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兰·德波顿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艾伦·狄波顿
Alain de Botton
出生 (1969-12-20) 1969年12月20日55岁)
瑞士苏黎士
职业作家小说家电视节目主持社会企业
国籍 瑞士 英国
母校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
伦敦国王学院
哈佛大学
创作时期1993年至今
体裁小说散文
代表作《爱情笔记》
《拥抱似水年华》
《哲学的慰藉》
人物译名
中国大陆阿兰·德波顿
台湾艾伦·狄波顿
香港阿伦·迪保顿
官方网站
www.alaindebotton.com

艾伦·狄波顿 FRSL(德语:Alain de Botton,1969年12月20日),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剑桥大学 历史系,获伦敦大学哲学硕士,居住在英国的作家电视节目主持制作人。通晓英、法、德、西班牙、拉丁数种语言,他的著作及所制作的电视节目惯以哲学角度,诠释与探讨各种日常生活上所遇到的际遇。他出版的第一本小说《爱情笔记》(1993)售出了两百万份拷贝。他的散文作品《拥抱似水年华》(1997)、《身份的焦虑》(2004)和《幸福建筑》(2006)都创出了最畅销书籍的佳绩。

他于2008联合创办了人生学校,在2009年创立了生活建筑。他在2015年被授予“叔本华奖”——墨尔本作家节的年度作家奖。

早年生活和家庭情况

狄波顿出生于,是杰奎琳(布尔戈尔)和吉尔伯特·德波顿英语Gilbert de Botton之子。其父吉尔伯特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被埃及第二任总统纳塞尔驱逐出境。吉尔伯特去瑞士生活和工作,在那里他联合创办了一家投资公司“全球资产管理”,在1999年他的资产估值达2.34亿英磅。狄波顿的瑞士母亲是阿什克纳齐,他是父亲出自卡斯蒂利亚和莱昂的波顿城里的一个塞法迪犹太人家庭。

狄波顿的祖上有一位亚伯拉罕·德波顿。狄波顿的祖母是约兰德·哈默。他有一个姐妹叫米尔,他们接受的是世俗养育。艾伦1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瑞士,被教着说法语和德语。


学校教育

他被送往牛津龙学校寄宿,在那里英语成了他主要的语言。然后他在哈罗公学寄宿,据他自嚗当时他是个害羞的小孩。之后去了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攻读历史(1988-1991),既而在伦敦国王学院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1991-1992)。他在哈佛大学想攻读法国哲学的博士学位,但因为要为大众写书作研究而放弃。

写作

狄波顿的书写类型涵盖多种范围。许多正面的书评表示,狄波顿的文笔使得文学、哲学及艺术等题材为更多读者所接受。[1][2][3][4][5]

负面的评价则表示狄波顿多在陈述浅显的内容[6][7] ,华而不实、缺乏重点。[8][9][10][11]

虚构类作品

狄波顿在 199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爱情笔记》(Essays In Love),本书阐述陷入爱河与失恋的过程。2010年,本书被导演 Julian Kemp 改编为爱情喜剧 My Last Five Girlfriends[来源请求]。狄波顿给此书写了本续集,出版于2016年,名字是《爱情课程》。

非虚构类作品

在1997年,他出版了他第一部非虚构类作品《拥抱似水年华》此书取材于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生活和工作内容。这本书在美国和英国两地都是最畅销书籍。

继而他在2000年出版了《哲学的慰藉》。

相关专案

人生学校

人生学校是狄波顿于 2008 年开始执行的专案,旨在教导社会大众如何充实人生。人生学校是一个文化事业,在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墨尔本皆有设点。狄波顿在接受metkere.com[12] 专访当中提到:

人生学校的创立宗旨是要挑战传统学校并重新定义知识,打破知识的既有窠臼并贴近人们的生活。温和一点的说法就是,它要传授我认为一般大学应该教育人们的事情:皆由文化帮助人们在生命的旅途中不至于迷惘,以及当中的智慧。[13]

《艺术的慰藉》特展

2014年,狄波顿接受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安大略美术馆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三所机构的邀请,以狄波顿的作品《艺术的慰藉》的内容为基础策划展览。在荷兰艺术家Irma Boom英语Irma Boom 的设计下,狄波顿与伙伴约翰·阿姆斯壮以在艺术品上粘贴便利贴的方式为其加入标题与注解的方式在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展出。

