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迪德
萨哈·哈帝 | |
---|---|
性别 | 女 |
出生 | 萨哈·穆罕默德·哈帝 1950年10月31日 伊拉克王国巴格达 |
逝世 | 2016年3月31日 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 | (65岁)
死因 | 心脏病 |
国籍 | 伊拉克 英国 |
教育程度 | 贝鲁特美国大学 建筑联盟学院 |
职业 | 建筑师 |
父母 | Mohammed Hadid Wajeeha Sabonji |
奖项 | 普利兹克建筑奖(2004年) |
网站 | http://www.zaha-hadid.com/ |
代表作
|
萨哈·穆罕默德·哈帝女爵士,DBE(英语:Dame Zaha Mohammad Hadid;阿拉伯语:زها حديد,1950年10月31日—2016年3月31日),香港译萨哈·哈帝,台湾译札哈·哈蒂,生于伊拉克巴格达,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后来定居英国,于2004年成为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性建筑师。[1]她于2010年和2011年获得英国建筑的最高荣誉-史特灵奖。2012年,由于她在建筑上的成就,她被伊莉莎白二世授予女爵士的爵位。2015年,她成为第一位且唯一位从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获得皇家金奖的女性。[2][3]以上的成就使得她在国际建筑界享负盛名。除建筑奖项外,媒体也给予她极高的评价,如:伦敦卫报称她为“曲线女王(Queen of the curve)”。[4]而纽约时报则赞扬她,“解放了建筑几何学,并赋予它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5]国家地理杂志称她为“来自建筑界的恶魔”。[6]
她的主要作品包含2012年伦敦奥运的伦敦水上运动中心,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伊莱和伊迪特·布罗德美术馆和中国大陆广州大剧院、意大利罗马的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等。[7]部分的建筑作品在她过世时完成,包含2017年全英音乐奖的雕像[8];而有些作品在她去世时仍在修建,包含位于卡达的沃克拉体育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会场 ,淡江大桥。[9][10][11]
早期生活和学术生涯
哈蒂于1950年10月31日出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家庭背景属于上流社会。[12]
她的父亲Mohammed Hadid是摩苏尔富有的实业家,他于1932年共同创办了左派自由派阿哈利集团,这是20世纪30年代与40年代重要的政治组织[12];他也是伊拉克全国民主党的联合创始人[12],并于1958年的伊拉克政变后为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将军政府推翻君主之后担任财务部长。
她的母亲Wajiha al-Sabunji是摩苏尔艺术家[13],而她的兄弟Foulath Hadid是阿拉伯事务的作家,会计师和专家[14]。
扎哈·哈迪德小时曾在英国和瑞士就读寄宿学校[15][16],后大学本科阶段在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攻读数学系。1972年,她从黎巴嫩搬到英国,就读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后,才正式开始学习建筑。在那里她师从雷姆·库哈斯、埃利亚·增西利斯和阿尔多·罗西[17]。她的教授库哈斯在毕业典礼时形容她为“一颗处在自己轨道上的行星”。增西利斯则评价扎哈·哈迪德是自己教过最出色的学生。“‘我们称她是89°的发明者,没有任何东西是90°(直角)’。‘她拥有恢弘的视野,所有的建筑都被分裂成小块’。”他回忆说扎哈对于细节并不太感兴趣,比如说楼梯。“她画楼梯的方式会让你的脑袋被天花板挤碎,空间在被不断的节省,最后你会被顶到天花板的角上。她并不会去注意那些很小的细节,而是着重于更大的视野上,谈到细木工时她知道我们可以稍后修复调整,而这是十分英明的。”[17]。1977年,取得硕士学位后,扎哈·哈迪德加入坐落于荷兰鹿特丹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她的前教授雷姆·库哈斯、埃利亚·增西利斯一起工作,通过与雷姆·库哈斯的合作,她结识了给予她许多支持与鼓励的爱尔兰建筑工程师彼得•莱斯。随后,扎哈·哈迪德正式成为英国居民[18][19],并成为建筑联盟学院的老师。1980年,扎哈·哈迪德在伦敦成立了自己的札哈·哈蒂建筑事务所。
直到1980年前,扎哈·哈迪德基本上以教职为重心发展,曾先后在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的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柏林艺术大学任教。扎哈·哈迪德最初得名于其授课方式及广泛发表于建筑杂志但却未被修建的那些早期色彩斑斓而充满创意的设计作品。其中包括1983年为香港设计的高塔草图以及1994年设计的加的夫湾歌剧院。在加的夫的这段经历颇具周折:她的设计被竞选评委会选为最佳,但威尔士政府拒绝为此建设买单,因此评选委员会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其他的设计方案[20]。扎哈·哈迪德的设计作品以其大胆丰富的设计感和色彩是她蜚声海外,远远高于她在建筑教学领域的成功。1988年她的作品被由菲力普·约翰逊、马克·威格利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划的建筑结构主义展览选中,成为七个参展建筑作品之一,这也极大奠定了扎哈·哈迪德在建筑界的影响力[21]。
1983年后
