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锡盖特堡战役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坐标46°03′02″N 17°47′50″E / 46.050663°N 17.797354°E / 46.050663; 17.797354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锡盖特堡战役
鄂图曼-哈布斯堡战争的一部分

尼古拉·舒比奇·兹林斯基领兵向锡盖特堡堡垒冲锋(约翰·彼得·克拉夫特英语Johann Peter Krafft,1825)
日期1566年8月6日 – 1566年9月8日
地点46°03′02″N 17°47′50″E / 46.050663°N 17.797354°E / 46.050663; 17.797354
结果 鄂图曼惨胜[1][2][注 1]
领土变更 鄂图曼帝国攻占锡盖特堡堡垒,并把其纳入博丁省英语Budin Eyalet的领土范围内
参战方

哈布斯堡君主国

鄂图曼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尼古拉·舒比奇·兹林斯基  苏莱曼大帝 [注 2]
索库鲁·穆罕默德帕夏
兵力

2300[3]–3000名[4]克罗埃西亚和匈牙利士兵[5][注 3]

  • 围城战结束时仍有600名身体健全的士兵[6]

100,000名士兵[7][8][注 4]

  • 80,000名奥斯曼土耳其人
  • 12,000–15,000名鞑靼人
  • 7,000名摩尔多瓦人
  • 300门大炮[9]
伤亡与损失

近乎全军覆没;

  • 兹林斯基战死
  • 2,300–3,000名士兵战死,守军几乎被全歼

损失惨重;

  • 苏莱曼大帝于战役结束前在其帐棚内驾崩
  • 20,000[4]–30,000[10][11]名士兵战死,亦有部分死于疾病

锡盖特堡战役匈牙利语Szigetvár ostroma克罗埃西亚语Bitka kod Sigeta; Sigetska bitka土耳其语Zigetvar Kuşatması),又译作锡盖特堡之围,是鄂图曼帝国对匈牙利王国锡盖特堡进行的一场围攻,它阻挡了苏莱曼大帝征服维也纳的目标。[12]该战役由前克罗埃西亚总督尼古拉·舒比奇·兹林斯基克罗埃西亚语Nikola Šubić Zrinski, 匈牙利语Zrínyi Miklós)领导的哈布斯堡君主国军队,抵抗由苏丹苏莱曼大帝鄂图曼土耳其语سليمان‎,罗马化:Süleymān)之名义下统领的鄂图曼帝国军队[12]

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之后,作为独立的匈牙利王国不复存在,斐迪南一世被匈牙利与克罗埃西亚贵族选为国王。[13]随之而来地是哈布斯堡王朝与其盟友与鄂图曼帝国的一系列冲突。双方在匈牙利的一系列战事英语Habsburg–Ottoman wars in Hungary (1526–1568)中打得筋疲力尽,而鄂图曼帝国一直进攻到锡盖特堡才停止。[14]

1566年1月是苏莱曼最后一次的出征。[15]锡盖特堡战役从1566年8月5日打到9月8日,虽然最后鄂图曼取得了胜利,但是双方都损失惨重,双方的领导者都在战斗中丧生──兹林斯基是在战场上牺牲,而苏莱曼则是因自然因素驾崩[注 5]。该战役造成两万以上鄂图曼人阵亡,锡盖特堡2300名驻军几乎阵亡,最后的六百人大部分都在最后一天被杀。[4]尽管该战役是由鄂图曼帝国取得了这场胜利,但是它阻止了鄂图曼帝国当年对维也纳的进发──该帝国一直到1683年才再次进发维也纳。[6]

这场战役的重要性被认为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法国的牧师兼政治家黎希留将其描述为“拯救(西方)文明的战役”。[3]直到今日,该战役仍然留名在匈牙利与克罗埃西亚间,并成为匈牙利史诗《锡盖特之围英语The Siege of Sziget》及克罗埃西亚歌剧《尼古拉·舒比奇·兹林斯基英语Nikola Šubić Zrinski (opera)》的灵感来源。[16]

背景

丹尼尔·迈斯纳和埃伯哈德·基瑟对锡盖特堡的艺术印象(1625年)

