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经济学
身分经济学(Identity Economics),或身分认同经济学[1],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以及雷切尔·克兰顿提出的一个理论[2]。该理论认为,消费行为能够反映个人身分认同,透过光顾商店获得身份认同的满足感,便能创造出个人效用函数上的经济上的贡献[3]。
现实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身分经济学的例子包括穆斯林只光顾清真认证的食店[4],以及香港自反送中运动后出现的黄色经济圈[2]。
参见
参考文献
- ^ 编辑部. 【觀點】沈旭暉﹕「黃色經濟圈」的十字路口. 香港轻新闻 Lite News Hong Kong. 2019-12-16 [2020-01-10] (中文(台湾)).
- ^ 2.0 2.1 【專欄】政府催生黃色經濟圈 (12:43) - 20191224 - 即時財經新聞. 明报财经网. [2020-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6) (中文(台湾)).
- ^ Akerlof, George A.; Kranton, Rachel E. Economics and Identity.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08-01, 115 (3): 715–753 [2020-01-10]. ISSN 0033-5533. doi:10.1162/0033553005548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9) (英语).
- ^ 萧若元. 真手足林鄭老公無聲抗議!由沈旭暉評黃色經濟圈講起. 萧氏新闻 (谜米香港). 2019-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6).
这是一篇经济学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