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郑天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郑天佐
出生(1934-09-06)1934年9月6日
 中华民国台湾
逝世2022年5月28日2022-05-28[1]
 美国西雅图
国籍 美国
 中华民国
教育程度
  • 初中:台中一中1946-1949
  • 高中:台中高工1949-1952
  • 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54-1958
  • 硏究所:美国宾州州立大学1962-1966, MS & Ph.D
配偶林妙芳
1964年结婚—2022年结束)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
  • 表面物理
  • 奈米科学
  • 原子分辨率显微镜学
机构

郑天佐(1934年9月6日—2022年5月28日),男,台湾台中潭子乡人,中华民国物理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生平

郑天佐出生于台湾基隆,幼童时搬到台中县潭子乡。1958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化系,1964年获得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硕士,1966年获得博士学位。1967年至1969年从事博士后研究,1969年至1992年于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担任助教授直至杰出教授。1990年至1993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1993年至1999年担任该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1999年至2007年担任该所特聘研究员[2]

他是场离子显微镜原子探针的先驱研究开发者,对发展此技术有杰出和创新性的贡献。在原子尺度表面物理的研究上,他享有国际声誉,并发表论文近三百篇。在原子显微学原子分子动态学等领域,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国际权威性,每年论文被引用次数都在两百次左右[3]。1992年,获选为第19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贡献 [4]

  • 在仪器发展他作了很多创新性贡献。1980年开创的雷射原子探针,解决了米勒教授奈秒电压脉冲原子探针缺陷。解析度提高了1000倍, 且首次可分析半导体与绝缘体等重要材料。
  • 他是场离子发射现象和FIM成像原理的权威,他对于场离子化、场蒸发和场吸附现象都有深入研究,他也发现复合离子HeRh2+场分离现象。这离子分离系以原子穿隧达成,且受到质心转换而呈现强烈同位素效应,是很新奇的离子物理现象。
  • 在表面原子动慇学,1966年Ehrlich研究单原子扩散现象后,1972年郑教授指出原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强调在这类实验参与实验原子数目必须先指定,才能把扩散与原子作用效应分开。他首次研究表面原子间相互作用,发现作用势能有震荡现象。理论经诺贝尔物理奖得主Schrieffer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Kohn与学生提出。这题目已经成为基础表面物理重要课题。

荣誉 [4]

著作 [4]

  • 著作超过300多篇论文。
  • 重要代表
    • T. T. Tsang, "Direct Observation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toms on Tungsten Surfaces",Phys. Rev. B6, 417-426 (1972)。
    • T. T. Tsang and Gary Kellogg, "Direct Observation of Surface Diffusion with a Driving Force and Adatom Polanzab1hty , Phys. Rev. B12, 1343-1353(1975)。
    • Yee S. Ng, T. T. Tsang and S. B. McLane, "Absolute Composition Depth Profile of a NiCu Alloy in a Surface Segregation Study", Phys. Rev. Lett., 42,588-591 (1979)。
    • G. L. Kellogg and T. T. Tsong, "Pulsed-Laser Atom-Probe Field Ion Microscopy", J. Appl. Phys. 51, 1184-1193 (1980)。
    • T. T. Tsong, "Effects of Electric Field in the Manipulation of Atoms in STM Experiments", Phys. Rev. B44, 13703-13710 (1991)。
    • T. T. Tsang and C. L. Chen, "Atomic Replacement and Formation and Annihilation of a Vacancy on Ir Surfaces", Nature 355, 328-331 (1992)。
    • T. T. Tsang, "Atom-Probe Field Ion Microscopy", Physics Today 46, 24-31 (1993), May issue.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in Parity, 9(2), 14-23(February, 1994)。
    • I-S. Hwang, R-L. Lo, and T. T. Tsang, "Site Hopping of Single Chemisorbed Oxygen Molecules on Si(lll)-7x7 Surfaces" , Phys. Rev. Lett. 78, 4797-4800(1997)。
    • T-C Chang, I-S Hwang and T. T. Tsang, "Direct Observation of Reaction Limited Aggregation on Crystalline Surfaces" , Phys. Rev. Lett., 83, 1191-1194 (1999)。
    • W. B. Su, S. H. Chang, W. B. Jian, C. S. Chang, L. J. Chen and T. T. Tsang, "Quantum Size Effects in Low Temperature Growth of Pb Islands on Si(l11)7x7 Surfaces" , Phys. Rev. Lett. 86, 5116-5119 (2001)。
    • T. Y. Fu, L. C. Cheng, C. H. Nien and T. T. Tsang,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Single Atom Pyramidal Tip Formation from a Pd Covered W Tip" , Phys. Rev. B 64, 113401- 113404 (2001)。
    • 1-S Hwang, S-H Chang, C-K Fang, L-J. Chen and T. T. Tsang, "Observation of Finite Size Effects on a Structural Phase Transition of 2D Nanoislands., Phys. Rev. Lett. 93, 106101 (2004)。
    • Y-P Chiu, L-W Huang, C-M Wei, C-S Chang and T. T. Tsang, "Magic Number of Atoms in Surface Supported Planar Clusters" , Phys. Rev. Lett. 97, 165504 1-4 (2006)。
    • H-S Kuo, I-S Hwang, T-Y Fu, J-Y Wu, C-C Chang and T. T. Tsang,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ngle-Atom Tips" , Nano Letters 4, 2379-2382 (2004)。
    • T. T. Tsang, "Fifty Years of Seeing Atoms" , Physics Today 59, 31-37 (March, 2006).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Parity 21 , 14-23 (October, 2006)。

专书 [4]

  • 著作有专书3册
  • 重要代表
    • E. W. M Iler and T. T. Tsang, "Field Ion Microscopy,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 Elsevier Publishing Co.,Inc. , New York, London, Amsterdam, 314 pages (1969).Translated to Russian by L. P. Potapova, Moscow, "Metallurgica", (1972) with the title "Atomic Microscopy"。
    • T. T. Tsang, "Atom-Probe Field Ion Microscopy, Field Ion Emission and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at Atomic Resolution", 387 p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New York (1990)。

家庭

  • 出生前郑天佐的祖父梦见一支甘蔗的上端长出两支新芽,因此将双胞胎兄弟取名为“天佐”、“天佑”。
  • 郑天佐的双胞胎弟弟郑天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知名教授,两人同为台湾奈米科技研究的重要人物[5]
  • 配偶林妙芳也是郑天佐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化系的同学。
  • 育有三名女儿,也都是美国顶尖大学的博士。

参考资料

  1. ^ 中研院院士鄭天佐辭世享壽88歲 開發原子探針影響深遠. [2022-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3). 
  2. ^ 2.0 2.1 《院士基本資料查詢 鄭天佐》,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網站. [2020-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3. ^ 《杰出校友 郑天佐》,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网站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10-11.
  4. ^ 4.0 4.1 4.2 4.3 总统科学奖委员会. 國家桂冠的故事: 總統科學獎. 2007. 总统科学奖委员会, 2007. 2007年: P12, P14–P15 [2022-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2). 
  5. ^ 郑天佐 国际论文激增吁设评鉴制度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2-2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