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域三十六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域三十六国位置

西域三十六国,是西汉接触西域初期当地的国家数总称,根据这些聚居点在今天的大致位置可知,主要是环绕在塔里木盆地的山脚绿洲处形成。该数字出自《汉书·西域传》:“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馀,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1]

由于《汉书·西域传》并未详列名单,因而有不同说法。[2]亦有学者认为“三十六国”只是概称,并非实际数字。[3]

三十六国名单研究史

“西域三十六国”出自《汉书·西域传》:

因未详列三十六国国名,因而有各种不同说法。[2]

东汉荀悦在所著《汉纪·孝武皇帝纪三卷第十二》论及西域时,表示:“西域本三十六国,后分为五十四国,皆在匈奴之西。”因文中列出二十七个小国及九个次大国国名,虽然随后又列举数个国名并简介之,但后世仍有学者认为荀悦所列小国及次大国合计三十六国,即为西域“本三十六国”名单,并认为他是第一位详列国名的历史学家。[3]

就此名单,徐松在所著《汉书西域传补注》指出该其不合理之处,主张三十六国应为婼羌国楼兰国且末国小宛国精绝国戎卢国扜弥国渠勒国于阗国皮山国乌秅国西夜国子合国蒲犁国依耐国无雷国难兜国大宛国桃槐国休循国捐毒国莎车国疏勒国尉头国姑墨国温宿国龟兹国尉犁国危须国焉耆国姑师国墨山国劫国狐胡国渠犁国乌垒国[4]

1980年代,历史地理学者周振鹤在所著《西汉政区地理》中,以汉元帝西域都护府所辖四十八国,反推出“汉宣帝初建都护府时的三十六个城廓国”为立论基础,主张三十六国为鄯善(楼兰更名)、且末、精绝、扜弥、渠勒国、于阗、皮山、莎车、婼羌、小宛、戎卢、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捐毒、疏勒、尉头、姑墨、温宿、龟兹、乌垒、渠犁、尉犁国、危须国、焉耆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卑陆卑陆后国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东且弥。其中前二十八国与徐氏所列相同,遭剔除者或因宣帝时已亡(姑师),或因武帝时尚无(墨山、劫、狐胡),或因非属城廓之国(大宛),或因辖属他国(难兜),或因在葱岭以西(休循、桃槐)。[5]

2006年出版的《丝绸之路大辞典》将“西域三十六国”解释为西汉时对西域内属诸国及游牧部落的总称,并列举部分国名,包括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的婼羌、楼兰、且末、精绝、扜弥、于阗、皮山、莎车等八个“南道诸国”;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的车师、尉犁、焉耆、龟兹、乌垒、姑墨、疏勒等七个“北道诸国”;天山北麓的东、西蒲类及东、西且弥等四国;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北麓的西夜、子合两国;葱岭北部的休循、捐毒两国;合计列举二十三国。所列者相较于徐氏或周氏名单,皆略有差异。[6]

参考文献

  1. ^ 1.0 1.1 班固; 班昭、马续. 漢書·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 
  2. ^ 2.0 2.1 辭海·上冊 大字修订本台三版. 台湾中华书局. 1969年10月: 44–45. 
  3. ^ 3.0 3.1 余太山. 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下冊.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年: 529. 
  4. ^ 清·徐松. 漢書西域傳補注·卷上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扫瞄版). : 2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4). 
  5. ^ 周振鹤. 西漢政區地理. 人民出版社. 1987-08: 179. 
  6. ^ 周伟洲、丁景泰 (编). 丝绸之路大辞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04: 125. ISBN 7-224-06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