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花岗岩
此条目或许过多或不当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文字、图像及多媒体文件。 (2022年9月8日) |
紫苏花岗岩(英语:Charnockite)是指在高温和高压下形成的任何含斜方辉石的石英长石岩石,常见于麻粒岩相变质区[1]。
紫苏花岗岩中普遍存在有熔体交代结构,主要由残晶相矿物和结晶相矿物组成.对紫苏花岗岩及变质表壳中流体包裹体产状、成分的研究发现,富CO2流体包裹体和富N2流体包裹体均来自地幔深部。 紫苏花岗岩常呈粗粒块状或片麻状,花岗结构,比重2.67左右,颜色较深。石英呈烟灰至浅蓝色,可含极细小金红石、富锆矿物或有众多裂隙和CO2包裹体;斜长石为更长石或中长石,常见钠长石律双晶和反条纹构造;碱性长石为正长石或微斜长石,往往呈现条纹构造(条纹相的成分常为更、中长石);普遍含紫苏辉石,多色性显著,石榴子石是紫苏花岗岩的特征矿物;有时含少量单斜辉石、普通角闪石和黑云母。
紫苏花岗岩系列
紫苏花岗岩系列是花岗变晶岩特别普遍的一种。花岗变晶岩是在相对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形成的无叶理变质岩石之一。 在地壳深处由大规模构造作用所产生,因此是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而不是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 它主要由花岗岩类岩石变质形成,或偶尔由粘土和页岩完全变质重组形成的。 它在印度、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和非洲分布广泛。 它由地质学家 T. H. Holland 于 1893 年以印度加尔各答圣约翰教堂的 Job Charnock 墓碑命名,该墓碑由这块岩石制成。[2]。
紫苏花岗岩形成于高温 (>700℃)、高压(>15公里深度)麻粒岩相变质岩区,是高度区域变质成因的火成岩或与麻粒岩互层的变质岩。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使本区经历了第一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地幔富CO2流体包裹体的存在使系统a(H2O)很低(a(H2O)=0.1~0.3),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没有产生熔融作用。幔源岩浆活动的逐渐停止,该区又经历了近等压降温的第二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此时,深源富CO2流体作用减弱,水的活度增加,a(H2O)=0.65~0.75,从而产生岩浆,新生岩浆对早期形成的变质矿物进行熔蚀交代作用,使早期形成的难熔变质矿物如紫苏辉石、石榴石、单斜辉石等呈残晶相,随着温度的降低岩浆基本在原地——半原地结晶形成紫苏花岗岩。它出露于经过深度侵蚀的前寒武纪基底杂岩,常与麻粒岩,有时与斜长岩共生。
组成
紫苏花岗岩系列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岩石,有的是长英质,富含石英和微斜长石,有的是镁铁质,富含辉石和橄榄石,还有中间品种富含钠长石、石英-褐长石和闪长岩。该系列的许多岩石中都具有一个特殊特征是含强烈的多色性、微红色或绿色的斜方辉石[3]。 系列内的碱性长石一般属条纹长石(perthite),由钠长石与正长石或微斜长石交互共生,斜长石则无交互共生条纹长石。
参考文献
- ^ Le Maitre R.W.; Streckeisen A.; Zanettin B.; Le Bas M.J.; Bonin B.; Bateman P. (2005). Igneous Rocks: A Classification and Glossary of Term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 Subcommission on the Systematics of Igneous Rocks (2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0. ISBN 9781139439398.
- ^ Holland, T.H. (1893). "The Petrology of Job Charnock's Tombstone". Journ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62 (3): 162–164.
- ^ Flett, John Smith (1911). "Charnockite". In Chisholm, Hugh (e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ol. 5 (11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947–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