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罗慧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罗慧夫
Samuel Noordhoff
200px
性别
出生(1927-06-29)1927年6月29日
 美国爱荷华州橙镇
逝世2018年12月3日(2018岁—12—03)(91岁)
 美国
国籍 美国
教育程度爱荷华大学医学博士
职业整型医师
配偶白如雪
荣誉
签名

罗慧夫(英语:Samuel Noordhoff,1927年6月29日—2018年12月3日),美国爱荷华州人,整形外科医生,曾任马偕医院院长、长庚医院院长等职,罗慧夫颅颜基金会创办人,长期贡献于唇颚裂整形修复,成立台湾第一个加护病房、灼伤中心、唇颚裂暨颅颜中心、生命线、小儿麻痹重建中心等机构,为第六届医疗奉献奖得主。

生平

早年期间

罗慧夫为1927年6月29日生于美国爱荷华洲橙镇[1]。服役被分配在军医院开刀房担任技术助理,他退伍之后就靠著那两年临床经验,一边到医院打工赚取学费,一边准备医学院的入学考试,最后终于如愿申请到医学院[2]。1950年进入爱荷华大学医学院,1954年毕业后与白如雪结婚[1]

1959年夏天,罗慧夫在密西根州百特欧斯医院(Butterworth Hospital)接受四年实习训练的最后一年,当时他预想未来能赚钱买一间小房子、经营一个美好的家庭,一直到他辗转收到一封来自台湾马偕医院院长夏礼文(Clarence Holleman)征求宣教士的来信,经过两三个月的鱼雁往返,他决心到台湾奉献。[2]

罗慧夫全家搭乘搭乘一艘名为“京士威尔”的挪威籍货船[2],1959年9月28日抵达台湾[1][3],住于中山北路嘉新水泥大楼的位置[4]

教会安排罗慧夫上语言学校,学习台语。他的姓氏“Noordhoff”,前半部音节翻成为“罗”,后半部的音节则成为“慧夫”,语言老师解释,这是期许他能够在医院里成为一个“有智慧的夫子”。[2]

马偕院长期间

初抵马偕,罗慧夫才知晓夏礼文已打算退休,要他接院长,当年的马偕医院数月发不出薪水、员工情绪低落、工作缺乏效率、一百张病床住不到一半病人,百废待举。当时马偕管理很糟,开刀还收不到钱。罗慧夫在学了半年台语后即正式接任院长。[3]

罗慧夫回忆第一次在台湾感受真正的文化冲击,是刚来不久搭火车南下赴台南时,只有一岁半的小儿子思齐,突然吐出两条大蛔虫,这件事令他妻子大为震惊。此后让孩子每三个月服一次药[4]。约1961年,罗慧夫得到结节性红斑症,全身骨头酸痛无法动弹,台大、荣总的名医束手无策,最后是由兰大弼治疗成功[5]

为提振医院工作士气和效率,罗慧夫以身作则,中午从不午休,也要求当时普遍在外兼差的医师专勤看诊,并严禁收红包。同时他向美国争取更多的人员、器材、药品支援。他找来张锦文协助,一个个去各部门找问题。这两人联手为马偕医院建立起标准化的流程,一年多以后,医院运作便上轨道,转亏为盈。但不少员工并不谅解,寄发黑函,还讥笑张锦文为美国人走狗,甚至连医院董事会也常不支持他们。好几次,两人偷偷跑到院外相对垂泪。[3]

除管理外,罗慧夫也注意到当时台湾没有整形外科医师,颜面伤残多由一般外科医师操刀,由于技术不够精细,易留下疤痕,加上台湾人那时把唇颚裂归咎是因果报应,让小孩带著缺陷和自卑感长大,为此1964年回美国两年专攻整形外科[3]。1967年11月30日,桃园县北区美军顾问组首席顾问欧洛中校,请来罗慧夫来桃园治疗当地有兔唇的儿童[6]。许多病患远从中南部来找罗医生,张锦文表示一般医院一个月下来顶多开几个唇颚裂病人,罗慧夫服务的医院往往是一天排上十几位[3]。像是音乐家涂敏恒为感谢为他儿子作三次手术,写了《用爱弥补》的歌致敬[7]

当罗慧夫被问起为什么要献身于唇颚裂修补,他会述说一段故事:纽伦堡一座教堂在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受炮火摧残,整栋建筑物几乎全毁,但是里面的耶稣雕像保存了下来,只是双手不见。战后,一位艺术家负责将双手修补回来,努力地一试再试,却始终无法重新修复,最后放弃,并这座雕像底座刻了一行字:“祂没有双手,但你们有。”[2]