1526年8月29日,由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二世率领的匈牙利军队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被苏丹苏莱曼大帝率领的鄂图曼帝国军队击败[17],该国王最后死于这场导致独立的匈牙利王国灭亡的战斗中,因为其膝下并无子嗣。至此匈牙利与克罗埃西亚地区成了争议领土,哈布斯堡君主国与鄂图曼帝国纷纷宣称拥有该地区之主权。其中,哈布斯堡王朝斐迪南一世──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娶了拉约什二世的妹妹[14],后被匈牙利与克罗埃西亚之贵族推举为国王。[13][18]1527年1月1日,克罗埃西亚贵族在采廷进行选举英语1527 election in Cetin,在该选举中,他们一致决定让斐迪南一世成为国王,并确定他和其继承人之继承权。作为回报,斐迪南一世承诺会尊重克罗埃西亚人与匈牙利王国联合以来所拥有的权利、自由、法律和习俗,并保卫克罗埃西亚免受鄂图曼帝国侵犯。[19]

匈牙利方面,该国王位成为斐迪南一世与来自外西凡尼亚扎波尧伊·亚诺什之争端主题──后者曾被苏莱曼大帝保证会让他成为整个匈牙利的统治者。[20]斐迪南一世著手执行他对匈牙利的控制,并于1527年从约翰·扎波利亚手中夺取了布达英语Hungarian campaign of 1527–1528,然到了1529年,鄂图曼帝国的反击使斐迪南一世丢失了他曾得到的领土,并放弃了对那些领土的声张。[14]1529年是苏莱曼大帝第一次尝试围攻维也纳──该战役象征鄂图曼帝国的极盛,及该帝国最大程度的中欧扩张事业。[14]

小型战事

安东尼奥·拉弗雷对锡盖特堡战役的艺术印象(1566年)

1529年至1552年这段期间的战事被统称为“小型战事”。在1529年苏莱曼围攻维也纳失败后,斐迪南在隔年发动反击,重新获得主动权。尽管在进攻布达时被约翰·扎波利亚击退,但斐迪南在其他地方取得了成功,即占领了重要的战略要点:一座沿多瑙河沿岸的格兰(埃斯泰尔戈姆)堡和其他堡垒。[14]

作为回应,苏莱曼大帝于1532年,率领超过12万之庞大军队再次围攻维也纳。斐迪南撤回他的军队,并留下只有几支枪枝的700人守卫克塞格,然,当时鄂图曼帝国之大维齐尔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并不知克塞格的防守力量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在开始攻占克塞格英语Siege of Güns时,苏莱曼加入了进攻行列。[14]在超过25天的时间里,克罗埃西亚城主尼古拉·尤里希奇和他的800名克罗埃西亚守军撑过了19次全面进攻和超过120000名鄂图曼军队的重重轰炸。[5]最后该城被以有利之条件投降,尽管该提议被否决,然而鄂图曼军队的撤退,[5][21][注 6],导致了和平条约的达成。因为该原因,约翰·扎波利亚在为鄂图曼之附庸之事实下仍被哈布斯堡王朝承认为匈牙利国王。[14]

然该条约始终没有令约翰·扎波利亚或斐迪南满意,双方兵马在边界上发动了一连串小规模冲突。1537年,斐迪南违反条约在奥西耶克袭击了约翰的军队,该围攻为一场与莫哈奇事件相同的灾难,鄂图曼的援军很快就粉碎了奥地利军队。然苏莱曼没有再次攻击维也纳,而是攻击了南义大利奥特朗托,随后在1538年的普雷韦扎海战英语Battle of Preveza中,鄂图曼帝国再次击败了哈布斯堡王朝领导的联军。[22]

1540年约翰·扎波利亚去世,由他年幼之子约翰二世·齐格蒙特·扎波利亚继位。在约翰二世统治该国的大部分时间中,都是由其母伊莎贝拉·雅盖隆卡听政,并仍得到了苏莱曼支持,之后约翰二世一直是名义上的匈牙利国王,直到他在1570年宣布退位并将该国归还哈布斯堡王朝统治。[22]

