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 (中华民国)
青海省 | |||||||||
---|---|---|---|---|---|---|---|---|---|
中华民国的省 | |||||||||
1929年—1949年 | |||||||||
中华民国青海省法理位置 | |||||||||
首府 | 西宁县1928-1945 西宁市1945-1949 | ||||||||
面积 | |||||||||
• | 667,236平方千米(257,621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 1308000 | ||||||||
历史 | |||||||||
历史 | |||||||||
• 成立 | 1929年 | ||||||||
• 废除 | 1949年 | ||||||||
| |||||||||
今属于 | 青海省 甘肃省 四川省 |
省名由来
以其境内有青海湖而得名。1928年国民政府以宁海军统领的青海地方设为青海省(藏语:མཚོ་སྔོན་ཞིང་ཆེན་)。
管辖范围
中华民国青海省管辖范围,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大致相当,东部界线有所变化,包括今甘肃省玛曲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面积为667236平方公里。
周围邻省分别为,东界及东北界甘肃省,西北界新疆省,西南界西藏地方,南界西康省,东南界四川省。
人口
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
调查年代 | 户数 | 人口 | 男性 | 女性 | 每户平均人口 | 性别比例 |
---|---|---|---|---|---|---|
1912年 | 79,000 | 368,000 | 202,000 | 165,000 | 4.66 | 122.40 |
1928年 | 无 | 619,000 | 无 | 无 | 无 | 无 |
1936年至1937年 | 230,000 | 1,196,000 | 617,000 | 579,000 | 5.21 | 106.67 |
1947年 | 201,000 | 1,308,000 | 659,000 | 649,000 | 6.52 | 101.53 |
随中华民国政府来台人数,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七十九年(1990年)普查外省籍人口按本省籍分的资料,原青海省籍在台人数为719人,占外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0.03%,排行倒数第二(第一是兴安省)。
历史沿革
青海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代 | 旧石器时代 | ||||||||||
新石器时代 | |||||||||||
夏 | 古羌人 | ||||||||||
商 | 古羌人 | ||||||||||
周 | 古羌人 | ||||||||||
春秋 战国 |
古羌人 | ||||||||||
秦 | 发羌 | ||||||||||
汉 | 西海郡 河源郡 金城郡 发羌 | ||||||||||
三国 | 西海郡 河源郡 金城郡 | ||||||||||
晋 | 吐谷浑 南凉 白兰国 | ||||||||||
南北朝 | 吐谷浑 南凉 白兰国 | ||||||||||
隋 | 西平郡 浇河郡 河源郡 吐谷浑 | ||||||||||
唐 | 鄯州 廓州 吐谷浑 吐蕃 | ||||||||||
五代 | 唃厮啰国 | ||||||||||
宋 | 西宁州 | ||||||||||
元 |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西宁州 宣政院辖地 | ||||||||||
明 | 青海蒙古 | ||||||||||
清 | 和硕特 西宁办事大臣 | ||||||||||
中华民国 | 甘肃西宁道 宁海军 青海省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青海省 | ||||||||||
辛亥革命后,在青海的清朝地方官自动离职。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废青海办事大臣,改设青海办事长官。9月,袁世凯任命原西宁府知府廉兴为青海办事长宫,任命马麒为西宁镇总兵。民国二年(1913年),廉、马二人共同主持祭海会盟,宣布清帝退位、民国成立的消息,劝蒙藏头人联名致电北洋政府,表示拥护共和。自此青海全境正式归附中华民国。同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废西宁府,保留西宁道,西宁县是道府所在地。马麒到职后,积极扩军,组建宁海军。民国四年(1915年),廉兴被查办,马麒任甘边宁海镇守使兼蒙番宣慰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因此,青海地方结束了前清数百年来政令不一的局面,同时为马氏家族统治青海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民国十四年(1925年),冯玉祥国民军入甘。次年,任马麒为青海护军使,马麒所部军队接受国民军改编。
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西宁道,设西宁行政区长官。民国十七年(1928年),马麒接受国民政府改编。9月17日,南京国民政府令以青海地方建立青海省[1],暂以甘肃省西宁县为省治。10月20日,又令将甘肃省旧西宁道属县西宁、乐都、大通、巴燕戎(化隆)、循化、贵德、湟源等7县划入:“甘肃省旧西宁道属各县与青海形势毗连,应即划入青海省,并定西宁为青海省治[2]。”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20日,省政府在西宁成立,孙连仲为首任省主席。民国二十年(1931年)8月,青海省政府咨请明令撤销青海省土司各职。经国务会议议决,国民政府于8月22日令准。
