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钱德勒
雷蒙·索恩顿·钱德勒 Raymond Chandler | |
---|---|
出生 | 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 | 1888年7月23日
逝世 | 1959年3月26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牙哥拉霍亚 | (70岁)
职业 | 小说家、剧作家 |
国籍 | 美国(1888–1907、1956–59) (英国(1907–56) |
体裁 | 犯罪、悬疑、冷硬 |
代表作 | 《漫长的告别》 |
受影响于 | 达希尔·哈米特 |
施影响于 | 迈克尔·沙邦、罗斯·麦克唐纳、罗伯特·B·帕克、迈克尔·康奈利、村上春树、科恩兄弟、昆汀·塔伦蒂诺 |
雷蒙·索恩顿·钱德勒(英语: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1888年7月23日—1959年3月26日)是一名推理小说作家。他对现代推理小说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写作风格和看法,在过去60年间为相当多的同行所采用。钱德勒的主角,菲力普·马罗,成了传统冷硬派私家侦探的同义词,与达许·汉密特的山姆·史培达并驾齐驱。
生平
早年
钱德勒于1888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的芝加哥。但在1895年跟随被他父亲离弃的母亲移居英国,他父亲是名嗜酒如命的火车工程师。他母亲的兄弟,一个成功的律师,资助了他们。1900年钱德勒考进了伦敦顶尖的德威学院(Dulwich College),他在那儿接受了古典教育。但没有上大学,反而到了欧洲去。为投考公务员考试而于1907年成为英国公民。他以第三高分通过考试并选了海军本部中的一份工作,只干了一年多一点。他的第一篇诗就是于这个时期发表的。钱德勒厌恶公务员逢迎的思维模式,他的辞职引起了家人的极度震惊。钱德勒尝试过新闻业,发表过些评介,但不成功,之后就继续写作末期浪漫主义的诗篇。那是一个聪明年轻人的时代,但“我惟独不是一名聪明年轻人”,他后来是这样说自己的。
在向他那早已对此感到厌烦的舅父(他说清了这笔钱一定要还,而且连利息的)借完钱后,钱德勒于1912年返回美国并最后在洛杉矶定居。他找到了一份穿网球拍线及摘果子的工作。那是一段省吃俭用储钱的孤寂日子,他在这段日子里只买过一只烟丝钱包给自己做圣诞礼物。最后他修读了簿记的函授课程,他在课程计划前完成了课程并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当美国于1917年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应征参加了加拿大军队,在法国的战壕打仗时担任排长,在战争结束时他则在接受空军训练。钱德勒后来写道他不用当值时,有时会喝酒喝到眼前昏黑为止。
在1918年的停战协议之后,他回到了洛杉矶并与开始了与一名已婚妇人,比他年长18岁的丝西·帕斯卡,有暧昧关系。他们在1924年钱德勒母亲死后不久立即结婚,钱德勒之前把母亲带到了洛杉矶而她是反对这门婚事的。由于他美国妻子的关系钱德勒当时拥有英美双重国籍。钱德勒曾任加利福尼亚州信号山市(Signal Hill)德布利石油财团(Debney Oil Sundicate)的副总裁,但因饮酒过度、长期旷工以及最少一次的自杀恐吓而被解雇。
开始写作
为了从他的创作才华中赚取收入,钱德勒教晓自己去写廉价小说(pulp fiction),而他的第一篇短篇《勒索者不开枪》(Blackmailers Don't Shoot)于1933年《黑面具》(Black Mask)杂志上发表。他的第一本小说《大眠》(The Big Sleep)则于1939年出版。
在他的小说成功以后,钱德勒当过一阵子好莱坞编剧,跟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一起将詹姆斯·凯因(James M. Cain)的小说《双重赔偿》(Double Indemnity)剧本化(1944年)以及写作他惟一的原创剧本《蓝色大丽花》(The Blue Dahlia)(1946年)。钱德勒亦协作了亚佛烈德·希区考克电影《火车怪客》的剧本,一个他认为似乎不像真实的故事。这时之前钱德勒一家已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的拉霍亚,一处在圣地牙哥附近海岸上富人住的飞地。
由于他有在英国赚钱的关系,钱德勒在1946年时与当地的税务机构发生纠葛。这导致他于1948年宣布放弃英国国籍。
晚年
