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瓦维洛夫
谢尔盖·瓦维洛夫 | ||||||
---|---|---|---|---|---|---|
出生 | 1891年3月34日[儒略历3月12日] 俄罗斯帝国莫斯科 | |||||
逝世 | 1951年1月25日 苏联莫斯科 | (59岁)|||||
国籍 | 俄罗斯帝国/苏联 | |||||
母校 | 莫斯科国立大学 | |||||
知名于 | 契忍可夫辐射 | |||||
奖项 |
|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学,光学 | |||||
机构 | 苏联科学院 | |||||
博士生 | 帕维尔·切连科夫 伊利亚·弗兰克 |
谢尔盖·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俄语:Сергей Иванович Вавилов,1891年3月34日—1951年1月25日),苏联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长,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全苏政治与科学知识普及协会主席。
生平
1891年生于莫斯科一商人家庭。1909年开始在莫斯科帝国大学物理与数学系学习,1914年毕业。同年抵抗教育大臣的政策,未留校任教。7月自愿参军,奔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十月革命后,在技术学院任教。1926年被派往德国柏林大学物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
1929年,开始担任莫斯科国立大学物理学教授。1932年3月当选苏联科学院院士[2]。同年起任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光学研究所所长。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被疏散至喀山,致力于国防光学工具的研究与生产。
1945年7月当选苏联科学院院长。1946年当选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1947年7月在莫斯科全苏政治与科学知识普及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首任主席[3]。1949年10月4日,在北京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举行的“中国物理学会”第83次会议上被推举为该会名誉会员[4]。
1949年开始担任《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主编[1]。1951年1月25日在莫斯科去世[5]。安葬于新圣女公墓。1952年3月,他的两部著作《光的显微结构》和《眼睛和太阳》被追赠斯大林奖金一等奖[6]。
研究
瓦维洛夫和他的学派首创地研究了微光现象,确定了它的基本规律。他还与学生发现了瓦维洛夫—契连科夫效应,该理论揭示了在一定介质中以超光速运动的电子辐射的实质,为超光速光学奠定了基础[7]。
纪念
他的兄长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是著名的生物学和遗传学家。为了纪念两人的功绩,小行星2862以“瓦维洛夫”命名[8]。月球背面的“瓦维洛夫环形山”也是如此。
关联人物
中文译本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Залесский К. А. Империя Сталина: Б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Москва: Вече. 2000 [2019-11-05]. ISBN 5-7838-071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5) (俄语).
- ^ 谢尔盖·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 俄罗斯科学院. [2019-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2) (俄语).
- ^ 苏联的“政治与科学知识普及协会”. 人民日报. 1950年5月15日: 第4版.
- ^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会议 推举苏联物理学家瓦维洛夫与越飞为该会名誉会员. 人民日报. 1949年10月5日: 第1版.
- ^ 苏联科学院院长 瓦维洛夫逝世 郭沫若院长致电吊唁. 人民日报. 1951年1月27日: 第4版.
- ^ 米丁. 百花争放的苏联的科学和文化. 人民日报. 1952年4月2日: 第3版.
- ^ 涅斯米扬诺夫. 苏联科学的四十年. 人民日报. 1957年12月9日: 第6版.
- ^ Schmadel, Lutz D. Dictionary of Minor Planet Names 5.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2003: 235. ISBN 3-540-00238-3.
外部链接
学术机关职务 | ||
---|---|---|
前任: 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 |
苏联科学院院长 1945年–1951年 |
继任: 亚历山大·涅斯梅亚诺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