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都柏林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都柏林人
作者乔伊斯
类型短篇小说
语言英语
故事背景地点爱尔兰 编辑维基数据
发行信息
出版时间1914年
出版地点爱尔兰共和国
媒介Print (Hardback & Paperback) and Audio book
页数Approx. 160 pages
所获奖项20th Century's Greatest Hits: 100 English-Language Books of Fiction[*]
系列作品
前作室内乐
续作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916)
规范控制
ISBNISBN 0-486-26870-5
杜威分类法823/.912 20

都柏林人》(Dubliners)是爱尔兰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14年出版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包含了15篇故事,另有五篇只定了题目,却未能写出。前三篇写童年,青年、成年、公务员时期则各四篇。最后一篇〈往生者〉篇幅最长,也最著名。乔伊斯本人最喜欢〈会议室里的常春藤日〉〈护花使者〉,〈阿拉比〉则是公认的杰作。

研究爱尔兰文学的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庄坤良教授曾提到《都柏林人》的写作基本上是一部“爱尔兰的道德史”,目的是要“提供一面镜子,叫爱尔兰人好好看清楚自己的真实面貌”。[1]

短篇故事

姐妹俩(The Sisters)

叙事者的忘年之交弗林神父(Father Flynn)三次中风,死于“麻痹”。叙事者一家前往致祭,慰问神父的两个女儿。识字不多的两姊妹说及父亲生前最后时日的事迹,原来神父不仅肉体“麻痹”,精神上亦已“麻痹”。

偶遇(An Encounter)

被西部小说挑起冒险精神的叙事者与同学相约逃学,途中偶遇奇怪的陌生人。陌生人误以为叙事者不喜欢女生,因此做了些恶心的事,又对叙事者反复提及渴切鞭打小男孩。

阿拉比(Araby)

爱翻故纸堆的叙事者对玩伴的姊姊充满热情。姊姊想去周末的阿拉比市集但被教会事务绊住。叙事者应允去一趟并买东西给她。因等待而心神不宁数日后,叙事者在周末请求舅舅晚上带他去阿拉比,漫不经心的舅舅答应后又遗忘,太晚到家。叙事者拿了钱后急忙赶赴阿拉比,市集却已即将收摊,全场黑暗静默,叙事者找不到东西可买。待市集熄灯打烊后,叙事者在一片漆黑中彻底败兴,恼羞成怒。

伊夫琳(Eveline)

受不了父亲专制的少女伊夫琳打算和男友私奔,期间既忆起家里曾有过的甜蜜,也注意到父亲的苍老,但仍然想逃。直到上船前最后一刻,对未知的恐惧完全压倒了追求幸福的热情。

赛车之后(After the Race)

在赛车中赢得佳绩的四人组赛后没日没夜的狂欢。出身一般的大学生吉米(Jimmy Doyle)试图参与一班富少的社交,在麻醉性的欢乐中,输到连自己都不知道输掉多少钱,直到天亮。

护花使者(Two Gallants)

浪荡街头的两名损友沿路闲聊后约定稍后碰面,因为其中一位要与女友约会。粗野的可林(Corley)夸夸其谈,炫示自己对女人如何无往不利。混吃混喝的连罕(Lenehan)期盼能找到好女人改善生活,但仍巴望著朋友的旁门左道奏效。

寄宿家庭(The Boarding House)

与好吃懒做的丈夫离婚后,摩尼(Moorney)女士经营出租公寓谋生,人员往来复杂。年方十九的女儿波莉(Polly)好与租客打情骂俏,终与杜兰(Doran)先生欢爱。摩尼女士成竹在胸,决心趁此良机把女儿嫁出去;杜兰先生举棋不定,心知并非良缘,但事关社会观感,已难以挽回或逃避;波莉头脑简单,憧憬未来却看不清前景。

一抹微云(A Little Cloud)