1541年布达之围英语Siege of Buda (1541)时,哈布斯堡家族又遭受了一次屈辱的失败,当时奥斯曼人回应了伊莎贝拉·雅盖隆卡的求援。1543年4月,苏莱曼在匈牙利发动了另一场战役,夺回了布兰和其他堡垒,并将匈牙利的大部分地区交还至鄂图曼帝国之控制范围。1543年8月,鄂图曼帝国在埃斯泰尔戈姆之围获得胜利,并占领了三个匈牙利城市:塞克什白堡希克洛什塞格德,为布达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22]

鄂图曼与哈布斯堡的另一项和平条约一直持续至1552年,此时苏莱曼已经决定要进攻埃格尔,然围城战英语Siege of Eger (1552)的结果很不理想,哈布斯堡的胜利扭转了先前战事的劣势。他们对该城市的保留使奥地利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匈牙利仍然是有争议的领土,并且后来鄂图曼帝国也暂时结束在匈牙利的战事,直至1566年重新开始。[22]

1566年之战事

显示围城前的锡盖特堡之细密画(16世纪)
显示锡盖特堡之围之细密画(16世纪)
显示锡盖特堡之围后的鄂图曼理事会会议之细密画(16世纪)
显示战后的分配奖赏之细密画(16世纪)

1566年1月,苏莱曼大帝进行了其统治帝国46年生涯中,最后一次参加战役[15],此时他已然72岁,并已经痛风到了要用轿子抬的程度,但他仍名义上指挥了第十三次军事行动。[15]1566年5月1日,苏莱曼率领他所指挥过最大的军队之一离开君士坦丁堡[15]他的对手是克罗埃西亚王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之一:尼古拉四世·兹林斯基,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边境战争老兵,也是1542年至1556年间之克罗埃西亚皇家代表英语Ban of Croatia[23]他早年在维也纳之围中脱颖而出,并想追求一个成功的军事生涯。[7]

苏莱曼的部队历经四十九天的行军后,于6月27日抵达贝尔格勒。在这里,他会见了约翰二世·齐格蒙特·扎波利亚,后者先前曾承诺要成为整个匈牙利的统治者。[20]苏莱曼在得知兹林斯基成功袭击了鄂图曼在希克洛什的营地后,决定推迟对埃格尔(德语:Erlau)的进攻,转而进攻兹林斯基所在的锡盖特堡以除后患。[7][24]

围城

鄂图曼之先锋部队在1566年8月2日抵达,守军发动几次成功的出击,给鄂图曼人造成相当大的损失。[11]苏莱曼于8月5日与其主力部队到达。[11][12]他将他的大帐篷设在西米列霍夫山,以便观察战况的变化,之后他留在帐篷中,随时接听他的大维齐尔索库鲁·穆罕默德帕夏那里收到口头的战斗进展报告,而后者为真正指挥鄂图曼军队的人。[25]

兹林斯基很快就发现自己被一支至少有15万名大军和强大火炮之敌军包围[11],在此之前,前者已经集结了大约2300名克罗埃西亚匈牙利士兵[5],包括他自己的私人部队,及朋友与盟友(主要是加什帕尔·阿拉皮奇伯爵和米克卢什·科巴克中尉、佩塔尔·帕塔契奇和武克·帕普鲁托维奇[26])的部队。[27]其中,大部分守军由克罗埃西亚人组成,而在士兵和领导层中都有重要的匈牙利人代表。[5][27]

锡盖特堡由旧城、新城与城堡组成,每个部分都透过桥梁来联系其他部分,并透过堤路与陆地流通。[12]虽然它不是建在特别高的地方,但它占据了今天城堡大部分区域的内城,且并没有被进攻者直接攻入,这是因为在对内堡发动最后的攻击之前,必须先攻占并保住另外两个堡郭。[12]

当苏丹出现在要塞前时,他看到墙上挂满红布,仿佛是为了迎接节日的到来,随后一门门大炮轰隆隆地响起,迎接这位强大的战争君主。[28]围攻始于8月6日,当时苏莱曼下令全军出击,但都被击退。[11]尽管守军人手不足,而且对方有大幅人数优势,但它们并没有请求维也纳派出哈布斯堡帝国部队增援。[11]

