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苏卡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苏卡诺
Sukarno
第1任印度尼西亚总统
任期
1945年8月18日—1967年3月12日政变遭罢黜
(21年206天)
总理印度尼西亚总理列表
副总统穆罕默德·哈达(至1956年)
继任苏哈托
第12任印度尼西亚总理
任期
1959年7月9日—1966年7月25日
(7年16天)
总统自己兼任
前任朱安达·卡塔维查亚
继任职务废除(改总统制)
个人资料
出生1901年6月6日
 荷属东印度东爪哇省苏腊巴亚
逝世1970年6月21日(69岁)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墓地 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勿里达苏卡诺陵寝英语Grave of Sukarno
政党印度尼西亚民族党(1927年—1931年)
配偶
9位妻子

西蒂·奥塔里
1921年结婚—1923年离婚)

Inggit Garnasih
1923年结婚—1943年离婚)

法玛瓦蒂
1943年结婚—1956年离婚)

Hartini
1953年结婚—1970年结束)

Kartini Manoppo
1959年结婚—1968年离婚)

黛薇·苏加诺
1962年结婚—1970年结束)

Haryati
1963年结婚—1966年离婚)

Yurike Sanger
1964年结婚—1968年离婚)

Heldy Djafar
1966年结婚—1969年离婚)

学历万隆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
宗教信仰伊斯兰教
签名
各地用词差异
中国大陆苏加诺
台湾苏卡诺
新加坡苏卡诺

苏卡诺印尼语Sukarno/Soekarno,出生名:Koesno Sosrodihardjo;1901年6月6日—1970年6月21日),印度尼西亚政治家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为印尼建国领袖及首任印尼总统。1959年至1966年间兼任印尼总理,因为亲共立场被推翻,1967年起被软禁直到死去。其大女儿梅加瓦蒂为第五任总统

早年

1916年的苏加诺

苏加诺出生于印尼东爪哇泗水。父亲为一名教师,而母亲来自布勒冷县[1]小学毕业后,苏卡诺就前往惹班的欧洲人小学(Europeesche Lagere School)就读。1916年,苏卡诺前往国民中学英语Hogere Burgerschool读书。高中毕业后,他在前往万隆理工学院修读土木工程学,并于1926年毕业。

政治生涯

1927年7月4日,创立印度尼西亚民族协会并出任其主席,号召印尼人民团结合作争取印尼脱离荷属东印度独立。次年,印度尼西亚民族协会改名为印度尼西亚民族党。苏卡诺因此曾遭到荷兰殖民当局分别于1932年及1934年逮捕入狱。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帝国占领印尼期间(1942年至1945年),苏加诺被释放,他也曾经与日军合作对抗荷兰殖民地军队。

印尼独立

1945年,苏加诺提出著名的建国五项原则,同年8月17日印尼宣布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卡诺出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之后苏卡诺曾领导印尼人民对抗1946年入侵印尼欲重新展开殖民的荷兰军队。及后,在美国的斡旋下,1949年印尼与荷兰在海牙举行会议并达成协定。1949年12月27日,荷兰完全由印尼撤军,将统治权交给新成立的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苏卡诺成为独立后首任总统,被称为是印尼建国的国父

执政

1956年苏加诺(右)与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左)和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中)会面
苏加诺与尼克松
苏加诺就任总统的新闻片段

苏加诺主政期间,印尼在医疗、教育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民族自尊心亦大大加强,但在民主发展和经济方面却十分失败。苏加诺力主奉行不结盟运动。他较为倾向伊斯兰社会主义,提倡“玛尔哈恩主义”,推行“纳沙贡”政策,实行“指导民主”。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密切,1954年与其建立外交关系。他主张“大印度尼西亚”,把马来亚新加坡沙巴砂拉越视为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1962年宣称“马来西亚是新殖民地产物”,1962年—1966年支持砂拉越以当地华人为主的北加里曼丹共产党游击队(砂拉越于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反对马来西亚建国[2],导致印尼与马来西亚关系恶化,也导致印尼在1965年1月到1966年9月之间暂时退出联合国[3]

1960年,苏加诺访问古巴哈瓦那,与古巴总理菲德尔·卡斯特罗会谈

自建国后,苏加诺一直实施军事独裁统治,借由平衡右翼军方反对势力及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维持其权力。[4]1957年2月21日发表演讲,提出“指导式民主”。[5]1959年7月,以行政命令废止1950年宪法,恢复1945年宪法。[5]1960年解散国会,同年6月建立由自己控制的国会。[6]

被推翻下台

苏卡诺陵寝英语Grave of Sukarno

1965年9月30日,印度尼西亚发生了“九·三〇”事件,部分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意图推翻苏加诺政权,后事情败露被处决,军事强人苏哈托镇压叛军后掌握大权。苏卡诺被迫于1967年下台并被软禁茂物,至1970年6月21日因肾衰竭病逝。苏卡诺的大女儿梅加瓦蒂曾于2001年-2004年担任第五任印尼总统