1983年,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开始出现在重要国际建筑竞图的入选者中,使她引起世人的注目,一开始是1983年香港的“峰”俱乐部(The Peak Club),接著是1986年柏林的Kufurstendamm购物街,都是一等优胜奖。然后是1989年杜塞道夫的艺术媒体中心和1994年的卡迪夫歌剧院。
她的设计才华也不仅止于建筑,还包括了室内设计与产品设计,1985年,扎哈·哈迪德曾为伦敦Bitar品牌,设计过家具与室内装饰。
其承接的建筑案中,不少室内设计都出自哈帝之手,如在1982年获得建筑设计金奖的伊顿广场公寓、1998年在东京设计的公寓、1990年在大阪设计的Folly等。1990年开始她也承接了不少的大型展场设计,如Gronningen的视觉艺术设计展馆、1992年纽约所罗门·古根汉美术馆的展览。
1994年,扎哈·哈迪德获得了英国威尔士卡的夫湾歌剧院竞图方案的一等奖。但是,最终因卡的夫地方的反对而未能实现。
2008年设计2万人座位伦敦水上运动中心,此水运中心是为2012年夏季奥运场地之一。
2016年3月31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一间医院因心脏病逝世,享寿65岁。[22]
2017年,香港及台湾展出扎哈·哈蒂的回顾展,让建筑迷们可亲眼了解大师多年来的创意之路及她的作品[23]。
建筑作品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风格有不少都带有强烈的抽象感觉。
国家/地区 | 作品 | 图片 |
---|---|---|
瑞士 | 1994年:瑞士Weil am Rhein-Vitra Fire Station | |
德国 | 2005年:德国沃尔夫斯堡-斐诺科学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er) | |
2005年:德国宝马汽车公司中央大楼 | ||
美国 | 1998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罗森塔当代艺术中心 | |
2011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伊莱和伊迪特·布罗德美术馆 | ||
法国 | 2001年:法国斯特拉斯堡-Hoenheim-North Terminus & Car Park | |
2010年:法国马赛-达飞塔(达飞航运总部大楼) | ||
新加坡 | 2001年:新加坡纬壹科技城-one-North | |
奥地利 | 2002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Bergisel 跳高滑雪场 | |
2007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Nordkettenbahn 空中电车轨道 | ||
台湾 | 2003年:台湾台中市-台中古根汉美术馆(计画取消) | |
2015年:台湾新北市-淡江大桥(兴建中,预计2025年完工) | ||
2017年:台湾新北市-新店裕隆城(方案取消) | ||
丹麦 | 2005年:丹麦哥本哈根-奥德罗普格园林博物馆(Ordrupgaard annexe) | |
西班牙 | 2006年:西班牙 Haro, La Rioja—酒厂展馆 | |
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桥 | ||
中国大陆 | 2002年:广州市-广州大剧院 | |
2010年:北京市朝阳区望京SOHO | ||
2012年:北京市银河SOHO | ||
2013年:上海市凌空SOHO | ||
2013年:郑州市中部国际设计中心 | ||
2015年:南京市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 | ||
2017年:长沙市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 ||
2019年:北京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 ||
2019年:北京市丽泽SOHO | ||
香港 | 2011年: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楼 | |
阿塞拜疆 | 2013年:亚塞拜然盖达尔阿利耶夫中心 | |
韩国 | 2014年:韩国首尔市东大门设计广场 | |
阿联酋 | 2017年:阿布达比 表演艺术中心Performing Arts Centre | |
2007年: 阿布达比 谢赫·扎耶德桥(Sheikh Zayed Bridge) | ||
澳门 | 2018年:澳门摩珀斯酒店 | |
日本 | 2019年:日本东京新国立竞技场(原设计案) | |
英国 | 2011年: 苏格兰格拉斯哥 河滨博物馆(Riverside Museum) | |
2008年: 伦敦 伦敦水上运动中心 |
纪录片
- 《扎哈·哈迪德的一天》A Day with Zaha Hadid 2004年;52分钟的彩色影片。纽约:麦可·布莱克伍德(Michael Blackwood)制作。
批评
尽管扎哈·哈迪德在建筑界甚具影响力,但她负责的理工大学的赛马会创新楼亦受到批评,譬如同为建筑师的木下一则认为理工大学在选用建筑师上作出了错误选择,这是因为感觉她对于该建筑“强行塑造它成别树一格”[24]。
参考文献
- ^ Through the Glass Ceiling. Architectural Digest. 2015年3月 [2018年3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3月23日).
- ^ Dame Zaha Hadid awarded Riba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 BBC NEWS. 2015年9月24日 [2018年3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8月17日).
- ^ The Guardian. Zaha Hadid: The only woman who won the Royal Gold Medal. 2016年11月29日 [2018年3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2月4日).
