𦈡葛之战
𦈡葛之战 | |||||||
---|---|---|---|---|---|---|---|
春秋时代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周朝 陈国 蔡国 卫国 | 郑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周桓王(负伤) 虢公林父 周公黑肩 |
郑庄公 原繁 高渠弥 祭仲 公子曼伯 | ||||||
兵力 | |||||||
不详 | 不详 |
𦈡葛之战发生在东周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是春秋时代初期郑国在𦈡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大破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战役。此战标志出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兴起、不听从天子之命而竞相争霸的局势。
背景
春秋初年,首都东迁到洛邑的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仍保留着天子的地位,实际上控制力日益减弱,已无法控制诸侯争霸。
地处中原腹心的郑国这时开始崛起,其开国君主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庶子,是与王室血缘最近的诸侯。郑桓公将国内民众由关中地区迁到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一带,大大加强了本国实力。郑庄公继位后竭力扩充领地,进一步增强郑国实力。他在军事及外交上拉拢齐、鲁两国,打击和削弱卫、宋、陈、蔡四国,灭了许国。
随着郑国的扩张,郑和周天子的矛盾也日渐加深。[1]周平王在位时,发生了周郑交质,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和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互相作为人质,这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周室与诸侯郑国平等,标志著周室的等级规制及尊卑关系崩坏。周桓王即位后,对郑庄公的行为反感,剥夺郑庄公的卿士地位,郑庄公因此不去朝觐周桓王。[1]
经过
周桓王认为郑庄公的行为无礼,于是在公元前707年秋指挥本国军队及陈、蔡、卫等诸侯军亲征郑国。郑国军队和联军在𦈡葛相遇。
周桓王将联军分为三军,其中右军由卿士虢公林父指挥,蔡、卫两国军队加入其中;左军由卿士周公黑肩指挥,陈国军队加入其中;中军由桓王亲自指挥。郑军也分为三个部分:郑庄公和原繁、高渠弥等人率领中军,祭仲指挥左方阵,公子曼伯指挥右方阵。交战前郑国公子子元分析陈国正在发生内乱,陈军无心征战,如果这时先攻击陈军,一定会迅速崩溃;蔡、卫两军实力不强,很容易攻破。因此应该先攻击两翼,然后攻击周朝中军。这个建议被郑庄公采纳。郑国大夫高渠弥则提出使用“鱼丽阵”,将战车排列在阵前,配合步兵则分散配置在战车两侧和后方,使两者协同配合。此阵法也获得同意。战斗果然像子元分析那样,两翼先被攻破,周军大败,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
祝聃请求前去追赶,但郑庄公认为君子不能欺人太甚,何况对方还是周天子,于是就不再追击下去。当晚他委派祭足去周营去慰问负伤的周桓王。
结果
周桓王十年后病逝,因为财力不足,无法按天子的排场下葬,棺材摆了七年才入土。郑庄公在前701年去世,之后郑国国力日益衰弱。[2][3][4]
𦈡葛之战实际上反映了东周以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经一去不返。周天子不再有政治上的实权,而且对诸侯已经失去控制。
研究资料
- 杨宽. 《西周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顾德融、朱顺龙. 《春秋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童书业. 《春秋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 《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 中华书局. 2006.
- 军事科学院 主编. 《中国上古军事史》. 《中国军事通史》第二卷“春秋军事史”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