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也纳攻势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也纳攻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日期1945年3月16日—1945年4月15日
地点
结果 苏联胜利
参战方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 苏联
保加利亚王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纳粹德国 鲁道夫·冯·比瑙
纳粹德国 威廉·毕特利希
费奥多尔·托尔布欣
弗拉基米尔·卡拉维洛夫
兵力
3月16日:[1]
25个师
270,000人
772辆坦克和突击炮
957辆装甲运兵车
434门火炮
3月16日:[1]
77 divisions
1,171,800人
1,600辆装甲运兵车
5,425门火炮
伤亡与损失
约30,000人死亡
125,000人被俘[2]
1,345辆坦克和突击炮损失[3][4]
2,250门火炮和迫击炮[3]
共167,940人
38,661人死亡
129,279人受伤
603辆坦克和突击炮损失[3]
764门火炮和迫击炮[3][5][a]

维也纳战役是苏联乌克兰第三方面军为攻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而展开的进攻,战役从1945年3月16至4月15日,以维也纳被包围及占领告终。

背景

史达林与西方盟国于1945年4月前达成的协议中,与会三方在战后对中欧及东欧国家的政治影响均有提及,但是这些协定内容却没有提及奥地利,因此史达林决定推迟在早于2月份发动对柏林的进攻,及先行扫荡原本攻势的南北两翼及奥地利国土,因为这对他与盟国在之后有关战后安排的谈判十分有利[6]

春季醒觉行动中战败后,泽普·迪特里希的德国武装亲卫队第6装甲军团被安排防守维也纳地区[7],德军绝望地在城内布置防御工事以对抗很快会到达的苏军。

1945年春季时费奥多尔·托尔布欣元帅的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匈牙利西部向多瑙河两岸集中[8]

3月30日进攻的苏军在占领索普朗瑙吉考尼察后向荷朗河尼特拉河推进,之后将会越过接壤匈牙利奥地利的边界[9],托尔布欣已经准备好攻入奥地利及解放维也纳。

战况

1945年4月2日维也纳电台广播否认奥地利首都已经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同一天苏军在攻占维也纳新城艾森施塔特诺因基尔辛格洛格尼茨后从南面进攻维也纳[9]巴登布拉提斯拉瓦在4月4日被苏军占领。

到达维也纳地区后,乌克兰第3方面军迂回、包围及进攻该城,参与行动的包括苏军第4近卫坦克军、第6近卫坦克军、第9近军及第46军。

面对苏军的只有德国武装亲卫队第6装甲军团武装亲卫队第2装甲军,加上从城中的志愿军及防空部队,维也纳的防务由鲁道夫·冯·比瑙上将指挥,而武装亲卫队第2装甲军则由武装亲卫队上将威廉·毕特利希指挥。

奥地利首都的战斗是一场激烈的巷战,但在市内部分地区苏军只遇到很轻微的抵抗,防守普拉特公园的是第6装甲师,沿城市南面防守的是党卫军精锐的亲卫队第2帝国师亲卫队第3骷髅师和在北面防守的是元首掷弹兵师[10],苏军攻入维也纳东南郊区的是第4亲卫军团及部分第9亲卫军团,德国守军将苏军阻击于市内南部郊区直到4月7日,但是当成功建立数个立足点后,苏军于4月8日将第6亲卫坦克军团及大部分第9亲卫军团移到城市西面郊区,西面郊区对苏军特别重要因为维也纳主要火车站座落在此,由于之后在东面及北面郊区成功渗透,苏军在西部郊区成功突破,在多瑙河北面,苏联第46军团通过维也纳北面郊区向西推进,维也纳中心区已被包围。

4月9日苏军开始向市中心渗透,但之后数天一些没有意义的战斗仍然持续,4月11日晚上第4近卫集团军猛攻多瑙运河,与第20近卫狙击军及第1近卫机械化军在帝国桥上前进,苏军在4月13日发动突袭,多瑙河分舰队的陆战队与第80亲卫狙击师及第7亲卫空降师于4月13日在大桥两边同时发动突袭,剪断电线及保护大桥[11],但是其他重要桥梁全部被破坏,同一天最后一批守军投降,维也纳完全陷落[12],但毕特利希的武装亲卫队第2装甲军在4月13日晚上向西撤退以免被包围[13]同时第46军攻占埃斯令及多瑙河分舰队的陆战队在克洛斯特新堡登岸。

