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备武学
通备武学,又称马氏通备武学、通备拳,中国传统武学体系,由民国时期的马凤图创立,以盐山劈挂掌、八极拳、翻子拳、戳脚拳为拳技核心,融合长拳与短打,特征为“通备劲”,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北。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等西北省份,在参加国术竞赛时,经常以此拳为特色。
概论
通备武学源自盐山潘文学,宗旨为“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具备”。
历史
通备武学起源自河北沧州通臂拳,最早在清乾隆年间,沧州盐山的左宝梅向一位姓韩的道人学得通臂拳,之后在地方教授。其徒潘文学,任沧州教谕时,主掌盐山书院。受颜李学派思想影响,他将书院分为文武二科,在武科中教授劈挂拳。他首次提出“外为通臂,内为通备”以及“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具备”的思想,主张融通武学。李云标与萧和成为其武学的二大弟子。李云标首创将劈挂掌与八极拳融合的拳风,由八极拳为近身短打,以劈挂掌远攻抽打。李文标在捻乱中作战身亡,继承其武学的黄林彪又传授给马凤图及李书文等人。
1910年,马凤图与叶云表在天津成立中华武士会,广召北方武术名家加入。马凤图在此时首次将其武术称为通备拳。1926年,与张之江在张家口创办新武术研究会,编写出风磨棍、破锋八刀及劈挂拳第三路飞虎拳等,教授给西北军。1926年,随国民革命军进入西北,任职于甘肃省政府,此后定居于此,在西北师院教拳。其弟马英图,于1928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国术馆,在此教授劈挂掌及苗刀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马凤图以中医为生。其武学在文化大革命时一度中断,在文化大革命后,由其子马明达等人重新复兴。
拳术
兵器
代表人物
主要由马凤图四子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以及其门徒所传播。
注释
外部链接
- 台湾台北市通备武学协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