经过一个多月精疲力竭和血腥抗争之后,剩下的几名守军退入旧城区进行最后的抵抗。苏丹试图诱使兹林斯基投降,并在最后允许他在鄂图曼帝国的控制下继续统治克罗埃西亚[28][29],兹林斯基没有作任何回应并继续战斗。[29]此时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与八万大军就驻扎在焦尔附近,但是他并没有派出军队支援锡盖特堡。[30]

很快地,城堡陷落之日似乎指日可待,但是鄂图曼最高统帅部却一直犹豫不决。到了9月6日,苏莱曼大帝在他的帐篷内驾崩,然而他的死讯只有核心成员知道,并且被极力隐瞒[6],他们担心,如若鄂图曼军队在知道苏丹驾崩的消息后而影响军心,所以他的死讯被保密了48天。在这期间,一名信使从营地派去给苏莱曼的继任者塞利姆二世消息,这位信使甚至在这短短八天内传递给遥远的小亚细亚的路途期间都可能不知道讯息内容为何。[6]

最终之战

最后的进攻在9月7日,也就是苏莱曼驾崩后的第二天开始,此时要塞的墙壁已经被炸药开采成了废墟,其墙角上布满了柴火。当天早上,小型武器、“希腊火”开始集中火力全面进攻[4]:根据罗伯特·威廉·弗雷泽的说法,在围攻期间,有超过一万颗大型炮弹被射入堡垒。不久,锡盖特堡的最后一个堡垒被烧毁,其煤渣落入伯爵的公寓。[4]

鄂图曼军队蜂拥而至,击鼓呐喊,穿城而过。兹林斯基则准备对他的部队进行最后一次冲锋:

......让我们从这个烈焰冲天的地方冲到外面,走到空旷的地方,站起来面对我们的敌人。谁死了,他将与上帝同在;谁不死,他的名字将被尊崇。我将一马当先,我做什么,你们就做什么。上帝就是我的见证:因为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们,我的兄弟和骑士们!......

兹林斯基不允许鄂图曼人在最终之战中攻入城堡。[7]当鄂图曼人沿著一座狭窄的桥梁向前推进时,守军突然打开大门,用一枚装满碎铁的大型迫击炮反击,杀死了600名攻击者。[7]随后兹林斯基下令冲锋,率领剩馀的600名士兵冲出城堡[7],然他的胸部有两处被火枪击伤,不久后头部中箭身亡。[7]他的一些部队在最后退入城堡中。[7]

最终鄂图曼人占领了城堡,杀死了大部分守军。少数被俘的禁卫军被钦佩其勇气而被放过[7],而只有七名守军设法穿过奥斯曼防线并逃脱。之后兹林斯基的尸体被斩首,一些人认为他的头颅被穆罕默德帕夏送到了布丁省英语Budin Eyalet的索库鲁·穆斯塔法帕夏那里[31][32],或者送给新任苏丹塞利姆二世。[33]但最终,其子朱拉伊·兹林斯基、博迪萨·巴蒂亚尼和费伦茨·塔西于1566年9月,将这颗头颅埋在克罗埃西亚申科维克英语Šenkovec斯维塔耶莱娜英语Sveta Jelena的宝琳修道院。[31][32]他的遗体则被一个曾经被他俘虏并被被善待过的鄂图曼人体面地埋葬起来。[7]

火药库的爆炸

在带领城堡驻军进行最后一次出击之前,兹林斯基曾下令点燃火药库英语Gunpowder magazine的导火索:这是否有发生至今仍是个争议。[4]在消灭了最后的守军后,围攻者涌入要塞,尔后鄂图曼军队进入锡盖特堡的废墟后,意外地闯入了诱杀装置;[6]当城堡火药库爆炸时,数千人在该爆炸中丧生。[34]

大维齐尔的生命是被兹林斯基的一个家人所救,他在大维齐尔和他的部队搜寻宝藏并审问幸存者时告知了这个陷阱的存在。后来当他向犯人询问宝物时,他回应说早就用光了,但他们脚下有3000磅火药,上面连著一根慢火柴。[7]大维齐尔和他的骑兵在爆炸前立刻逃离,但有3000名鄂图曼人在爆炸中丧生。[5][7][11][35]

后续

在该战役之后,鄂图曼帝国便开始往匈牙利、克罗埃西亚地区继续扩张(1571年初)

