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听人
阅听人(英语:Audience),又名传媒受众、受众、观众[1],是指由传播媒体或表演接收讯息的人,讯息的来源可以是任何传播媒介,如文字、电影、 印刷媒体、电视和广播等。“阅听人”一词较常出现于台湾学术用途,理论学者和媒介工作人员较常使用该词,而媒介使用者对其认知即是自己本身。[1]
阅听人研究已成为当前传播课程中公认的一部分。阅听人理论提供了对一般阅听人的学术性观察与分析。这些见解塑造了我们对阅听人如何影响不同传播形式以及受到不同传播形式影响的知识。最常见与普遍的传播形式是大众传媒,包括电影、影音游戏、广播节目、各种传媒软体(和硬体)和其他媒体内容格式都可能影响阅听人对媒体的使用方式与使用经验。
起源
现今所称的阅听人,在古代是发迹于公共剧院、歌舞类型的表演、古老的竞赛活动与大规模表演的观众。
在古希腊或古罗马的城市,都会有剧院或是竞技场这类场所,这是随著类似的表演项目和宗教国家的非正式聚会场所而兴起的,阅听人指的就是参与活动的人。现今阅听人的型态已扩张许多,但是仍然保存著部分早期阅听众的定义,特别是现代的阅听人数量已经更加的庞大,另一方面,也更为分散,并且更具个别性和隐私性。[2]
对象
- 作为读者、听众和观众之集合体而言:阅听人为指拥有传播媒体的人,透过传播媒体可以实际接受讯息,并且能理解后实际运用。
- 作为大众阅听人而言:阅听人为具有数量众多、多样多元、互相孤立无互动、匿名、缺乏社会组织以及组成份子不固定这些特性之群体。
- 作为公共民众及社会团体而言:阅听人为属于某些社会团体的,会主动接近某一固定媒介,团体内成员是具有互动性的。
读者是指具有一定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和消费者,一般也用于称谓读书的人。[3]
听众
听众是指通过大众传媒收听节目、比赛等内容的人。
观众
观众是一群人参与、观看及体会一项文化、艺术、电影、 表演、演讲、歌唱、体育比赛等。
观众可能是:
- 现场观众:他们出席及聚集在同一地方,例如广场、剧院、展览馆、戏院、运动场等,对现场表演、演说等作出互动或即时反应,例如喝采、鼓掌、喝倒采等。
- 家庭观众:他们分散在各自的地方,例如客厅、课室、酒吧、大电视幕墙等,观看实时节目、或者录影带内容。
参看
注解
参考资料
- ^ 1.0 1.1 audience - 观众;受众;对象;阅听众;阅听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国家教育研究院
- ^ writer, Richard Nordquist Richard Nordquist is a freelance; English, former professor of; Grammar, Rhetoric who wrote college-level; textbooks, Composition. How to Speak and Write With an Audience in Mind. ThoughtCo. [2019-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9).
- ^ Livingstone, Sonia. Audience research at the crossroads (PDF).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May 1998, 1 (2): 193–217 [2021-07-07]. ISSN 1367-5494. S2CID 7338276. doi:10.1177/13675494980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14).
资料来源
- 特新大众传播理论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4th ed., 2000),Denis McQuail 著,陈芸芸、刘慧雯 译.
- Steinmetz, John. How to Enjoy a Live Concert. [S.l.]: Naxos, [199-?]. 51 p., with 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