评价

2015年9月27日,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莫哈末在接受苏卡诺教育基金会颁发的“苏卡诺之星”时,称苏卡诺是一位对人民和国家充满热爱的人。他说:“让来自不同部落和地区的数亿人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印尼民族,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7]

家庭

黛薇

据说,苏加诺至少结过六次婚,女友和情妇无数。正式成为妻子的有4位。

第一任妻子英吉特

苏加诺的第一任妻子是英吉特,比苏加诺大12岁,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结婚。英吉特不但是苏加诺的忠贞伴侣,也是苏加诺反对荷兰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亲密战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宣告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7日,苏加诺发表了《8·17独立宣言》,宣告印尼共和国诞生,苏加诺被推举为第一任共和国总统,年过半百的英吉特为了让总统有个年轻美貌的第一夫人,主动和苏加诺离婚,并将自己年仅17岁的养女法玛瓦蒂许配给苏加诺。

英吉特是一位人格高尚,感情朴实,富有牺牲精神的妇女,她一向忠于和支持苏加诺的事业,关心苏加诺的安危。1970年6月21日苏加诺逝世时,已是耄耋之年的英吉特,仍不顾劝阻,步履维艰地到苏加诺的灵柩前吊唁前夫。

第二任妻子法玛瓦蒂

法玛瓦蒂秀外慧中,她和苏加诺结婚后,生有一男三女,大女儿梅加瓦蒂·苏加诺普翠为第五任印尼总统。苏加诺总统是爪哇族人,而法玛瓦蒂是苏门答腊的马来族人,他们之间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都有差异,加上法玛瓦蒂性格倔强,为人刚直不阿,有独立的见解,更不依附权势,因此与苏加诺时有摩擦。1954年,当她发现苏加诺总统爱上哈蒂妮时,便愤然离开总统府与苏加诺分居。

法玛瓦蒂离开苏加诺之后,仍继续从事政治活动,并担任印尼全国妇女协会主席,在政坛上活跃一时。由于她在人民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虽然和国父、总统苏加诺已分手多年,但一直被尊为“国母”和“第一夫人”。

第三任妻子哈蒂妮

哈蒂妮是爪哇族人,在同苏加诺结婚前,她是美孚石油公司一位高级职员的妻子,已育有5个子女。哈蒂妮长得比“国母”法玛瓦蒂漂亮。她雍容典雅,性格温柔,多愁善感。哈蒂妮经常披著轻纱外出,此时的她,犹如含苞欲放的茉莉花,既俊俏水灵,又芳香四溢。

正当“黑云压城城欲摧”之际,苏加诺总统向国人发表广播演说:“我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一向恪守伊斯兰教教规。既然真主允许穆斯林同时娶四个妻子,那么,我同哈蒂妮的结合自然是合法和合理的。真主祝我和哈蒂妮幸福!”这样,一场沸沸扬扬的反对“国父重婚”的风波戛然而止。哈蒂妮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一直隐居在茂物的总统别墅内。哈蒂妮同苏加诺婚后又生了两个男孩。哈蒂妮拥有印尼第二夫人的称号。

第四任妻子黛薇

苏加诺曾经娶旧名为“根本七保子”的日本陪酒小姐黛薇,也是国际著名八卦新闻

荣誉

外国勋章奖章

参见

参考文献

  1. ^ Sukarno; Adams, Cindy. Sukarno, An Autobiography. The Bobbs-Merrill Company Inc. 1965: 21. 
  2. ^ 谢诗坚. 馬來西亞在磨難中誕生. 东方日报. 2012年9月12日 [2013年10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2月2日). 
  3. ^ Growth in United Nations membership, 1945-present. 1950 Indonesia. [201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7). (英文)
  4. ^ Ricklefs 1991,第237-280页
  5. ^ 5.0 5.1 顾长永. 印尼政體轉變:由威權到民主. 国立中山大学出版社. : 43. ISBN 9789869211451. 
  6. ^ 印尼政體轉變:由威權到民主. 国立中山大学出版社. : 44. ISBN 9789869211451. 
  7. ^ Sudrajat. Mahathir Mohamad, Antara Sukarno, Soeharto, dan Jokowi. detiknews. 2018-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印度尼西亚语). 
  8. ^ (葡萄牙文)ENTIDADES ESTRANGEIRAS AGRACIADAS COM ORDENS PORTUGUESAS. Presidência da República Portuguesa. [202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官衔
前任:
首任
印度尼西亚总统
1945年-1967年
继任:
苏哈托
前任:
朱安达·卡塔维查亚
印度尼西亚总理
1959年-1966年
继任:
废除(改总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