最终之战后,兹林斯基的守军几乎全军覆没。[4],而鄂图曼军队也是损失惨重:据说有3位帕夏、7000名禁卫军与28000之若干士兵丧生。[7]具体数字因消息来源而异,估计在20000至35000人之间。[4][7][10]

战斗结束后,大维齐尔以苏丹的名义伪造胜利公告[6],该宣布对于苏莱曼目前的状况,使他无法继续发动成功的行动而感到遗憾。[6]随后他的遗体被送回君士坦丁堡,而其核心圈子则继续假装与他保持联系。[6]据鄂图曼消息来源称,此等假象被维持了三个礼拜,为了以防万一,就连苏丹的私人医生也被勒死。[6]

长途漫漫的跋涉与围攻很可能对苏莱曼的健康状况产生不良影响[6],而他的死也将意味著任何进展都会被推迟,因为大维齐尔将不得不返回君士坦丁堡,参加新苏丹塞利姆二世的继任仪式。[6][35]即使苏莱曼最终还是活了下来,他的军队也无法在锡盖特堡沦陷与冬季来临之间的短暂时间内取得太大的成就[36],围攻锡盖特堡导致的长期消耗也让鄂图曼帝国再次延迟进攻维也纳的时间。[36]

之后,马克西米利安皇帝派出了两名大使:克罗埃西亚人安通·弗兰契奇英语Antun Vrančić史泰利亚人克里斯托夫·特芬巴赫捷克语Kryštof z Teuffenbachu,他们在1567年8月26日到达君士坦丁堡,并在那里受到了塞利姆二世的热情款待。[37]在与索库鲁·穆罕默德帕夏(又称穆罕默德帕夏·索科洛维奇,因为他最初来自于波士尼亚)进行了五个月的谈判后,最终在1568年2月17日达成了奥地利与鄂图曼之间的停战协议。[37]随后阿德里安堡条约英语Treaty of Adrianople (1568)于同年2月21日签署。[37]苏丹塞利姆二世同意为期八年之休战,尽管该协议实质上让俩帝国之间实现了长达25年的(相对)和平,直到十三年战争英语Long Turkish War爆发。休战条件为马克西米利安皇帝需每年缴纳30000杜卡特。[36]

艺术方面之遗产和描绘

锡盖特堡匈牙利-土耳其友好公园英语Hungarian-Turkish Friendship Park中的尼古拉·舒比奇·兹林斯基(左)与苏莱曼大帝(右)之头部雕塑

来自札达尔的文艺复兴克罗埃西亚诗人兼作家布尔内·卡纳鲁蒂奇克罗地亚语Brne Karnarutić在1573年的某个时候写了《锡盖特之城英语Vazetje Sigeta grada[38],该作品在他1584年死于威尼斯后出版。[38]这是第一部涉及民族历史和锡盖特堡战役的克罗埃西亚历史史诗,其灵感来自于马尔科·马鲁利奇的《Judita》,后者又受到了圣经友弟德传》的启发。[38][39]

该战役也在匈牙利史诗《锡盖特之围英语The Siege of Sziget》中永垂不朽,它是由兹林斯基的曾孙尼古拉七世·兹林斯基克罗地亚语Nikola VII. Zrinski(他同时是克罗埃西亚皇家代表)在1647年出版,并分成十五个部分。[16]这是匈牙利最早的相关史诗之一,灵感同样来自于马鲁利奇的Judita[38][39],著名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将锡盖特之围列为 17 世纪的主要文学成就之一。[16]尽管作者和兹林斯基家族的其他成员是鄂图曼人的死敌,但这首史诗从未将他们妖魔化[40],鄂图曼人被描绘成人类,鞑靼人德利曼和苏丹之女儿库米拉之间的爱情故事交织在主要情节中。[40]随后,尼古拉七世·兹林斯基的兄弟佩塔·兹林斯基英语Petar Zrinski匈牙利语Zrínyi Péter)用克罗埃西亚语出版了《奥普西达·西格卡》(1647-48年)——对于会双语的兹林斯基家族克罗地亚语Knezovi Zrinski而言,这并不奇怪。[16]

