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圣艾智德团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罗马圣艾智德教堂,圣艾智德团体的总部

圣艾智德团体(义大利语Comunità di Sant'Egidio)是被天主教会官方认可的基督徒“教会平信徒团体”,起源于罗马,创立于1968年,时值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之后。圣艾智德团体在包括意大利在内共有约70个国家、全球有约5万名会员致力于福传、慈善等服务。

圣艾智德团体的精神与原则如下:

  • 祈祷:这是全球团体生活中最重要的部份。也是团体全部生活方向的中心。
  • 传播福音:是团体核心所在,以接触那些寻找生活意义的人们。
  • 穷人作伴:以教会福传的精神-“教会是给所有人的,特别是穷人”,为他们作义工与服务。
  • 全球共融:追求全世界基督徒合一并为之祈祷,并建立友谊而生活。
  • 对话: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所提倡,在不同信仰间和平合作, 成为生活方式,是解决冲突的方法。

历史

圣艾智德团体是在1968年于罗马创立的,由一个不足二十岁的年轻人安德烈亚·里卡尔迪所推动,他召集了一群与他年龄相若的高中学生,一起聆听及实践福音的教导,并以《宗徒大事录》所记载初期基督徒团体圣方济各的生活方式,作为生活的指引。团体的名称依从罗马特拉斯提弗列区的圣艾智德教堂(圣艾智德,即意大利语中的圣吉尔斯),这是团体首个永久集会场所。自1968年起,团体在祈祷和阅读圣经中度过了许多日夜,经由福音书的启迪,团体最终开始了向全世界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的使命。团体的活动包括为贫穷老年人建立收容所、照料艾滋病人、帮助罗马无家可归者、为当地的儿童创办了一所下午学校(名为"Scuola Popolare",即‘人民学校’,现在则称为‘和平学校’)等。团体在非洲也有帮助艾滋病人的项目,以及推动维护人权的运动。[1]

圣艾智德团体的充满慈善的行动,也使其成为和平谈判中的调解者。20世纪80年代后期,团体在莫桑比克的人道主义援助活动遭到莫桑比克内战的破坏,此事件使他们意识到没有和平的情况下,其目标无法实现。于1990年,圣艾智德团体作为执政党莫三比克解放阵线与反抗军莫桑比克全国抵抗的调停者,在其后签订罗马和平协定英语Rome General Peace Accords的过程中作出重大贡献。[2] 团体之后陆续在阿尔及利亚(1995年的圣艾智德平台英语Sant'Egidio platform)、巴尔干半岛刚果民主共和国以及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促进和平进程,因其持守战争乃是“贫穷之母”的信念。

圣艾智德团体反对死刑,通过与许多死刑犯保持书信往来、争取死刑暂缓或停止执行等方式帮助死刑犯,并邀请全世界许多城市参加Cities for Life Day英语Cities for Life Day活动。

圣艾智德团体目前的部长为马尔谷·英帕利亚佐(Marco Impagliazzo)。

奖项

圣艾智德团体已获得许多奖项和赞誉[3],如下:

参见

参考文献

  1. ^ Marshall, Katherine.
  2. ^ "Community of Sant'Egidio", Berkley Center, Georgetown University. [2015-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3). 
  3. ^ Premi e riconosciment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ntegidio.org (意大利文)
  4. ^ "Scaling the Middle Ground"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6-07. (DOC格式),华盛顿邮报,2004年3月6日;Page B09 (copy hosted by sfcg.org)
  5. ^ Balzan award 2004 - International Balzan Foundation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05-13.
  6. ^ Sant'Egidio Founder Awarded as Peacemaker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6-07.
  • Pierre Anouilh, "Des pauvres a la paix. Aspects de l'action pacificatrice de Sant'Egidio au Mozambique", _ LFM. Sciences sociales et missions _, No.17, Dec. 2005, pp. 11–40
  • Eric Morier-Genoud, "Sant’ Egidio et la paix. Interviews de Don Matteo Zuppi & Ricardo Cannelli", _ LFM. Sciences sociales et missions _, Oct 2003, pp. 119–145

扩展阅读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