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鲹
丝鲹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
目: | 鲹形目 Carangiformes |
科: | 鲹科 Carangidae |
属: | 丝鲹属 Alectis |
种: | 丝鲹 A. ciliaris
|
二名法 | |
Alectis ciliaris Bloch, 1787
| |
异名 | |
|
丝鲹(学名:Alectis ciliaris),又称短吻丝鲹,俗名为花串、白须公,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鲹科的其中一个种。
分布
本鱼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及大西洋区,包括红海、东非、马达加斯加、模里西斯、斯里兰卡、印度、马尔地夫、日本、台湾、中国沿海、菲律宾、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澳洲、所罗门群岛、密克罗尼西亚、斐济群岛、诺鲁、马里亚纳群岛、夏威夷群岛、马绍尔群岛、加勒比海、几内亚湾等海域。
深度
水深15至50公尺。
分类及命名
丝鲹是丝鲹属的其中一种,该属共有3种,该物种首先由德国博物学家马库斯·埃利泽·布洛赫于1787年从印度苏拉特所采集的标本中将其命名为Zeus ciliaris,并加以描述。[1]随著鱼类的分类学文献数量增加,一些博物学家将这一物种重新分类。Lacepède是第一位这样做的,将它命名为Gallus virescens,[2]在1815年确认该种名称为Gallus virescens,随后为该物种创造了一个新的属,另外许多生物学家也为该物种命名,其中Alectis crinitus和Carangoides ajax为同种异名。[3]
特征
本鱼幼鱼体长在10公分时,体长几乎等于体高,随著成长,体长渐渐大于体高。10公分的幼鱼,背鳍、臀鳍的前方鳍条显著地延长,可达体长的4至5倍。体长约大于50公分开始,延长的鳍条才开始变短,幼鱼体侧约有4至6条暗色斜带,大于20公分后渐渐消失。第一背鳍隐没于皮下,第二背鳍有硬棘1枚、软条18至19枚;臀鳍有硬棘1枚、软条15至16枚。细小的棱鳞数目在12至19枚左右。体长可达120公分。
生态
幼鱼游泳能力差,利用背鳍、臀鳍的延长丝,增加在水中的浮力,随海流而漂,以浮游生物或小鱼为食物。偶而被海流冲入沿岸水域。到30至40公分时游泳能力较强,在有丰富食物的水域,便逆流做较长的停留,食物稀少则随流而去。老成鱼很少出现在沿岸水域。
经济利用
老成鱼肉硬,中型鱼味美价高。清蒸最佳,做菜时,使用些许的猪油放于鱼侧一同蒸食,可使鱼肉更滑润可口。
参考文献
- ^ Hosese, D.F.; Bray, D.J.; Paxton, J.R.; Alen, G.R. Zoological Catalogue of Australia Vol. 35 (2) Fishes. Sydney: CSIRO. 2007: 1150. ISBN 978-0-643-09334-8.
- ^ Carpenter, Kent E.; Volker H. Niem (编).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fishery purposes. The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ume 5. Bony fishes part 3 (Menidae to Pomacentridae) (PDF). Rome: FAO. 2001: 2684. ISBN 92-5-104587-9.
- ^ Minter, D.W.; Lowen, R.; Diamandis, S. Zeus olympius gen. et sp. nov. and Nectria ganymede sp. nov. from Mount Olympus, Greece. 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88 (1): 55–61. doi:10.1016/S0007-1536(87)80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