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艾思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艾思奇
性别
出生李生萱
1910年3月2日
 清朝云南省腾冲县
逝世1966年3月22日(1966岁—03—22)(56岁)
 中国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哲学家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配偶王丹一(1919-2016)
亲属李曰垓
经历

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原名李生萱蒙古族云南腾冲县和顺乡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

名字

胞弟李生葂的解释是:“笔名的离意,有人说是‘爱(艾)马克思(思)伊里奇(奇)’。有的说‘生曹’两字的英文头一个字母是SH(英文转写:Sheng Hsuen),谐音‘艾思艾奇’,去掉了中间的‘艾’字就成了‘艾思奇’了。1982年,黄洛峰同志来昆明,我去看他,谈到这个笔名,他告诉我流传的说法都不对,确实情况是:艾思奇到上海后,有一次去看了一部名为《爱斯基摩人》的外国影片,他突然想到借此片名的谐音取下这个笔名,意思是‘爱好思考奇异事物’,即成了艾思奇。”[2]

生平

1951年,艾思奇应邀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社会发展史》讲座
艾思奇担任中共开封地委副书记兼登封县第二书记期间进行宣讲

1910年3月2日,艾思奇生于云南腾冲和顺。祖父李德润是滇西商人,父亲李曰垓京师大学堂经济科毕业,参加南社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云南省军政部次长,司法司司长,和蔡锷滇军将领交好。李根源是其宗伯。

艾思奇7岁入读私塾,1923年,因为受到唐继尧排挤,全家迁居香港,艾思奇转入岭南大学附属高等小学读书。1925年,返回云南后插班考入省立昆明第一中学,在学校很快便组织读书会,激发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结识了聂耳、李国柱等人,并在‘滇潮’上发表反对唐继尧的文章。1926年冬,被军警搜捕,逃往苏州投奔父亲。北伐战争逐渐激烈,政局不稳,所以父亲决定送他去日本念书,与云南同乡张天放等人同住,1927年短暂学习了一年,1928年5月,由于患了胃病所以回昆明修养。在东京也认识了中共东京支部的童长荣王步文等人。[3]

1930年,回到日本考上福冈工业高等学校福岡県立福岡工業高等学校冶金系,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便放弃学业回到昆明。1932年春,离家到上海投靠五叔李曰基,希望他能资助自己到德国留学,但由于五叔不满他弃学并没有同意。后来经同学介绍到上海泉漳中学教书。1933年,泉漳中学被查封,但是还一直为学校工作,后来经杜国庠介绍加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开始主办《读书生活》杂志并为‘申报’图书馆工作,与李公朴夏征农高士其柳湜同事。因此让艾思奇有了创作《大众哲学》的机会。[4]1935年10月,由周扬周立波介绍,艾思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6年11月,七君子事件后,李公朴被捕,《读书生活》杂志也被查封。1937年5月,创办《认识》月刊,七七事变后,参加胡愈之邹韬奋主编的《战线》五日刊和《抗敌》周刊的编辑工作。10月,赴延安,负责延安哲学协会、边区文协工作,担任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教员,主要和何思敬任白戈徐懋庸同事。1938年5月5日,延安马列学院成立后任教员。1938年9月,发起新哲学会,洛川会议后还兼任抗敌后援会的宣传部长。1940年,主办《中国文化》杂志。1941年7月,中央研究院成立后任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并担任合并后的延安大学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同年创办《解放日报》,先后担任副总编和总编。[5]整风期间,他和林默涵温济泽被打成宗派主义受到批判,很快被平反。1945年4月,参加中共七大。1947年3月,延安受到胡宗南部的攻击,艾思奇随中共中央转移,路上感染伤寒,留在晋西北养病。5月,痊愈后到晋察冀边区工作,主要是参与筹建华北大学和华北人民代表大会。

1948年4月,西柏坡会议后开办马列学院,10月,艾思奇调入任教。1949年,参与新政协,并为全国政协委员讲课。各个大学被接管后,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其中的教员也多是由艾思奇来培训的。1950年,到清华大学暑期学校团讲课。1953年7月,在三反运动中遭到批判。1955年5月,访问苏联。1956年,参加中共八大,同年去波兰访问。1958年10月,下放到开封地委登封县做第二书记。1959年6月,复员回到北京中央党校工作。1965年,到通县参加四清运动,他因为心肌梗塞住院修养,后来到海淀继续参加运动。

1966年3月22日,在北京病逝。[6]

艾思奇与“毛泽东思想”

艾思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傅佛果通过文献比对等研究,认为《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和艾思奇的同期著作有“难以计数的相似之处[7]。” 比如,《矛盾论》的第四部分题为“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和艾思奇的数篇作品几乎雷同[8][9][10]

著作

评价

艾思奇是中国著名哲学家。毛泽东对他所做的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是学者、战士、真诚的人。

家人

艾思奇与妻子王丹一

父亲李曰垓(梓畅)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传统学者,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元老。曾做过爱国将领蔡得先生的幕僚,并曾担任云南省民政厅长等职。

大哥李生庄,学识渊博,是五四时期云南新文化传播者之一,曾任《腾越日报》第一任社长。

1944年7月与王丹一结婚。艾思奇去世后,王丹一一直帮忙从事“艾思奇思想”的研究,五十年内相继主持出版了《艾思奇文集》两卷本、560万字的《艾思奇全书》八卷本等一系列著作。2016年7月19日王丹一去世,遗体告别仪式给予很高规格: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七常委,刘延东、刘奇葆等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鹏、朱镕基、温家宝三任前总理,还有宋平、李岚清、曾庆红、吴官正等退休常委,均赠送了花圈[11]

故居

艾思奇故居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1. ^ 余玮. 王丹一忆谈艾思奇. 党史文汇. 2006, (5): 29–33. CNKI DSWH200605005. 
  2. ^ 余英时. 余英時回憶錄(三)——中正大學和燕京大學 (PDF). 二十一世纪双月刊第一六二期. 2017年8月.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2-31). 
  3. ^ 王丹一 (编). 艾思奇圖冊. 云南人民. 2010. 
  4. ^ 向翔. 哲学大众第一人艾思奇.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7.05. ISBN 978-7-5415-9922-4. 
  5. ^ 艾思奇文稿整理小组. 一个哲学家的道路 回忆艾思奇同志.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03. 
  6. ^ 杨苏. 艾思奇传.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0.07. ISBN 978-7-5415-0777-9-03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7. ^ Joshua A. Fogel, "Ai Siqi, Establishment Intellectual by Joshua A. Fogel", in Merle Goldman, Timothy Cheek, and Carol Lee Hamrin, eds., China's Intellectuals and the State: In Search of a New Relationship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1987), 第29页.
  8. ^ 对比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31-337页和艾思奇著,《研究提纲》,见《艾思奇哲学选集》第502-505页;关于二人的文本分析,见竹内著《Mo Takuto》第67页。
  9. ^ 马汉儒. 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6.07. ISBN 978-7-222-14620-4. 
  10. ^ 罗永剑.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12. ISBN 7-5117-3181-3. 
  11. ^ 政事儿. 最年长退休常委宋平为何向这位逝者送花圈?. 凤凰新闻. 2016-08-02 [202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