小钱德勒(Little Chandler)在知名酒馆与见过世面的老友盖勒(Ignatius Gallaher)会面,听他自我吹嘘国外的放浪生活。在会面的前后都想及自已总未成形的文学梦(literary dreams),反衬出当下生活中的暮气沉沉。在妻子出门时读拜伦,却被自家婴儿哭声打断。他难以终章,又哄不停婴儿,心情慌张,直到妻子回家抢过婴儿,留他在一旁阴影中悔恨流泪。

一对一(Counterparts)

窝囊的文员华林顿(Farrington)在办公室开小差,遭上司责骂后起冲突。下班后当了手表上酒馆与酒友喝酒吹嘘。饮宴无度下花光了钱,与人比腕力又输了,怒火中烧又不得一醉。回家后屋内漆黑,老婆不在,晚餐没有,遂以炉火熄灭为由责打小孩。无计可施的小孩仅能为爸爸念诵万福玛丽亚以求饶。

泥土(Clay)

人缘极好的玛丽亚(Maria)造访视她为真正母亲的养子乔(Joe),与他一家人共渡万圣节。想为另个养子艾尔菲与乔讲和不成,依习俗摸碟中物时摸到“一团湿软的东西”(暗示即题目所言的泥土,寓意不祥)。唱老歌给大家听,引动怀旧情绪,所以没人指出她唱错了。

憾事一桩(A Painful Case)

生活严谨枯燥一成不变的杜飞(Duffer)先生于剧院中偶遇西宁可船长夫人(Sinico)母女。其后再三巧遇时,终于开始约会。甚至到她家作客。西宁可船长只以为他是为女儿而来。杜飞在这段恋情中感受到精神提升,但被夫人的情不自禁所惊吓,两人协议分手。四年后,恢复原有生活的杜飞在报端读到夫人死讯,因私自跨越铁轨而丧生轮下,而她两年前开始酗酒。杜飞一开始以既有的严苛思索此事,但随著一再回味当年情,他渐渐明白是自己的态度置她于死。他感到真正的孤独。

会议室里的常春藤日(Ivy Day in the Committee Room)

在常春藤日,即爱尔兰的无冕王巴内尔(Charles Parnell)逝世纪念日上,一群政治人在竞选总部会议室内边饮酒边臧否人物,似乎一切问题都归结到经费不足。直到有人诵读纪念巴内尔的诗作,众人方由酒意中振作。

一位母亲(A Mother)

卡内女士(Kearney)为女儿凯莉(Kathleen)签约参与音乐会。无奈音乐会票房惨淡,主办单位临时削减场次。卡内女士坚持依照合约领取全部酬劳,主办方不愿承担损失,在场代表又遇事推诿,卡内以拒演为筹码极力争取,主办方大惊失色,反责备卡内有失风范,双方在后台闹得不可开交。

神的恩典(Grace)

走下坡的柯南先生(Kernan)在酒馆烂醉摔伤,酒友踪影全无。他的一群好友助他重新振作,将话题带到教宗,并怂恿出自英国国教世家的他到天主教堂听取神父布道。神父藉路路加福音中的商业收支法则训喻教友们取得精神与良心上的平衡,与上帝同在。

往生者(The Dead)

贾柏瑞(Gabriel Conroy)教授和葛瑞塔(Gretta)夫妻参加朋友的年度舞会,与一大群朋友共享盛宴。贾柏瑞在一众宾客中最孚众望,演说引领大家唱歌喝采,唯被一心爱国的艾佛斯小姐说成“假英国人”而深感不快。临别前见到其妻凝神谛听民谣。回家路上,贾柏瑞一心想著其妻之间的情愫。直到最后,葛瑞塔压抑不住,吐露所听到的民谣引她想起年轻时因她而早逝的恋人。贾柏瑞始而气怒,继而释怀,终于觉得对妻子的了解更深一层,因而更加爱她。

注释

  1. ^ 愛爾蘭文學與國家想像. [2007-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