出版品

著作

  • 1993《我谈的那场恋爱》(Essays In Love)小说,1994年,入围法国费米娜奖,2006年也曾以 On Love: A Novel之名出版
  • 1994《爱上浪漫》(The Romantic Movement
  • 1995《吻了再说》(Kiss and Tell
  • 1997《拥抱似水年华》(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 2000《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作品
  • 2002《旅行的艺术》(The Art of Travel
  • 2004《身份的焦虑》(Status Anxiety )广博学识和独特视角,剖析焦虑根源,同名电视节目风靡英伦
  • 2005《无聊的魅力》(On Seeing and Noticing
  • 2006《幸福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根据英国系列电视节目“完美的家”内容撰写完成
  • 2009《工作颂歌》(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
  • 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狄波顿第五航站日记》(A Week at the Airport
  • 2010《工作!工作!:影响我们生命的重要风景》(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
  • 2012《宗教的慰藉》( Religion for Atheists: A Non-Believer's Guide to the Uses of Religion
  • 2012《如何思考性这件事》(How to Think More About Sex
  • 2013《艺术的慰藉》(Art as Therapy
  • 2014《新闻的骚动:狄波顿的深入报导与慰藉》(The News: A User's Manual
  • 2016《爱的进化论》(The Course of Love)《我谈的那场恋爱》续集
  • 2019《艺术的慰藉》(Art as Therapy)

其他

  • 2017《人生问题的有益答案:伟大思想家如何解决你的烦恼》(Great Thinkers: Simple Tools from 60 Great Thinkers to Improve Your Life Today
    • 由人生学校成员所著,狄波顿主编
  • 2019《生命学院:情感教育》(The School of Life: An Emotional Education) 为生命学院撰写的论文集

参考来源

  1. ^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www.complete-review.com. [2010-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6). De Botton's idea of bringing philosophy to the masses and presenting it in an unthreatening manner (and showing how it might be useful in anyone's life), is admirable; the way he has gone about it is less so. 
  2. ^ Philosophy for a night out at the Dog and Duck. London, UK: The Independent. 2000-04-03 [2009-07-11]. 
  3. ^ Hamilton, Fiona; Coates, Sam; Savage, Michael. Financial alarm under the palms. London, UK: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March 2002 [2009-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5月5日). All de Botton's books, fiction and non-fiction, deal with how thought and specifically philosophy might help us deal better with the challenges of quotidian life, returning philosophy to its simple, sound origins. 
  4. ^ Why it is better to travel hopefully than to arrive. Evening Standard. May 2002 [2009-07-11]. [永久失效链接]
  5. ^ Conrad, Peter. When Nietzsche meets Delia Smith. London, UK: guardian.co.uk. 2000-04-09 [2010-03-23]. 
  6. ^ Charlie Brooker. The art of drivel. London: The Guardian. January 2005 [2009-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3). ...a pop philosopher who's forged a lucrative career stating the bleeding obvious in a series of poncey, lighter-than-air books aimed at smug Sunday supplement pseuds looking for something clever-looking to read on the plane 
  7. ^ Flaccid fallacies. London, UK: guardian.co.uk. 2000-03-25 [2009-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4月23日). De Botton's new book consists of obvious, hopeless or contradictory advice culled from great thinkers on how to overcome certain problems of existence. 
  8. ^ Jim Holt. Dream Houses. New York Times. 2006-12-10 [2008-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Like de Botton's previous books, this one contains its quota of piffle dressed up in pompous language. 
  9. ^ Mark Lamster. Bring Back the Bluebird. www.id-mag.com. [2009-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4月13日). ...little of the original thinking that might be expected from an outsider... 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would be an innocuous castoff if not for its proselytizing ambitions 
  10. ^ Naomi Wolf. 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 by Alain de Botton. London: The Times. March 2009 [2009-07-11]. ...this book examining "work" sounds often as if it has been written by someone who never had a job that was not voluntary, or at least pleasant. [失效链接]
  11. ^ Aitkenhead, Decca. How can you be a militant atheist? It's like sleeping furiously. London, UK: The Guardian. 2011-04-03 [201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1日). 
  12. ^ Metkere.com. [201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13. ^ Alain de Botton: I would advise a friend to travel alone (metkere.com/en). metkere.com. [201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