1960年到1975年12月31日,罗慧夫任职马偕医院院长期间,创下许多台湾第一:1966年,建立台湾第一个小儿麻痹重建中心;1967年创立台湾第一个加护病房,有十二床;1968年设立台湾第一个烫伤中心;1969年3月成立东南亚第一处自杀防治中心,随后发展成生命线;1971年,开立台湾第一个烫伤病房[1]。他还在此医院首度引进了防治小儿麻痹症沙克疫苗[2]。他邀请彰化基督医院的华仁爱担任马偕医院护理部主任,并和彰基护理学校实习交流[8]。长庚医院整形外科医师陈昱瑞指出,罗院长在马偕时就非常重视人才培育,常送属下、员工出国进修,早年马偕院内的医师、护理人员、病理、检验人员几乎都曾出国,甚至当院方经费不足时,院长还自掏腰包,提供奖学金[3]

长庚院长期间

1976年,罗慧夫转任长庚医院担任第一任院长,同时兼整形外科主任至1992年,培养了包括魏福全、陈昱瑞、陈国鼎、庄垂庆、罗纶洲等整形外科医生[1]。陈昱瑞是罗慧夫的第一批指导的长庚住院医师,他回忆罗医师严格要求学生做一样好甚至比他更好,缝线得又细又漂亮,否则全部拆掉重来[1]。一次,被要求重缝的主治医生陈国鼎还向同是主治医生的洪凯风抱怨,要罗院长自己来缝缝看[2]。罗慧夫认为因一上了病人的脸,就跟定了他一辈子,绝不能马虎行事[3]。第二十九届医疗奉献奖得主陈宏基在二十八岁时进入长庚医院,投入整形外科重建手术,他表示罗慧夫敞开心胸接纳意见,对晚辈不藏私,对病患事必躬亲、顾虑所有细节,这些都深深影响他[9]。随著长庚整形外科逐渐发展出颅颜、唇颚裂、断指显微手术等,罗医师都会交给各个专科医师,而非一人独揽[1]

罗院长向院方提出清寒病患优惠就医方案,发文给全国各乡镇,要求转介病患,让病人因而受益,虽然也因此惹来长庚“独占”病人之讥[3]。他说自己不会因为在医院工作而感到厌烦,重建残缺与协助群众,确是一种愉快的挑战[4]

卸任院长期间

1987年,罗慧夫卸任院长后,一手创立颅颜中心、显微重建中心、烫伤中心及美容医学中心[1]。在此颅颜整型中心里,经常可见病童因遭到其他小朋友嘲笑,来找“罗爷爷”哭诉的情景[10]

罗慧夫有两个孩子在台湾出生,而每个孩子都会讲国语和台语[4]。他个性简朴,在台湾只有赁屋而居,开的是国产车,穿的是外销成衣商场便宜的恤衫,病患送来各种谢礼,他一一退回[3]。他自己写他中午从来不休息,许多人都无法了解为他为何不能接纳台湾人中午要午睡的习惯[4]

1989年12月,罗慧夫捐款十万美金,成立财团法人罗慧夫颅颜基金会,帮助并关怀唇颚裂暨颅颜患者[1]

1999年11月9日在长庚医院为一名唇颚裂男婴作最后一台刀,协助的护理长林丽虹、颅颜中心主任陈国鼎就是他过去的老搭挡[2]。从长庚医院退休回美国后,仍然到落后地区从事唇颚裂义诊与教学工作[1]

唇颚裂患者在手术过后,由于上唇组织与人中皮肤差异,会在上唇留下一条难看的“红白线”。罗慧夫研发出了有别于传统刀法的改良式“密勒刀法”,是将原本切掉的红唇组织留下一个小三角形,使口腔黏膜结痂不再外露,才改善了一直以来困扰医界已久的外观问题,因此得到美国整形外科医学会Maliniac Lecturer奖。[2]

晚年罗慧夫深受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所苦,2013年9月29日最后一次回台湾。当时他最后开刀的男婴已成一名少年,用台语对他感谢说:“因为有你的帮助,我现在以正常的样子跟大家相处,不会被投以什么奇怪的眼光,所以我想亲自谢谢你。”[2]

