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君遂
西门君遂(?—893年),为唐昭宗手下宦官,曾任神策军护军中尉、观军容使等职。
生平
晋升路途
出身
西门君遂原任于内侍省中,因行事机敏,受到唐昭宗喜爱,荣宠有加。
大顺二年九月八日(西元891年),在原观军容使杨复恭退休后接任其职。不久由于杨复恭义子杨守信、杨守厚、杨守亮等与天威都将李顺节爆发冲突,杨守信遭到指控与杨复恭阴谋叛变。[1]
权倾一时
十月八日,唐昭宗上安喜楼,下诏天威都将李顺节和神策军使李守节,率军讨伐杨复恭。并任命西门君遂和宦官刘景宣分别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参加讨伐行动。禁军围攻杨复恭家宅,杨复恭手下死士张绾率武士抵抗,竟不能攻克。加之杨守信率军赶到协防,遂先行撤离。
十月九日,驻含光门禁军原想趁乱洗劫长安街市,但被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刘崇望说服,加入战斗,杨守信部队已无法支持,一哄而散。杨复恭与杨守信见状,乃携带家眷,从通化门撤出,逃奔兴元。永安都头权安追击,擒获张绾,将其斩首。杨复恭遂与杨守亮、杨守信、杨守忠、杨守贞、杨守厚等,以讨伐李顺节为名,一同反抗中央。
十二月十二日,西门君遂对骄横放纵的李顺节产生厌恶之心,遂与刘景宣用皇帝诏书,命李顺节进宫。李顺节到银台门,两人将其贴身卫士、随从请至禁军营舍休息,供奉官似知先(一说为刘景宣部将嗣光审)趁机从背后砍杀李顺节。其随从、卫士闻变,冲出延喜门,出外叫喊。天威、捧日、登封三特别营一齐叛变,劫掠永宁坊和长安街市,至下午,各营才恢复秩序,回归中央。
景福元年二月(西元892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不断上奏要求中央任命他为招讨使,又写信给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太尉杜让能、神策军护军中尉西门君遂,信中内容多为轻蔑文辞。西门君遂私底下与王行瑜、李茂贞等节度使互通消息,却又将信内措辞告至昭宗,昭宗为之大怒,在给事中牛徽的劝阻下才平息怒火,任命李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
李顺节死后,同为天威军使的贾德晟,对于前任长官李顺节冤死一事,多有怨言。西门君遂大为反感。
四月,西门君遂上疏弹劾贾德晟,指控其对朝廷“多有毁谤言语”,昭宗遂斩贾德晟,其部下千馀骑逃奔凤翔,投靠李茂贞。[2]
代罪羔羊
导火线
景福二年八月(西元893年),李茂贞上疏,抨击中央。昭宗愤怒若狂,召杜让能进宫议事,命杜让能就在中书省住下,一月有馀,商讨如何讨伐李茂贞。
然行事不密,遭另一宰相,同为门下同章平事崔昭纬窃听。崔昭纬派人通知李茂贞,李茂贞命他的党徒千馀人在京师发起示威,拦住观军容使西门君遂、门下同平章事崔昭纬、门下同平章事郑延昌三人坐骑和行轿,西门君遂将责任推卸给另两人,随后快速通过。郑延昌、崔昭纬声称并不知情,群众暴怒,投掷砖瓦,两人侥幸逃出一命。昭宗得知,命人诛杀示威领导者,同时下令覃王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神策大将军李鐬当副招讨使。
九月十日,行动开始,覃王李嗣周护送徐彦若至凤翔就任节度使,携带六万兵卒,李茂贞联合王行瑜,一同出兵反抗。
九月十七日,双方相遇,中央军未及交战,旋即溃散,望风而逃。李茂贞趁胜进军,京师人心惶惶,群众聚集,要求诛杀发动战争者。
惨遭诛杀
九月十九日,李茂贞上疏列举杜让能罪行,要求昭宗诛杀杜让能。昭宗见疏,与杜让能泣:“与卿决矣!”。当日下诏贬杜让能为梧州刺史,群众仍不满意,再把观军容使西门君遂放逐至儋州、内枢密使李周潼流窜崖州、内枢密使段诩流窜驩州。
九月二十日,昭宗出安福门,再贬杜让能为雷州司户,西门君遂、李周潼、段诩三人遭斩首,昭宗向李茂贞解释战争主谋者乃此三人,试图拯救杜让能一命,然杜让能仍在十月被迫自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