另一位克罗埃西亚贵族战士兼作家帕沃·里特·维特佐维奇克罗地亚语Pavao Ritter Vitezović也写下了这场战役[41],其作品《在锡盖特告别英语Odiljenje sigetsko》在1684年首次出版:他在没有怨恨或为复仇而哭泣的情况下回忆了这一事件。[41]其作品中四个章节的最后一个章节为“墓碑”,内容包括在攻城战期间战死的克罗埃西亚和鄂图曼战士之墓志铭,给予两者同等的尊重。[41]

德国诗人西奥多·科尔纳德语Theodor Körner (Schriftsteller)在1812年写了一部攸关这场战役的作品《兹里尼》;之后1876年,伊万·扎伊茨的歌剧《尼古拉·舒比奇·兹林斯基英语Nikola Šubić Zrinski (opera)》是他在克罗埃西亚最著名、最受欢迎的歌剧作品:这两者都叙述了克罗埃西亚人如何英勇地对抗鄂图曼人,而这些作品也隐喻了哈布斯堡君主国内的民族主义冲动。[42]兹林斯基在情节中被描绘成一位16世纪的克罗埃西亚英雄,在锡盖特堡被围攻时,他与他的家人和亲密支持者共同摧毁了几次鄂图曼入侵者,最后英勇牺牲。[16][42]其中,该歌剧有个著名的爱国咏叹调“战斗,战斗英语U boj, u boj”。[16][42]

注释

  1. ^ 详情请见后续
  2. ^ 在围城期间驾崩
  3. ^ 唯一的围城战第一手资料是由林斯基的管家弗兰弗兰乔·科尔科──他是幸存的士兵之一──的“Podsjedanje i osvojenje Sigeta”,该报告表示守卫者以克罗埃西亚人占多数。后来的作品如布尔内·卡纳鲁蒂奇的“Vazetje Sigeta grada”(1573 年)、尼古拉斯·兹林斯基的“Szigeti veszedelem”(1647 年)和彼得·兹林斯基的“Opsida Sigecka”(1647 年),都纷纷证实了守卫者以克罗埃西亚人占多数之观点。
  4. ^ 有些编年史家认为300000人这个数量似乎被高估了:一些历史学家藉夸大这些数字来强调锡盖特堡的众多捍卫者的勇敢。尽管1566年5月1日时,苏莱曼大帝确实率领他曾经指挥过的最庞大的军队之一离开了伊斯坦堡,但他的部队人数可能接近100000人,而非300000人。
  5. ^ 苏莱曼大帝被一致认为是在鄂图曼人取得该战役之胜利前因自然原因驾崩于攻城线后方的帐棚内。根据乔治·F·纳夫齐格的说法,苏莱曼在得知我方(鄂图曼帝国)胜利后死于心脏病发作。而根据根据斯蒂芬·特恩布尔与一些当代,例如尼古拉·兹林斯基·查科韦茨基后来在他的史诗中使用的那些之说法,都将苏莱曼的死归咎于兹林斯基之手。
  6. ^ 根据斯蒂芬特·恩布尔的说法,该城市拥有名义上投降的条件。是以唯一被允许进入城堡的鄂图曼人是一支象征性军队,而他们将升起土耳其国旗。无论如何,苏莱曼在八月的雨季来临之际就撤退了,但并没有按照原计划进军维也纳,而是返回伊斯坦堡。