美国时间2018年12月3日凌晨3时,罗慧夫去世[1]

奖项

1983年,获颁西北学院(Northwestern College)杰出校友奖。1993年获吴尊贤爱心奖。1994年获颁Maliniac Lecturer奖。[1]

1996年当涂敏恒知道罗慧夫得到第六届医疗奖时,在2月6日将《用爱弥补》的录音带带到罗慧夫颅颜基金会[7]。2月8日,罗慧夫在卫生署领奖时,没有讲个人的得奖感言,而是向兰大弼道谢[5]

1999年11月2日,李登辉总统颁授紫色大绶景星勋章,次日卫生署长詹启贤颁一等卫生奖章[1]

2017年,荣获第九届总统文化奖-人道奉献奖[1]

2019年1月4日,于林口长庚纪念医院举行追思会,总统蔡英文亲自到场致意,并颁赠褒扬令,由长子代表接受,褒扬令全文为:

财团法人罗慧夫颅颜基金会美籍创办人、长庚纪念医院前院长罗慧夫,卓荦嵚奇,敏练慈恺。少岁卒业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院,旋应邀来台宣教行医,开物成事,领异拔新,迭展四十载无私奉献之峥嵘岁月。于马偕医院院长任内,倡议全人治疗理念,提供山地巡回服务;草立自杀防治中心,筹设灼烫伤处理部门,恤病救疾,痌瘝在抱;百务俱举,虑远功多。尤以创办长庚纪念医院兼整型外科主任期间,汲引前瞻管理制度,建策标准化作业流程;厚植秀异专业人才,精进学术交流研究;提供国内外义诊教学,深化台湾国际形象,竭智殚谟,明效大验;徽声丕基,时论誉美。嗣捐资济成罗慧夫颅颜基金会,眷注患者多元需求,体现优质诊疗关怀,高情品致,翼善摇芳。曾获颁吴尊贤爱心奖、医疗奉献奖、外交之友贡献奖、总统文化奖-人道奉献奖暨紫色大绶景星勋章等殊荣。综其生平,懿行嘉绩-膏泽溥乎黎庶,弘道履仁-遐绪播于蓬岛,惠风矩范,简帙传馨。遽闻嵩龄溘逝,轸怀弥殷,应予明令褒扬,用示政府崇念茂德之至意。

总   统 蔡英文    
行政院院长 赖清德    


书籍

  • 梁玉芳. 《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 台湾: 天下文化. 2000-09-30 [2000]. ISBN 957-621-744-X. 

参考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江慧珺、林芳如. 「整外之父」羅慧夫逝世 子弟醫憶師恩痛哭流涕. 《苹果日报》. 2018-12-04 [2020-03-18] (中文(台湾)).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廖宏霖. 有信仰的人——來自美國的醫師羅慧夫. 《联合报》. 2013-12-05 [2020-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薛桂文. 在吾土吾鄉 《第六屆醫療奉獻獎得主素描》2 羅慧夫慧心巧手 彌補愛的容顏. 《民生报》. 1996-01-28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4.3 4.4 罗慧夫. 我喜歡這個地方 樂為它奉獻 來台行醫二十五年感言. 《民生报》. 1984-12-06 (中文(台湾)). 
  5. ^ 5.0 5.1 张璨文. 醫師有大愛杏林常春暖 醫療奉獻獎得主行醫事蹟充滿溫馨感人故事. 《中国时报》. 1996-02-09 (中文(台湾)). 
  6. ^ 為缺嘴孩子治病 真個是口角春風 歐洛中校閒事管得好 桃園患者七人有福了. 《联合报》. 1967-12-01 (中文(台湾)). 
  7. ^ 7.0 7.1 薛桂文. 羅慧夫用愛彌補人間缺陷 感念‘再造’恩情 唇顎裂兒家長涂敏恆製作歌曲表達心意. 《民生报》. 1996-02-07 (中文(台湾)). 
  8. ^ 陈永兴. 【人物】彰基護校校長 華仁愛(1909~2011). 《民报》. 2021-05-22 [202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4) (中文(台湾)). 
  9. ^ 赵容萱. 第29屆醫療奉獻獎/陳宏基 重建手術 揚名國際. 《联合报》. 2019-10-17 [2020-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中文(台湾)). 
  10. ^ 姚淑燕. 締造國內醫療史上多項“第一”紀錄的外國人 羅慧夫 願永遠守護唇顎裂病童. 《民生报》. 1991-04-11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