- ^ 'Queen of the curve' Zaha Hadid dies aged 65 from heart attack. 卫报. 20163月31日 [2018年3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2月14日).
- ^ Zaha Hadid, Groundbreaking Architect, Dies at 65. 纽约时报. 2016年3月31日 [2018年3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9日).
- ^ 国家地理杂志. 來自建築界的惡魔—Zaha Hadid. 国家地理杂志 (中文).
- ^ Kamin, Blair. Visionary architect 1st woman to win Pritzker. Chicago Tribune. 1 April 2016: 7.
- ^ Dame Zaha Hadid's Brit Awards statuette design unveiled. BBC. 2016年12月1日 [2018-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27日).
- ^ Dame Zaha Hadid's Brit Awards statuette design unveiled. BBC News. 1 December 2016 [22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7).
- ^ Joanna Walters.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critic 'regrets error' in Zaha Hadid article. The Guardian (New York). [22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1).
- ^ Johnson, Ian. Big New Airport Shows China'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e New York Times. 24 November 2018 [22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30).
- ^ 12.0 12.1 12.2 A warped perspective. A warped perspective. 2005-08-16 [2018-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8).
- ^ Zaha Hadid Biography. [2018-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2).
- ^ Foulath Hadid: Writer and expert on Arab affairs. independent. 2012-10-11 [2018-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3).
- ^ Qureshi, Interview by Huma (14 November 2012)."Zaha Hadid: 'Being an Arab and a woman is a double-edged swor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ISSN 0261-307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1 April 2016.
- ^ Aller ^ "Iraqi-British Architect Zaha Hadid Dies of Heart Attack at 6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DTV.com. Retrieved 1 April 2016.
- ^ 17.0 17.1 "A warped perspecti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Daily Telegraph. Retrieved 1 April 2016.
- ^ "Zaha Hadid bi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Encyclopedia of World Biography. Retrieved 27 September 2015.
- ^ "Architects: Biography Zaha Hadi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floornature.com. 10 August 2015. Retrieved 27 September 2015.
- ^ Nicolai Ourousoff,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5, 2011
- ^ Kamin, Blair (1 April 2016). "Visionary architect 1st woman to win Pritzker". Chicago Tribune. 2. p. 7.
- ^ Architect Dame Zaha Hadid dies at 65. [2016-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6).
- ^ 建築迷久等的潮聖時刻,Zaha Hadid回顧展香港站即將開幕!. [2017-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5).
- ^ Christopher DeWolf. Hong Kong's Modern Heritage, Part IX: PolyU. Zolima CityMag. 2019-10-03 [2019-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0)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