当巷战于4月8日在维也纳西南郊区变得激烈时,乌克兰第3方面军正通过维也纳及向林茨格拉茨进攻[9]

总结

斯大林对行动的参与者之一表示感谢
雕刻了有关史达林祝贺参与维也纳攻势部队获胜命令之红军纪念碑Heldendenkmal der Roten Armee)在1945年底被苏军占领当局树立在维也纳

4月15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各军大举向奥地利推进,武装亲卫队第6装甲军团的残馀部队被派往防守维也纳与林茨之间的地区,与它对阵的是苏军第9亲卫军及第46军,另外苏军第26军及第27军向格拉茨北面前进以威胁德国第6军团,苏军第57军及保加利亚第1军团向林茨南面(接近马里博尔)以包围德国第2装甲军团,没有任何一支德军部队能向已陷入泥狞困扰的苏军反击。

一些在维也纳的著名建筑物在战役中遭到严重破坏,城市没有水、电力或煤气供应。因为缺乏警察,很多人(无论是外国人或奥地利人)劫掠及攻击不幸的居民。首批苏军总体来说作风良好,但后续抵达的苏军毫无军纪,在之后数星期的动乱中抢掠及强奸妇女,这比三十年战争最坏的时候还要恶劣[14]

像毕特利希一样,鲁道夫·冯·比瑙上将在维也纳陷落前逃出以免被俘,从4月16日至战争结束,他隐姓埋名,在欧战胜利日美国人投降,直到1947年比瑙被发现及列为战犯,毕特利希之后亦向美军投降及被盟军因战争罪监禁至1954年,费多尔·托尔布欣之后回到苏联担任南部军队集群总司令及之后担任外高加索特别军区司令,1949年10月因心脏病逝世。

攻势的最后战斗序列

德意志国防军及轴心国盟军

1945年4月30日以下之战斗序列由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公布,从4月20日至5月2日,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由措森(柏林附近)迁往莫威克德国北部接近丹麦弗伦斯堡[15], 此战斗序列显示中在匈牙利及奥地利战斗中剩下来的德军。

苏联红军及其盟军

这时期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战斗序列如下:


相关条目

注释

  1. ^ Site soldat.ru lists casualties of 139,815 for the 3rd Ukrainian Front and 9,805 for the 1st Bulgarian Army for the period 16 March to 15 April 1945.

参考

  1. ^ 1.0 1.1 Frieser et al. 2007,第943页.
  2. ^ Tucker-Jones, Anthony. The Battle for Budapest. 2016. ISBN 978-1473877320. 
  3. ^ 3.0 3.1 3.2 3.3 Frieser et al. 2007,第953页.
  4. ^ 几乎都是因为缺乏油料丢弃
  5. ^ [1].
  6. ^ David M. Glantz, p. 93.
  7. ^ Dollinger, p. 199.
  8. ^ Laffin, p. 449.
  9. ^ 9.0 9.1 9.2 Dollinger, p. 182.
  10. ^ Gosztony, p. 261.
  11. ^ Former members of O-5 tell a different story, claiming the bridge guards were actually O-5 members who turned their machine-guns on the Germans when they attempted to destroy the bridge. Toland, p. 354.
  12. ^ Descriptions of Soviet actions are from Ustinov, pp. 238-239.
  13. ^ Gosztony, p. 262.
  14. ^ Gosztony, p. 263.
  15. ^ Dollinger, p. 177.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FOOTNOTEFrieserSchmiderSchönherrSchreiber2007952”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文章来源

  • Brassey's Dictionary of Battles, John Laffin, New York: Barnes and Noble, 1995. ISBN 0-7607-0767-7.
  •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Nazi Germany and Imperial Japan, Hans Dollinger and Hans Adolf Jacobsen, New York: Crown, 1968.
  • Endkampf an der Donau 1944/45, Peter Gosztony, Wien: Molden Taschenbuch Verlag, 1978. ISBN 3-217-05126-2.
  • Geschichte des Zweiten Welt Krieges (German translation of official Soviet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Volume 10, D. F. Ustinov et al, Berlin: Militärverlag der DDR, 1982.
  • The Last 100 Days, John Toland,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5.
  • Essay by David Glantz: The Soviet‐German War 19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