靖波门 (台南市)
台湾府城小西门 | |
---|---|
台湾台南市成功大学 | |
类型 | 城门 |
设施信息 | |
控制者 | 大清帝国(1874-1895) |
现状 | 保存完好,并不具文化资产身分 |
历史 | |
建于 |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
22°59′59″N 120°13′05″E / 22.9996691°N 120.2181302°E
靖波门,是清朝台湾府城十四座城门之中的小西门,是正城八门之中最晚修筑的城门[1]:41。日治时期昭和十年(1935年)跟大东门、大南门一起以“台南城”的名义被台湾总督府公告为史迹[2]。但战后因为迁建过等因素,并不具文化资产身分(但夹在具古迹地位的台湾府城城垣小东门段残迹之间)[2]。
沿革
小西门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1]:41,是台湾知府蒋元枢所建,原称清水门,位于土墼埕之西。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改筑城池为土城时,改在土墼埕之侧筑新小西门[1]:41,曰靖波门[3][4]。
日昭和十年(1935年)跟大东门、大南门一起以“台南城”的名义被台湾总督府公告为史迹[2]。为保护小西门,昭和十二年(1937年)“台南都市计画图”拟定了椭圆形道路规划,但只完成府前西门路口的部分圆环(现今的小西门圆环北侧)[2]。
迁移
二次大战后,原先的椭圆圆环规划仍在,但可能因需要拆迁民房、财源问题以及小西门当时失去文化资产地位等因素,该都市计画未执行下去,而是打算拓宽逢甲路(今西门路一段)改善交通[2]。民国57年(1968年),已有报导台南市市长林锡山默许将小西门迁往五妃庙[2]。后来国立成功大学校长罗云平在民国58年(1969年)争取,小西门遂在次年(1970年)于成大全权负责下迁至成大光复校区[2][5]。为了安置小西门,成大拆除了部分残存的小东门段城垣[2]。而在重组时因方向问题产生争议,有要维持原本朝西的方向、或是配合迁到东边的关系将城门整个转向的意见[2]。最后采取将下方门洞维持旧有方向、上方城楼转向的方式[2][5]。
建筑
靖波门的门楼构造是单檐歇山式砖造,左右壁外接建有小屋,位置偏后,在前方则留出了小平台[6]。 靖波门门下保有“禁止卫兵勒索”之石牌。
其他
清末割台时,据日本所绘之〈台南府迅速测图〉显示,小西门外有一条长约175公尺的街道。而在该街街尾是一条鱼行口街,乃一著名鱼市[1]:112。再往西南,便是一片鱼塭[1]:112。
图片
-
1936年仍在原址的小西门
-
整修前的小西门(自胜利路看去)
-
整修前的小西门(自成大校园看去)
-
整修后的小西门(自成大校园看去)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詹伯望. 《半月沉江話府城》. 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 2006-06. ISBN 986-82215-1-X (中文).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蔡侑桦. 《原臺南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7-05: 页105-107. ISBN 978-986-05-2271-6.
- ^ 周郁森,《清代台湾城墙兴筑之研究》
- ^ 洪敏麟. 《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79-06-30 (中文).
- ^ 5.0 5.1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 2001-11: 页39. ISBN 957-30880-4-5.
- ^ 范铭伟. 成大單車漫步 必遊景點之三「小西門」. 大台湾旅游网. 2009-06-07 (中文).
外部链接
- 清末台湾府城四坊示意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