丝西经久病后于1954年逝世,那时钱德勒正在写《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寂寞又沮丧的他再一次投向酒精,之后再也没有怎样回头过。他写作的数量及品质均下跌,1955年他更曾试图自杀。他的生命被那些吸引他的女人救助及复杂化了,特别是他的文稿代理人赫尔加·格琳(Helga Greene)、他的秘书珍·弗拉卡斯(Jean Fracasse)以及以为他是个受压抑同性恋者的索妮娅·奥威尔(Sonia Orwell,乔治·奥威尔的遗孀)。在英格兰逗留了一阵子之后,他回到了拉荷亚,在斯克利普斯诊所(Scripps Clinics)病逝,死因是酗酒及肺炎。在与珍·弗拉卡斯打完官司后,赫尔加·格琳获得他遗产的拥有权。钱德勒被葬于圣地牙哥的希望山公墓(Mount Hope Cemetery)。据《钱德勒论文集》的作者弗兰克·麦克桑恩(Frank MacSchane)指出,钱德勒的争产案导致他的遗体被葬于预留给贫困人士的墓地中。
作品风格
钱德勒写得很好的散文式作品深受评论家到作家的广泛爱戴。虽然他急促及冷硬的风格主要是由达许·汉密特所启发的,但他文中既锋利又像歌词般的明拟使用却是相当具有原创性的。诸如“那鲁格型手枪的枪口看起来就像第二街隧道的进出口”(The muzzle of the Luger looked like the mouth of the Second Street tunnel)以及“那几分钟踮着脚地走过,手指放在唇上”(The minutes went by on tiptoe, with their fingers to their lips)等的片语转换,给私家侦探文学及“钱德勒式”风格下了定义,同时也是无数戏仿和仿作主题和对象。然而,他笔下最著名的角色,菲力普·马罗,却不是一名老一套的硬汉;更像是一个复杂,偶尔会感情用事,又没甚么朋友的人物,他上过一阵子书院,懂一点儿西班牙语,有时会钦佩墨西哥人,正在学象棋及古典音乐。当该份工作未达到他的道德标准时,他会拒绝未来客户所付的酬劳。
钱德勒的短篇及长篇小说很容易令人想起洛杉矶以及其于30及40年代的氛围。他描述过的很多地点用了真名,但有些则用了假名:海湾市("Bay City")一般被认为是代表圣蒙尼卡(Santa Monica),而空闲谷(Idle Valley)则是圣弗兰多谷(San Fernando Valley)中多个不同的富人飞地的混合体。
钱德勒也是一名有洞察力的廉价小说评论家,他的论文《谋杀巧艺》现已成为标准的参考资料。
钱德勒的所有小说都曾被改编成电影,最著名的是电影《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1946),由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导演,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及洛琳·白考儿(Lauren Bacall)主演。小说家威廉·福克纳也有参与这部影片的剧本写作。钱德勒的剧本,跟以前一样有限,及1940年代从他的小说改编搬到大银幕的电影对美国的黑色电影(Film Noir)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品列表
长篇小说
- 《大眠》 The Big Sleep ,第一部 (1939)
- 《再见,吾爱》Farewell, My Lovely(1940)
- 《高窗》The High Window(1942)
- 《湖中的女人》The Lady in the Lake (1943)
- 《小妹》The Little Sister (1949)
- 《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 (1954)(1955年荣获爱伦·坡奖的最佳长篇小说奖)
- 《重播》Playback (1958)
- Poodle Springs (1959) (未完,1989年由 罗伯·派克 完成)
全部都跟洛杉矶侦探菲力普·马罗相关。剧情一般都是一些看起来不关连的线索或纠纷进入了菲力普·马罗的生活,后来它们原来全都是互相关连的。《大眠》、《再见,吾爱》及《漫长的告别》可以被认为是其中的大作。
短篇小说
钱德勒大部分的短篇都是记载菲力普·马罗、其他倒霉私家侦探约翰·达尔马斯(John Dalmas)及史蒂夫·格雷斯(Steve Grayce)或相近的好撒马利亚人如卡尔马迪先生 (Mr Carmady)的冒险史。例外的有The Bronze Door和English Summer,是英国郊外的哥特式浪漫自述。有趣的是,在1950年广播剧系列《菲力普·马罗冒险记》中,包含了这些短篇的改编,马罗的名字却取代了其他主角的名字(例如The King in the Yellow中的史蒂夫·格雷斯)。这些更改在后来出版的原著中被改回了。只是后来出版的全都被换成马罗除The Pencil以外。
侦探短篇
- 《勒索者别开枪》 Blackmailers Don't Shoot(1933)
- 《自作聪明的谋杀案》Smart-Aleck Kill (1934)
- Finger Man (1934)
- Killer in the Rain (1935)
- Nevada Gas (1935)
- Spanish Blood (1935)
- The Curtain (1936)
- Guns at Cyrano's (1936)