孙连仲任期不到一年,此后依次由马麒、马麟、马步芳任青海省主席或代主席。马步芳主政青海后,集军权与政权于一身。表面上服从国民政府,但在其控制的地盘内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可说处于半割据状态。其宁海军由初建时的1300馀人,到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扩增至15万人,除多次镇压藏、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叛乱,还曾派兵在青南和河西围剿堵截红军。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马步芳的宁海军在陇东战役、固关战役、兰州战役中,被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5日,解放军进入西宁市,结束了马氏家族在青海省40多年的统治。青海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省,中华民国青海省政府也随之消亡。
行政区划
县、市、设治局
青海省初期仅有西宁、乐都、大通、巴燕戎(化隆)、循化、贵德、湟源等7县级行政区,其后设立多个设治局,部分设治局后来升格为县。部分设治局未经内政部批准,设立后不久便被取消。此时期先后设立的设治局有河曲、和顺、和兴、白玉、星川、香德、海东、哈姜、西乐、祁连、兴海、通新、南屏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省政府又拟设江源、河源、柴达木3设治局,但未能实施。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解放军进入青海以前,中华民国在青海省共有1市19县2设治局,境内另有蒙旗29旗。
青海省 | |||||||
---|---|---|---|---|---|---|---|
行政督察区及盟部 | 专署驻地 | 代码 | 县等级 | 县市局 | 驻地(2023年4月) | 北洋时期 | 沿革 |
省直辖地区 | 22001 | 不适用 | 西宁市 | 今西宁市城区 | (甘肃省西宁道) |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析西宁县城区置[3]。 | |
22002 | 一等 | 湟中县 | 鲁沙尔(今西宁市湟中区驻地鲁沙尔镇) | 甘肃省西宁道(驻地) | 清代为西宁府附郭西宁县。原属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属青海省[4]后因与西宁市同名,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改名[5]。 | ||
22003 | 二等 | 互助县 | 威远堡(今互助土族自治县驻地威远镇) | (甘肃省西宁道) | 民国十九年(1930年)8月析西宁县威远堡地方置[6],民国20年(1931年)3月国民政府令准[7]。 | ||
22004 | 二等 | 大通县 | 白塔城(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驻地城关镇) | 甘肃省西宁道 | 原属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属青海省。 | ||
22005 | 三等 | 亹源县 | 北大通(今门源回族自治县驻地浩门镇) | (甘肃省西宁道) | 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析大通县大坂山以北红山堡及西宁县朱古仙等处置[8]。民国20年(1931年)3月国民政府令准[7],因地近浩亹河上源,故名。 | ||
22006 | 二等 | 乐都县 | 碾伯(今海东市乐都区驻地碾伯镇) | 甘肃省西宁道 | 清代为碾伯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改名,以晋代乐都县为名[9]藏语“乐都”意为“沟口”。原属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属青海省。 | ||
22007 | 二等 | 民和县 | 上川口(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驻地川口镇) | (甘肃省西宁道) | 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析乐都县及循化县置。民国20年(1931年)3月国民政府令准[10]。 | ||
22008 | 三等 | 循化县 | 积石(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驻地积石镇) | 甘肃省西宁道 | 清代为循化厅,民国二年(1913年)4月改制县[11]。原属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属青海省。 | ||
22009 | 三等 | 共和县 | 曲沟大庄(今共和县东南沙珠玉乡曲沟村) 恰卜恰(今共和县驻地恰卜恰镇) |
(甘肃省西宁道) | 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析西宁县上下郭密及湟源县恰卜恰一带地方置[12],民国20年(1931年)3月国民政府令准[7]。 | ||
22010 | 四等 | 同仁县 | 隆务寺(隆武寺,今同仁市驻地隆务镇) | (甘肃省西宁道) | 民国十八年(1929年)8月析循化县西部所属之保安置[13],民国20年(1931年)3月国民政府令准[7]。 | ||
