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社
台湾文社是1918年10月于台湾雾峰创设的汉文诗社,为台湾日治时期重要的汉文诗社,主要的创社成员为林幼春和蔡惠如,意图延续台湾的汉文传统。[1]
成立原因
1918年9月20日,清水的鳌西诗社与中台地区的栎社联吟诗句,皆有感汉文的传承遭遇危机。兼具两社会员身分的蔡惠如,希望有所突破,开始与社员一同筹备台湾文社成立事宜。同年12月,于第一台中座(约略是台中市中正路80号)举办台湾文社成立大会,由傅锡祺、蔡惠如、林幼春、林子瑾、郑汝南、林献堂、陈联玉、陈怀澄、林载钊、陈沧玉、陈基六、庄伊若等十二人发起。定设址于台中州台中市花园町五丁目五六番地(今台中市东区振兴里信义街上)。据点同时设立文库,提供购读报刊杂志等功能。[1]
1919年1月发刊,《台湾文艺丛志》创刊之〈台湾文社设立之旨趣〉,同期所载〈台湾文社规则〉中指出本社以“鼓吹文运,研究文章诗词,互通学者声气”为宗旨。1919年10月19日,社员大会于台中座召开,选举理事等林幼春等27人,评议员洪弃生等38人。中部重要的汉文界人士都参与其中。[1]
刊物
《台湾文艺丛志》为台湾文社的机关刊物,也是台湾首份汉文杂志。创刊于1919的新年元旦,约1925年结束发刊。[2]从1919年发刊开始到1926年停刊,发刊形式历经月刊、旬报,再回到月刊,发行时间约7年。[1]
思想特色
面对殖民政府的压迫,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改革。古典汉文人重新思索“汉文”的意义,因此多以汉文为形式,除了介绍、创作古典汉文之外,亦有新学的介绍专栏。呈现古典文人面对新时代的应变策略。另外,为了避免官方干预,强调刊登皆为文学作品,不列入任何涉及政治的作品。[1]
专栏内容
《台湾文艺丛志》虽以古典散文为倡议之首务,专栏内容多元。专栏“文坛”,可见诗文集的序文、文人相互应和的祝寿文。由此可知当时古典文人的交谊。而“词苑栏”则呈现各诗社依课题创作,可见当时诗社的互动网络。亦有重刊过往文人的诗作,保留过往台湾古典汉文的重要作品。[3]:44-46其中不乏趣味之作,时常模拟古人口吻,借古讽今,也针砭时事。[3]:48另外也不时翻译国外的文献,如第一年的一至八号刊载《德国史略》,原文是英国人 John Finnemore 于 1913 年出版的 Germany from the Peeps at History Series,由林少英翻译成古典汉文。[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