参考资料

注脚

  1. ^ Kohn (2006), p. 47.
  2. ^ Lázár and Tezla (1999), p. 70.
  3. ^ 3.0 3.1 Timothy Hughes Rare & Early Newspap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tem 548456. Retrieved 1 December 2009.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Lieber (1845), p. 345.
  5. ^ 5.0 5.1 5.2 5.3 5.4 5.5 Wheatcroft (2009), pp. 59–60.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Turnbull (2003), p. 57.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Shelton (1867), pp. 82–83.
  8. ^ Elliott (2000), p. 117.
  9. ^ Nikola Subic Zrinski. [2019-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 
  10. ^ 10.0 10.1 Tait (1853), p. 679.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Coppée (1864), pp. 562–565.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Turnbull (2003), p. 56.
  13. ^ 13.0 13.1 Corvisier and Childs (1994), p. 289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Turnbull (2003), pp. 49–51.
  15. ^ 15.0 15.1 15.2 15.3 Turnbull (2003), p. 55.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Cornis-Pope and Neubauer (2004), pp. 518–522.
  17. ^ Turnbull (2003), p. 49
  18. ^ Milan Kruhek: Cetin, grad izbornog sabora Kraljevine Hrvatske 1527, Karlovačka Županija, 1997, Karlovac
  19. ^ R. W. Seton -Watson:The southern Slav question and the Habsburg Monarchy page 18
  20. ^ 20.0 20.1 Turnbull (2003), pp. 55–56.
  21. ^ Ágoston and Alan Masters (2009), p. 583
  22. ^ 22.0 22.1 22.2 22.3 Turnbull (2003), p. 52.
  23. ^ Krokar Slide Set #27, image 42
  24. ^ Setton (1991), pp. 845–846.
  25. ^ Sakaoğlu (1999), pp. 140–141.
  26. ^ Etnografija Hrvata u Mađarskoj. Mikszáth Kiadó. 2003: 29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Gašpar Alapić (maď. Alapi Gáspár): bliski rodak Nikole Zrinskog, suprug njegove sestre, tj. bio je šogor (šurjak) Zrinskog, zamjenik kapetana Sigeta, koji je preživjeo opsadu i zauzeće Sigeta ... Mikloš Kobak (maď. Kobak Miklós), Petar Patačić (maď. Patatics Péter, vjerojatno zbog lošeg prijepisa Budine), Vuk Paprutović (maď. Papratovics Farkas, vjerojatno zbog lošeg prijepisa Budine) bili su poručnici, odnosno vojvode Nikole Zrinskog. 
  27. ^ 27.0 27.1 Perok (1861), pp. 46–48.
  28. ^ 28.0 28.1 Roworth (1840), p. 53.
  29. ^ 29.0 29.1 Pardoe (1842), p. 84.
  30. ^ Paul Lendvai; (2004) The Hungarians: A Thousand Years of Victory in Defeat p. 94-10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91119694
  31. ^ 31.0 31.1 Hrvoje Petrić. Nikola IV. Šubić Zrinski: O 450. obljetnici njegove pogibije i proglašenju 2016. "Godinom Nikole Šubića Zrinskog" [Nikola IV. Šubić Zrinski: About 450th anniversary of his death and proclaiming of 2016 the year of Nikola Šubić Zrinski]. Hrvatska revija (Zagreb: Matica hrvatska). 2017, (3): 29–33 [3 Jul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4) (克罗地亚语). 
  32. ^ 32.0 32.1 Walton, Jeremy F. Sanitizing Szigetvár: On the post-imperial fashioning of nationalist memory.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Routledge). 2019, 30 (4): 434–447. doi:10.1080/02757206.2019.1612388可免费查阅. 
  33. ^ Sakaoğlu, Necdet. Bu Mülkün Sultanları: 36 Osmanlı Padişahi. Oğlak Yayıncılık ve Reklamcılık. 2001: 141. ISBN 978-975-329-299-3. 
  34. ^ Dupuy (1970), p. 501.
  35. ^ 35.0 35.1 Nafziger & Walton (2003), p. 105
  36. ^ 36.0 36.1 36.2 Elliott (2000), p. 118.
  37. ^ 37.0 37.1 37.2 Setton (1984), pp. 921–922.
  38. ^ 38.0 38.1 38.2 38.3 Karnarutić (1866), pp. 1–83.
  39. ^ 39.0 39.1 Lökös, István. Prilozi madžarskoj recepciji Marulićevih djela [A Contribution to the Hungarian Reception of Marulić’s Works]. Colloquia Maruliana. April 1997, 6 [3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3) (克罗地亚语). 
  40. ^ 40.0 40.1 Anzulovic (2000), p. 57.
  41. ^ 41.0 41.1 41.2 Anzulovic (2000), pp. 57–58.
  42. ^ 42.0 42.1 42.2 Rockwell, John. Opera: Zajc's 'Nikola Subic Zrinski'. The New York Times. 29 April 1986 [3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3). 

文献

更多资讯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