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陶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陶安(1310年—1368年[1]),字主敬安徽马鞍山当涂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其少年聪慧,熟读历史,尤其擅长《易经》。元朝至正年间,中举江浙乡试,授明道书院山长,后避难返乡。朱元璋攻破太平后,其与李习等人帅父老乡亲迎接。后留任为幕府,授左司员外郎[2]。后跟随攻破集庆后,晋升郎中。当时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人归顺时,朱元璋问陶安其四人如何。陶安回答道:“我的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如宋濂,治理才能不如章溢、叶琛。”朱元璋认为其十分谦让。后攻下黄州,命为黄州知州。其在黄州减免税役,百姓安居乐业。后因事贬任桐城知县,后移任饶州知州。陈友定当时攻伐饶州,其率兵固守,后援兵到退敌。当时几位大将要屠杀跟随逆贼的百姓,陶安制止,后得朱元璋赞赏,当地民众为陶安立生祠[3]

洪武元年,命修国史,朱元璋赐其对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有御史弹劾其隐瞒过错。皇帝问道:“陶安怎么可能会这样呢,况且你从何得知?”对答:“从民间传言而知。”朱元璋大怒,立刻罢免该御史[4]。后命江西行省参政[5],在任上政绩显著。后死于任上,在病危时仍上书谈时务。后朱元璋为其写祭文,并追封姑孰郡公[6]

陶安子陶晟任浙江按察使,后因涉嫌贪污被诛杀[7]

参考文献

  1. ^ 一说1315年-1371年
  2. ^ 明史》(卷136):“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元至正初,举江浙乡试,授明道书院山长,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以习为太平知府。”
  3. ^ 明史》(卷136):“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谕以顺逆,婴城固守。援兵至,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4. ^ 明史》(卷136):“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及官侍从,宠愈渥。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5. ^ 明太祖实录》(卷31):“癸亥置山东行中书省调江西参政汪广洋为山东参政以翰林学士陶安为江西参政”
  6. ^ 明史》(卷136):“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参政阙,帝以命安,谕之曰:“朕渡江,卿首谒军门,敷陈王道。及参幕府,裨益良多。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安辞。帝不许。至任,政绩益著。其年九月卒于官。疾剧,草上时务十二事。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7. ^ 明史》(卷136):“子晟,洪武中为浙江按察使,以贪贿诛。其兄昱亦坐死。发家属四十馀人为军,后死亡且尽。所司复至晟家勾补,安继妻陈诣阙诉,帝念安功,除其籍。”
官衔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慢达罕侯
元朝达鲁花赤
韩宋黄州知州
龙凤年间
继任:
李仁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帖谟补化
元朝达鲁花赤
韩宋桐城县知县
龙凤年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胡俨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乌显
元朝知州
韩宋饶州知州
龙凤年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胡乾祐
明朝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