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度·迪华特
艾度·迪华特 | |
---|---|
音乐家 | |
出生 | |
职业 | 指挥家 |
母校 | 史韦琳克音乐学院 |
音乐类型 | 古典音乐 |
艾度·迪华特(荷兰语:Edo de Waart,1941年6月1日—)是荷兰近代最卓越的指挥家。他以指挥乐团及歌剧节目享负盛名,并将部分二流乐团转变为一流的乐团,因而被冠以“乐团建造者”之美誉。
在学时期
迪华特曾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的史韦琳克音乐学院(Sweelinck Conservatory)学习双簧管、钢琴及指挥学,直至1962年毕业;毕业后之翌年(1963年),他更被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委任为助理首席双簧管手。23岁时(1964年),迪华特更于纽约市的德米特里·米特罗波洛斯指挥大赛中夺奖。夺奖后,他正式加盟纽约爱乐乐团之助理指挥,并在一年时间担当伦纳德·伯恩斯坦之得力助手。
指挥时期
迪华特于返回荷兰后,随即被伯纳德·海廷克委任为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助理指挥。1967年,荷兰管乐合奏组及鹿特丹爱乐乐团委任迪华特为其指挥,他更于1973至1979年间担任音乐总监。
迪华特于1975年带领旧金山交响乐团作首演,一年后担任该乐团的总客席指挥,1977至1985年间更担任该乐团之音乐总监。到1986至1995年间,他更出任明尼苏达管弦乐团之总指挥。
迪华特历经多次巡回演出后,于1989年返回荷兰,并被荷兰电台爱乐乐团委任为音乐总监,直至1994年辞职为止;其后更出任该乐团之桂冠指挥。
全球指挥之路
自1995年开始,迪华特正式担任澳洲雪梨交响乐团之总指挥及艺术顾问。2004年起出任香港管弦乐团之艺术总监及总指挥至2012年[1]。
迪华特曾于世界多个知名乐团担任客席指挥,如柏林爱乐乐团、莱比锡布业大厅乐团、爱乐管弦乐团、皇家爱乐乐团、瑞士诺曼第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及芝加哥交响乐团。迪华特更热衷于演绎现代音乐,如担任约翰·亚当斯歌剧《尼克逊在中国》的首演指挥;此外,他更为斯蒂夫·莱奇(Steve Reich)的《管乐、弦乐及键盘之变奏曲(Variations for Winds, Strings and Keyboards)》及其他作于三藩市的作品作录音。
作为歌剧节目之经常性指挥,迪华特曾于英、美等地指挥歌剧,如在1971年于桑特菲歌剧院作首演,1975年于休士顿大歌剧院作指挥,1976年于皇家歌剧院(高文花园)作指挥、及于1976年于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作指挥。1970年,迪华特更担任荷兰市立歌剧院之经常性指挥;1980年,他在旧金山歌剧院指挥《尼伯龙根的指环》。
近年来,他更于巴黎巴士底歌剧院指挥《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及在大都会歌剧院指挥《魔笛》及《费加罗的婚礼》。此外,他更在阿姆斯特丹市指挥《卡芭诺娃》(Katya Kabanova)、《维特》、《得格林》、《蝴蝶夫人》及《特洛伊人》。其他作品更包括于日内瓦歌剧院上演《博理斯·古杜诺夫》及于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费加罗的婚礼》。迪华特亦自1995年起,指挥华格纳作品,及在2000雪梨奥运艺术节中以演奏《诸神的黄昏》推向最高潮。2005年,他更领导香港管弦乐团指挥理查·史特劳斯名作《莎乐美》及《厄勒克特拉》,并赢得好评。
2002年3月,迪华特宣告于2004年将辞去自1999年担任之荷兰歌剧院总指挥一职。宣告辞官时,迪华特更提及期望抽更多时间照顾两名子女,然而,他接受荷兰报章《忠诚报》(Trouw)专访时,提及他与荷兰歌剧院导演皮埃尔·奥迪(Pierre Audi)排演歌剧《罗恩格林》,及与罗柏特·韦尔松(Robert Wilson)筹划《蝴蝶夫人》时,曾挑起不少的争议,并错过了解人道及方向感。
录音及曾获之荣誉
迪华特的录音数量繁多,曾跟不少知名乐团合作灌录专辑,包括与荷兰电台爱乐乐团合作灌录全套马勒交响曲,及近期与该乐团所灌录之全套拉赫曼尼诺夫管弦乐作品及两张华格纳管弦乐作品专辑。
迪华特亦曾获荷兰政府颁发雄狮勋位,及获澳洲政府颁发非军事最高荣誉——澳洲勋章,表扬他成功将雪梨交响乐团提升至世界级地位,提升澳洲及雪梨的音乐和艺术生活。近期他又获香港演艺学院颁发荣誉院士,赞扬他对音乐界的贡献,特别是他对本地下一代音乐家的培育。
注解
- ^ Edo de Waart steps down as Artistic Director and Chief Conductor of the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fter 2011/12 Season. 201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