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艾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艾草
艾草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类植物 Asterids
目: 菊目 Asterales
科: 菊科 Asteraceae
属: 蒿属 Artemisia
种:
艾草 A. argyi
二名法
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
变种
  • A. a. var. argyi
  • 朝鲜艾 A. a. var. gracilis

艾草学名Artemisia argyi),又称作艾蓬甜艾香艾冰台艾蒿灸草藾萧[1][1][注 1],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在诗经时代,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通常用于鍼灸术的“灸”。全世界的艾草种类可多达300~400种。

英文名可称为 Asiatic wormwood或mugwood。

野艾分布于中国、韩国及日本等地。台湾原生种的艾草学名称为(Artemisia indica Willd. )约有15种,有野艾、五月艾、尖叶艾、细叶艾、艾、鸭掌艾、宽叶艾、野艾、小叶艾、蔪艾、斑叶艾、红茎艾、祁艾……等。分布于台湾全境平野或人工栽培。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50~120 公分,全株被灰白色绒毛,植株具浓烈香气。叶互生,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叶缘有粗齿,表面有白色腺点,叶面绿色,叶背呈绿白色有白丝绒毛。头状花序小而多,排成狭长总状花丛。花期为秋天,果实为瘦果长椭圆形,瘦果上有冠毛。花果期9-10月。

家艾与野艾最大区别处在于家艾叶面散布腺点,野艾则无腺点分布; 家艾瘦果无冠毛,而野艾瘦果则具有冠毛。两者在医疗用法及效用上大抵相同。

食物

新加坡种植艾草

艾草有很多种,有浓烈芬香气味的,南方人端午节用来悬挂于大门以避邪。还有一种气味比较温和,可以食用。

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团子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参见艾糍)。即: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在中国北方,人们会采摘初生的艾蒿叶与面粉掺在一起做食品。

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广东梅州客家人最喜欢的做法将老艾草晒干留存。可以将一把干艾草塞进肚子里,加一些片,就可以用电压力锅蒸熟。也可以揉下艾叶蒸切好的小鸡块,普通锅蒸熟即可。还可以用小沙袋装好,煲鸡汤,加入桂圆肉枸杞党参等。

功能

除了食用,艾草还可以点燃可当作蚊香驱赶蚊虫、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根治风湿、痛风、月内风、静心、收惊,加工后可做成艾灸,或是提炼出精油,而通常市面上都是使用龙蒿

端午节

古语有云:“清明端午插艾”,可以想像古时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艾枝的景象。其原因为艾草有驱除鬼怪之用。

艾灸

针灸就是针法和艾灸的统称。把点燃的艾条放在适当的穴道的皮肤上方,就可去除相应的疾病。

制香

艾草也可用来制。而把艾叶晒干再点燃,和艾香一样,有驱蚊、避邪、袪湿、袪寒之用。

精油

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怯湿寒之气、提升免疫力等功效。可将精油适量滴在枕头上、泡澡及浸脚水中,亦或是当作按摩精油,此外,也可涂抹在脸部与身体肌肤上。

沐浴清洁

加入艾草的肥皂能抗菌、纾压、稳定情绪,成分温和可彻底洗去多馀的油脂,适合在炎炎夏日中使用,保持身体清爽。

相似植物

  • 回回蒜
    相似处:叶片形状及大小。相异处:气味,艾草味道清凉,回回蒜气味难闻,且有毒。误食会出现恶心、想吐、胸闷等现象,严重情况下会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 野艾蒿
    野艾蒿的叶片为鲜绿色细长型比较薄,生长前期表面有短绒毛,叶边锯齿纹路深,艾草的叶片为灰绿色较肥大比较厚,绒毛在叶片背面且不会脱落,叶边锯齿纹路浅、野艾蒿开花时花朵为椭圆形状,颜色为橙黄色,艾草开花时颜色为淡黄色,花冠的形状为高脚杯的形状、野艾蒿是普通青草味且有淡淡的臭味,艾草有有特有的清香味。野艾蒿点燃时可驱赶蚊虫。
  • 银胶菊
    外来种,主要生长在休耕地或废弃工地,具有毒性,接触会产生皮肤发炎花粉症及过敏性支气管炎。相似处:皆有短纤毛;相异处:艾草背面呈现灰白绒毛状,银胶菊为浅绿色、银胶菊叶柄为方形(似芹菜)、艾草搓揉后有香味,银胶菊无香味、银胶菊开白色小花,艾草花为淡黄色。

相关食品

艾草炖丝瓜(解除头痛)、艾草面、艾饺、艾草茶包、艾草年糕。

艾草可用手去分辨其是嫩或是老,苦涩味稍微不重的嫩叶适合与鸡蛋混合搅拌在一起做成料理;而老叶则适合晒干、切断后与鸡汤一起煮。

参见

注释

  1. ^ 繁体字亦为“苹”,非“蘋”对应的简体字。古文中常用,比如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参考资料

  1. ^ 1.0 1.1 漢字「苹」:基本資料. chardb.iis.sinica.edu.tw.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2).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艾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