22011 | 三等 | 贵德县 | 曲喀沙甲(今贵德县驻地河阴镇) | 甘肃省西宁道 | 清代为贵德厅,民国二年(1913年)4月改制县[11]。原属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移属青海省。 | ||
22012 | 三等 | 化隆县 | 巴燕戎(今化隆回族自治县驻地巴燕镇) | 甘肃省西宁道 | 清代为巴燕戎格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制县[11],改名巴戎县,民国17年(1928年)3月改名巴燕县[14]。蒙古语“巴燕”意为“富饶”。民国18年(1929年)1月移属青海省。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再改名[15],因县境在西魏时为化隆县,故名。 | ||
22013 | 三等 | 湟源县 | 丹噶尔(今湟源县驻地城关镇) | 甘肃省西宁道 | 清代为丹噶尔厅,民国二年(1913年)4月改制县,易今名[11]。因地处湟水之源,故名。原属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属移青海省。 | ||
22016 | 四等 | 都兰县 | 都兰寺(今乌兰县东北都兰寺) 希里沟(今乌兰县驻地希里沟镇[16]) |
青海地方 | 民国六年(1917年)设立都兰理事公署。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制县。 | ||
22018 | 四等 | 同德县 | 拉加寺(今玛沁县东北拉加寺) | (甘肃省西宁道)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析贵德县鲁仓、汪什科及白佛辖地及同仁县属黄河沿岸拉加寺、什则寺一带地方置[17]。由同仁、贵德各取一字为名。 | ||
22019 | 四等 | 海晏县 | 三角城(今海晏县驻地三角城镇) | (甘肃省西宁道) |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析湟源县之南达如玉旗尔力克具勒等地置海晏设治局[18]。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改制县[19]。 | ||
22020 | 三等 | 兴海县 | 大河坝(今兴海县驻地子科滩镇) | (甘肃省西宁道) |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析共和县置兴海设治局[20]。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改制县[19]。 | ||
22021 | 不适用 | 祁连设治局 | 八宝(祁连县驻地八宝镇 | (甘肃省西宁道) |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析亹源县置。因祁连山得名[21]。 | ||
未定 | 不适用 | 星川设治局 | 达的海(今玛多县境) 哈姜(今玛多县西北哈姜) |
(青海地方) |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以下果洛班玛、鄂陵湖东等地置[22]。 | ||
第一区 | 玉树县 | 22014 | 三等 | 玉树县 | 结石(今玉树市驻地结古街道) | (青海地方) | 民国十八年(1929年)8月以玉树理事员辖地置[16],民国20年(1931年)3月国民政府令准[7]。 |
22015 | 四等 | 称多县 | 周均(今称多县驻地称文镇) | (青海地方) |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析玉树县称多土司地置[23]。 | ||
22017 | 四等 | 囊谦县 | 色鲁马(今囊谦县驻地香达镇) | (青海地方) |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2月以玉树县囊谦族果洛游牧场及觉拉寺等地方置[24],以部族名命名。 | ||
青海左翼盟 | 22101 | 不适用 | 霍硕特西前旗 | 今德令哈市东 | 青海地方 | 俗称青海王旗。 | |
22102 | 不适用 | 霍硕特北左翼旗 | 今德令哈市西南 | 青海地方 | 俗称柯尔洛贝子旗。 | ||
22103 | 不适用 | 霍硕特西后旗 | 今德令哈市西南 | 青海地方 | 俗称柯柯的贝勒旗。 | ||
22104 | 不适用 | 霍硕特北前旗 | 今天峻县西北 | 青海地方 | 俗称布哈公旗。 | ||
22105 | 不适用 | 霍硕特南右翼后旗 | 今天峻县东南 | 青海地方 | 俗称托莫公旗。 | ||
22106 | 不适用 | 霍硕特南左翼后旗 | 今共和县西北、天峻县东南 | 青海地方 | 俗称阿喀公旗。 | ||
22107 | 不适用 | 霍硕特北左翼末旗[25] | 今乌兰县东南 | 青海地方 | 俗称盐札萨克旗。 | ||
22108 | 不适用 | 霍硕特南左翼中旗 | 今泽库县城附近 | 青海地方 | |||
22109 | 不适用 | 霍硕特西右翼中旗 | 今格尔木市南 | 青海地方 | 俗称台吉爱尔札萨克旗。 | ||
22110 | 不适用 | 霍硕特南左翼末旗 | 今海晏县西南、共和县东北 | 青海地方 | 俗称群科札萨克旗。 | ||
22111 | 不适用 | 霍硕特北右翼末旗[26] | 今德令哈市西 | 青海地方 | 俗称柯尔洛果札萨克旗。 | ||
22112 | 不适用 | 土尔扈特西旗 | 今刚察县北 | 青海地方 | 俗称托尔和札萨克旗。 | ||
22113 | 不适用 | 土尔扈特南后旗 | 今海晏县西北、祁连县东南 | 青海地方 | 俗称角昂札萨克旗。 | ||
青海右翼盟 | 22201 | 不适用 | 霍硕特前左翼首旗 | 今刚察县东北 | 青海地方 | 一称霍硕特前左翼头旗,俗称默勒王旗。 | |
22202 | 不适用 | 霍硕特北右翼旗[27] | 今刚察县北 | 青海地方 | 俗称郡贝子旗。 | ||