- Goldfish (1936)
- The Man Who Liked Dogs (1936)
- Pickup on Noon Street (1936;原名为Noon Street Nemesis)
- Mandarin's Jade (1937)
- Try the Girl (1937)
- Bay City Blues (1938)
- The King in Yellow (1938)
- Red Wind (1938)
- The Lady in the Lake (1939)
- Pearls Are a Nuisance (1939)
- Trouble is My Business (1939)
- No Crime in the Mountains (1941)
- The Pencil (1959;死后出版;原名为Marlowe Takes on the Syndicate,后来亦以Wrong Pigeon及Philip Marlowe's Last Case的名字出版)
非侦探短篇
- I'll Be Waiting (1939)
- The Bronze Door (1939)
- Professor Bingo's Snuff (1951)
- English Summer (1976,死后出版)
小记:尽管I'll Be Waiting、The Bronze Door及Professor Bingo's Snuff都有非自然死亡及侦探(分别是酒店侦探、伦敦警方及加利福尼亚州本地警局), 但重点并未放在这些死亡的调查上。
《大西洋月刊》杂志文章:
- Writers in Hollywood, 1944/12
- 《谋杀巧艺》The Simple Art of Murder, 1945/11
- Oscar Night in Hollywood, 1948/03
- Ten Percent of your Life, 1952/02
文化中的钱德勒
- 侦探小说作家罗伯·派克(Robert B. Parker)的侦探,史宾瑟(Spencer)的许多特质都是基于钱德勒的传统,甚至连史宾瑟的出生地,怀俄明州的拉勒米,都跟有传钱德勒曾经构想过的一样。派克拥有英语文学博士学位,而他的博士论文就跟钱德勒的作品有关。
轶事
雷蒙·钱德勒因极度讨厌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而恶名远扬,常常把人家叫做“那个胖浑蛋”(一般在希区考克的听觉范围之内)。
九命题
钱德勒的1949年〈推理小说的注意事项〉,后被称为“九命题”[1]:
- 事件开始的状况与结束的状况皆需合理
- 杀人手法与谜团的解决方法不能违背常识
- 人物、舞台及环境不能违背现实
- 故事若非专注解谜,就必须专注于冒险故事
- 手法必须单纯而可解释
- 谜底一旦揭晓,应任谁都觉得手法是理所当然
- 推理小说不应试图解决所有事情
- 推理小说的凶手应遭到报应
- 故事需对读者公平
外部链接
- 雷蒙·钱德勒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雷蒙·钱德勒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资料(英文)
- 雷蒙·钱德勒在豆瓣上的资料(简体中文)
- 汤姆·海尼(Tom Hiney)作的传记; ISBN 0-7011-6310-0
- 雷蒙·钱德勒的洛杉矶:In A Lonely Place tour from L.A. bus adventure company Esotour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rilling Detective上的雷蒙·钱德勒
- Bibliography of UK 1st Edit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Opposite of Show Busines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play by Jim Grover about how Raymond Chandler became a writer.
- 雷蒙·钱德勒发明了Google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riting The Long Goodby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1996 George Pelecanos的论文
- (英文) Raymond Chandler's Shamus Town A history of Los Angeles via the locations where Raymond Chandler lived and wrote about, 1912-1946
脚注
- ^ レイモンド・チャンドラー语る. 早川书房.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