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罗布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罗布人
总人口
约1.3-3万
分布地区
 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语言
维吾尔语罗布方言
宗教信仰
太阳崇拜、伊斯兰教逊尼派
相关族群
其他突厥

罗布人,一般指世代居住于塔里木河中下游托阔依、操维吾尔语罗布方言的土著居民。罗布人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上的罗布人泛指居住在托阔依上的土著居民,狭义则指居住在罗布泊喀喇库顺的居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将罗布人归属为维吾尔人的一支。

族源

罗布人的族源现在仍存有争议,一般来说有两种解释:一是罗布人是古楼兰王国遗民的后裔,另一种认为罗布人确为维吾尔人的一支。

现代考古证实,从七千年前的石器时代起,罗布泊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尤其是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罗布泊地区一度因东西商贸往来而非常繁盛。根据对该地区遗留的古尸进行的人类学研究,罗布泊地区的古人既有高加索人种的特征也有蒙古人种的特征。而从古墓中出土的文物也既有中亚地区出产也有中国中原地区出产。这表明罗布泊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枢纽,东西方的文化、经济和民族都在这里发生交融。现代罗布人很可能是这种民族大融合的产物。

语言

现时的罗布人所使用的语言为维吾尔语罗布方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包括尉犁土语米若土语两种方言。

生活习俗

过去,罗布人“结庐为室,捕鱼为食”,居住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各内流河(塔里木河、孔雀河、米兰河等)沿岸及末端湖泊周边。其食物一般仅有鱼,烹调方式为烤,使用一种称为“蒲黄”的花粉作为调料,基本不吃粮食和肉类。清代徐松的《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人不食五谷,不牧牲畜,惟以小舟捕鱼为食”。他们有时也嚼白嫩的芦苇根,喝玉米面掺沙枣的糊糊,偶尔也捕些兽类吃,常喝的饮料有罗布麻茶,穿的衣服一般用罗布麻做成。《回疆志》载:“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鸟剥皮为衣,或以水獭皮并哈什鸟之翎,持往城市货卖,易布以代衣。”罗布人使用红柳枝制成的弓箭进行狩猎,捕鱼和出行则使用胡杨凿成的独木舟(“卡盆”,维吾尔语)。罗布人的房屋用红柳枝、芦苇、胡杨木及泥土建造,周围围以红柳枝或胡杨枝的篱笆。

近100年来,尤其是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罗布泊干涸以来,罗布人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现代罗布人已经开始从事农牧业,并过定居生活。[1]

宗教信仰

罗布人崇拜太阳。部落内建有原木制的太阳图腾祭坛,围绕太阳图腾有八颗星。这八颗星表示自然现象如象征风、水的原木图案,或者跟他们生话息息相关的“大头鱼”、“羊”,或反映部落时代相传的“女人”和“小孩”、或者反映他们的朴素的哲学思想“手”的图案,罗布人认为手能创造美好生话,绝不能拿别人的财物,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闻名遐迩的罗布泊“太阳墓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葬制。

部分罗布人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但一般不会每天做“乃玛子”(礼拜,波斯语نماز音译),现在,除了老年人也很少有人坚持封斋

圣地

在距旧阿布旦村附近有一个罗布人认为是最神圣的地方,这是一个用芦苇和胡杨木建成的房子似的四方形建筑,高约2米,长宽均有6米,门朝南开,西边另外建有一堵小围墙,传说围墙内的地底下埋有圣物。在建筑五和围墙相邻的墙壁上,有一个用胡杨木做的一米高的平台,上面摆著马鹿角和牦牛角以及山羊头骨建筑物的周围竖著一些缠有牦牛尾巴的竿子。

传说,古代有六位伊斯兰教的圣贤带著一条狗从和田来到罗布泊,这些圣贤们对昆康伯克的一位祖先所行的善事进了褒奖,奖口是一个铜体和一面旗帜。圣贤们离去的时候被一伙强盗盯上了,强盗们沿著狗留下的脚印一路追杀,圣贤们发现之后就砍掉了狗腿,狗变成了一尊化石。

婚俗

罗布人结婚之前必须得到双方父母同意,新郎要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到新娘子家去干活,跟著未来的岳丈一起下海子捕鱼。举行婚礼前夕,新郎家里要为新娘家准备几头牛、羊以及几张狐狸皮等物,由新郎送到新娘家,作为聘礼。新娘要为新郎拿出用罗布麻做成的12件衬裤。新娘的父亲要把门前的某一块海子赠给新娘做陪嫁。罗布人的婚礼在新娘家里举行。新郎和新娘要站在门口迎接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他们身边都有伴郎和伴娘,新娘的父母要端上烧烤得香喷喷的鱼和野鸭肉招待来宾。吃过饭之后,阿訇把两张头巾盖在一对新人头上,诵经祝福。婚礼结束时,所有参加婚礼的来宾都会向新人表达美好的祝愿,说一些祝他们夫妻恩爱、幸福甜蜜的话。然后,大伙把一对新人送到海子边,目送新郎新娘到达对岸,进入到新娘的父亲为他们准备的一座帐篷里,新郎新娘将在此度过新婚之夜。次日清晨,两位中年妇女给新婚夫妻送净身的水,小两口清洗过后则到村里挨家挨户地向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表示谢意。各家主人分别向年轻夫妻送上松鱼、罗布麻、布料、木器等礼物。岳丈要给新女婿送卡盆、鱼网等生产和生活用具。举行婚礼的当天,罗布人村寨像过节一样热闹,年轻人要举著罗布麻唱歌、跳舞。

注释

  1. ^ 最後的羅布人. [201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9).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