22203 | 不适用 | 霍硕特前首旗 | 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东南 | 青海地方 | 一称霍硕特前头旗。 | ||
22204 | 不适用 | 霍硕特东上旗 | 今乌兰县南 | 青海地方 | 俗称巴汗俄尔札萨克旗。 | ||
22205 | 不适用 | 霍硕特南右翼中旗 | 今泽库县城附近 | 青海地方 | |||
22206 | 不适用 | 霍硕特西右翼前旗 | 今祁连县西南 | 青海地方 | 俗称默勒札萨克旗。 | ||
22207 | 不适用 | 霍硕特西右翼后旗 | 今都兰县西南 | 青海地方 | 俗称巴隆札萨克旗。 | ||
22208 | 不适用 | 霍硕特南右翼末旗 | 今共和县西南、兴海县北 | 青海地方 | 俗称善力格札萨克旗。 | ||
22209 | 不适用 | 霍硕特西左翼后旗 | 今都兰县南 | 青海地方 | 俗称宗札萨克旗。 | ||
22210 | 不适用 | 绰尔特南右翼首旗 | 今共和县东北 | 青海地方 | 一称绰尔罗斯面右翼头旗,俗称尔什克贝勒旗。 | ||
22211 | 不适用 | 绰尔罗斯北中旗 | 今海晏县南 | 青海地方 | 一称水峡贝子旗,俗称哈尔格贝子旗。 | ||
22212 | 不适用 | 辉特南旗 | 今共和县西北 | 青海地方 | 俗称端达哈公旗。 | ||
22213 | 不适用 | 喀尔喀南右翼旗 | 今刚察县西北 | 青海地方 | 俗称喀尔喀札萨克旗。 | ||
22214 | 不适用 | 土尔扈特南中旗 | 今海晏县西北 | 青海地方 | 俗称永安札萨克旗。 | ||
22215 | 不适用 | 土尔扈特南前旗 | 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南 | 青海地方 | |||
22216 | 不适用 | 察罕诺门汗旗 | 今贵南县南与同德县北交界处 | 青海地方 | 俗称白佛旗。 | ||
己裁撤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和兴设治局 | 阿什姜贡麻(今甘德县境) | (青海地方) |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以中果洛地方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28]。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和顺设治局 | 昂久多巴(今玛多县境) | (青海地方) |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以果洛地区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西乐设治局 | 玛沁(今玛沁县境) | (青海地方) |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以汪什代海、麦仓地区置[29]。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通新设治局 | 可鲁德令哈(今德令哈市西南柯鲁柯镇) | (青海地方) |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以可鲁德令哈地方置[20]。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香日德设治局 | 香日德(今都兰县西南香日德镇) | (青海地方) | 一作香德设治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析都兰县一部分置察汗乌苏设治局[30],后易今名[31]。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裁撤,并入都兰县[32]。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河曲设治局 | 藏寺(今同德县西南河北乡) | (青海地方) |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置[33]。民国三十年(1941年)裁撤[34]。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白玉设治局 | 白玉寺(今久治县驻地) | (青海地方) | 一作白玉寺设治局。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析下果洛班玛、雅砻江上游及黄河沿岸一带置[35]。因驻地白玉寺得名。民国三十年(1941年)裁撤[36]。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哈姜设治局 | 哈姜(今玛多县西北哈姜) | (青海地方) | 民国三十年(1941年)以乌吉哈姜一带置[37]。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并入星川设治局[38]。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南屏设治局 | 鲁仓(今贵南县北鲁仓寺) | (甘肃省西宁道) |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析贵德县鲁仓、霸茫拉一带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裁撤[39]。 |
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全省划为7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改划为6区,在离省会西宁较远的第五、六、七区设置行政督察专署。旋因第七区仅辖同德1县,无设置专署的必要,被裁撤:
- 第五区,专署驻都兰县,辖都兰、共和2县及兴海、通新2设治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增领西乐设治局;5月增领海晏设治局;10月增领香德设治局;同年,海晏、兴海改制县。
- 第六区,专署驻嚢谦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迁驻玉树县,辖嚢谦、玉树、称多3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增领和兴、和顺2设治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仍设第五、第六区行政督察专署:
- 第五区,专署驻都兰县,辖都兰、共和、兴海、海晏4县及通新、西乐、香德3设治局。
- 第六区,专署驻玉树县,辖玉树、嚢谦、称多3县及和兴、和顺2设治局。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改第五、第六区为第一、第二区,另置第三区:
- 第一区,专署驻都兰县,辖都兰、共和、兴海、海晏4县及通新、西乐、香德3设治局。
- 第二区,专署驻玉树县,辖玉树、嚢谦、称多3县。
- 第三区,专署驻同德县,辖同德县及和兴、和顺2设治局。
抗战胜利后,废第一及第三区,改第二区为第一区,西宁市及湟中等16县和祁连、星川2设治局直属于省政府。行政院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核准备案:
- 第一区,专署驻玉树县,辖玉树、嚢谦、称多3县。
行政区划年表
青海省行政区划年表 | ||||||
说明:“?”表示不能确定其发生年份或月份,故放于最有可能的一年内,详见注释 | ||||||
西元 | 民国纪元 | 县 | 市 | 局 | 其他 | 行政区划变更 |
---|---|---|---|---|---|---|
1929年 | 民国18年 | 11 |
| |||
1930年 | 民国19年 | 14 |
| |||
1931年 | 民国20年 | 14 |
| |||
1932年 | 民国21年 | 14 | ||||
1933年 | 民国22年 | 15 |
| |||
1934年 | 民国23年 | 15 | ||||
1935年 | 民国24年 | 16 |
| |||
1936年 | 民国25年 | 16 | ||||
1937年 | 民国26年 | 16 | 1 |
| ||
1938年 | 民国27年 | 17 | 3 |
| ||
1939年 | 民国28年 | 17 | 8 |
| ||
1940年 | 民国29年 | 17 | 10 |
| ||
1941年 | 民国30年 | 17 | 9 |
| ||
1942年 | 民国31年 | 17 | 10 |
| ||
1943年 | 民国32年 | 19 | 8 |
| ||
1944年 | 民国33年 | 19 | 7 |
| ||
1945年 | 民国34年 | 19 | 1 | 7 |
| |
1946年 | 民国35年 | 19 | 1 | 2 |
| |
1947年 | 民国36年 | 19 | 1 | 2 | ||
1948年 | 民国37年 | 19 | 1 | 2 | ||
1949年 | 民国38年 | 19 | 1 | 2 |
政府体制
省会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2月以前位于西宁县,之后从西宁县城析置西宁市,省会改于此处。
省行政机构
历任青海省军政长官、省政府主席
- 青海省政府主席
- 孙连仲(1928年9月17日 - 1931年1月)
- 马麒(1931年1月 - 1931年8月,马麟代理省主席)
- 马麟(1933年 - 1936年10月27日,马步芳代理省主席)
- 马步芳(1937年 - 1949年)
参考文献
引用
- ^ 《国民政府公报》第93号,民国十七年9月,第5页。
- ^ 《国民政府公报》第2号,民国十七年10月27日,第9页。又《国民政府公报》第80号,民国十八年1月31日,第8页。
- ^ 《全国行政区域变更一览表(三十三年九月至三十四年十一月)》
- ^ 按:《国民政府指令第189号》(民国18年1月29日)载:“旧宁夏、青海两道遵令各依固有区域分别划归宁夏、青海两省,自十八年一月一日起,各县一切行政分别由宁夏、青海两省处理。”(《国民政府公报》第80号,民国18年1月31日,第8页。)而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谓宁夏等县于民国“十七年十月划归宁夏省管辖”,并不是实际执行的时间。
- ^ 《湟中县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40页。
- ^ 青海省政府民政厅:《最近之青海》,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4年,第41页。参见《互助土族自治县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页。
- ^ 7.0 7.1 7.2 7.3 7.4 《国民政府公报》第735号,民国20年4月1日,第8页
- ^ 青海省政府民政厅:《最近之青海》,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4年,第38页。参见《门源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4页。
- ^ 《国民政府公报》第37期,民国17年3月,第22页
- ^ 《国民政府公报》第735号,民国20年4月1日,第8页。
- ^ 11.0 11.1 11.2 11.3 《政府公报》第354号,民国2年5月2日,第13册,第344页。
- ^ 青海省政府民政厅:《最近之青海》,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4年,第47页。参见《共和县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页。
- ^ 青海省政府民政厅:《最近之青海》,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4年,第38页。
- ^ 《国民政府公报》第37期,民国17年3月,第22页。
-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第157页。按: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减志要》附录(第91页)作1921年6月改名。
- ^ 16.0 16.1 青海省政府民政厅:《最近之青海》,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4年,第42页。
- ^ 《国民政府公报》第1774号,民国24年6月22日,第8页
- ^ 《海晏县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年,第18、374页。按:《海北藏族自治州志》(第104页)作1939年置。《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页)谓初名海军设治局,后改称海晏设治局。
- ^ 19.0 19.1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621号,民国32年11月10日,第14页。
- ^ 20.0 20.1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198号,民国28年10月21日,第19页。
- ^ 《青海省志·民政志》,黄山书社,1998年,第16页。
- ^ 《果洛藏族自治州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第157页。
- ^ 《国民政府公报》第1304号,民国22年12月5日,第7页
- ^ 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作“霍硕特北左末旗”。
- ^ 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作“霍硕特北右末旗”。
- ^ 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作“霍硕特北右(翼)旗”。
-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第158页。按:以下和顺、西乐、通新、香德等设治局同
- ^ 《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5页。又,《黄洛藏族自治州志》,第70页。
- ^ 《海西州志》卷一,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3页。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6页。
- ^ 《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页。
- ^ 《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页。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6页。
- ^ 《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5页。
- ^ 《同德县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325页。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5页。按:《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页)作“1948年裁”。
- ^ 《黄洛藏族自治州志》,第70页。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6页。
- ^ 《同德县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325页。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5页。按:《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页)作“1948年裁”。《果洛藏族自治州志》(第70页)作“1941年废”
- ^ 《玛多县志》,第2页。又,《黄洛藏族自治州志》,第70页。
- ^ 《果洛藏族自治州志》,第70页。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6页。按:《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页)作“1948年裁”。
- ^ 《贵南县志》,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38页。又,《青海省志·民政志》,第15页。按:《同德县志》(第325页)作“1942年裁”、《青海省志·政事志·省政府》(第21页)作“1948年裁”。
来源
- 书籍
- 傅林祥、郑宝恒 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
- 中华民国国史馆 著:《中华民国史·地理志》
备注
参见
- 青海省
- 第一届国民大会青海省代表
- 第一届立法委员青海省名单
- 第一届监察委员青海省名单
- 丹增嘉措:即现任达赖喇嘛,1935年出生于青海。
前任: 甘肃省西宁道 青海地方 |
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 1928年-1949年 |
继任: 青海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