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尚经
童尚经 | |
---|---|
出生 | 中华民国江苏省镇江县 | 1917年3月17日
逝世 | 1972年8月26日 中华民国台湾省台北县土城乡台北看守所 | (55岁)
笔名 | 童常 |
国籍 | 中华民国 |
教育程度 | 初中毕业 |
母校 | 江苏省镇江中学 |
主题 | 儿童文学 |
文学运动 | 左翼文学运动 |
配偶 | 华世贞 |
童尚经(1917年3月17日—1972年8月26日),笔名童常,江苏镇江人,台湾儿童文学先驱,《台湾新生报》副总编辑、《新生副刊》主编,在报社期间经常帮助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受难者投稿,后在《台湾新生报》第二次大肃清时因文字狱与支助政治犯被枪决。
生平
左翼文学活动
1917年3月17日童尚经生于江苏镇江[1],在江苏省立镇江师范学校初中部(今江苏省镇江中学)毕业后,因父亲经商失败而辍学,赴上海《申报》图书馆工作,进而接触左翼文学[2]。他在中学期间与女同学华世贞以文交友,追求多年后成为夫妻[3]。
1936年9月童尚经参加新安旅行团,初为学生,后为辅导员。他跟团远赴中国西北与西南劳军,1940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2]。1941年新安旅行团经香港赴苏北,他滞留香港,在珍珠港事变时,和张铁生、茅盾由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护送到桂林。[1]
1946年9月,童尚经偕妻抵台,起先透过朋友的亲戚李学骅帮助下,在基隆某家贸易行工作。1947年1月进入《新生报》资料室担任主任[1]。李学骅因1950年苏艺林案被处死后不久,童尚经加入国民党。[2]
鼓励文艺创作
1958年,童尚经担任《新生报》副总编辑[1]。
童尚经在中国大陆时期,写有童书《在内蒙古的草地上》,以为新安旅行团全体师生筹款[4]。他是深耕台湾儿童文学的先驱,《新生儿童》印刷精美、图文并茂,不亚于《国语日报》[2]。在1960年代台湾他从事台湾儿童文学的教学与研究[5],在(儿童读物编辑研究)中将儿童文学形式分为十类[6],对童话的定义是:“是以儿童的特殊生理与心理为基础,根据事物和伦理的结合,能满足好奇心与欲望的幻想,用文学的手段编造类似故事的东西。”[7]
张系国从小最早的投稿对象是《新生报》,因为该副刊经常举办都是比较大众化的征文,如“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妹妹”、“我的哥哥”等等。他第一次投稿被采用,童尚经亲笔回了一张鼓励的便条。张系国表示这是他踏上文坛的原因,后在台大一升二时还作过童家儿子的家教。[8]
约在1962年,童尚经举办“理想夫人”和“理想丈夫”征文活动,一年半内稿源充足,反响很大。他写(尊敬的人)谈他妻子;而华世贞也回应写(理想丈夫何处有?)描述她丈夫。《新生报》社收录这次征文稿子,以及他俩的文章于1963年、1964年先后出两本书,书名就分别是《理想夫人》和《理想丈夫》。[3]
将来这征文活动成为起诉书中的罪状之一。
1965年左右,杨逵次女杨素绢尝试习作,但十稿九退,后来写一篇(野菜宴)投稿到《新生副刊》也收到退稿,上面有童尚经的一纸片的评论,还询问是否杨女的父亲是杨逵,并写1926年在上海就读过其小说(送报伕)。杨素绢觉得惊奇,居然猜到她是杨逵之女。她重写的(野菜宴)就登在《新生副刊》了。受此鼓励,杨素又写(墙塌下来那晚)投寄给《新生副刊》。[9]
童尚经在报社期间大力提拔刘兴钦,并开版面让他连载“桃李春晓”画作。刘兴钦有一次因漫画中的人物被某位权贵对号入座,差点入牢,童尚经虽险遭连累,却仍未因此而与刘兴钦疏远。[2]
助政治犯维生
1960年代后期,泰源监狱受刑人流行写作投稿到童尚经主持的《新生副刊》。因为童编辑不仅对稿费慷慨,还鼓励他们写作。因为这些犯人只身在台,无人接济,必须写作赚钱。此举对谋生不易的政治犯助益极大。[2]
童尚经用稿没有省籍之分,也没有统独之别。如常寄日文版《世界民间故事》请1958年因海军台独案判刑十年的许昭荣翻译,并在《新生儿童》每周发表一篇,持续一年,还让许昭荣把全稿售予水牛出版社。如1950年因李玉堂案判刑十年的张蕴智,出狱后多投稿《新生报》,童尚经常几乎来稿必用。其他受惠者还有卢兆麟、郭振纯、高金郎、席长安、孙以苍、陈长坤等多名台湾白色恐怖受难者。[2]
后来这些援助成为起诉书中的罪状之一。
新生报大肃清
1956年11月26日,大法官会议“释字第六十八号”明定:“凡曾参加叛乱组织者,在未经自首或有其他事实证明其确已脱离组织以前,自应认为系继续参加。”这项释文成为特务机关逮捕政治犯的利器。[2]
童尚经虽对共产党失望而脱离共党,张系国认为是他并未办理自首手续,猜测他或许顾虑自首后不可能再在他热爱的副刊工作[8]。但是,童尚经女儿童小南于父亲死后一直追查缘由,发现是出在《新生报》的安全室主任金赓故意压住自首名单不往上报,直到自首期限已过,才送上去邀功[11]。
1966年,《新生报》发生第二次大肃清。报编辑主任姚勇来、党政记者沈嫄璋夫妻一关一死。隔年该报经济记者徐雪影也落网,为了保命供出多人,其中之一就是在抗战期间结识的童尚经。[2]
1969年11月24日,童尚经同事兼好友单建周被调查局约谈后坠楼身亡。1970年5月,金赓将童尚经的自首往上报,后者随即被调查局解送台湾台北地方法院看守所。[1]
当调查局要童尚经彻底表白,他只表白自己,拒绝牵连其他人。因为查不到具体叛乱的证明,调查局改以文字狱作为罪状:蒋介石生日(10月31日万圣夜)时刊登一篇名为《鬼节》的文章,视为犯大忌;他选用的一些文章如《妙老头》、《爸爸的鼻子》、《下乡去吧》,视为污蔑元首、诋毁时政;他录用政治犯的稿件,视为“接济同党分子”等。[2]
军事法庭以“意图以非法之方法颠覆政府,而著手进行”为由,判童尚经死刑[1]。
童尚经初审时就判死刑,还未经二审覆判就处决,所留下的遗言是:“我的女儿非常好,我的儿子也很好,请告诉我太太好好照顾他们,要他们听妈妈的话,孝顺妈妈…”1972年8月26日清晨5点枪毙,同处被关的广播人、政治犯崔小萍日后写下:“天破晓时,我被一阵惊惧的哭声惊醒,我以为是谁在作恶梦。…”[12]
身后
每逢过年过节,童尚经遗族都要受到警察局的“特别关注”,华世贞只好离开台湾。在美国驻台新闻处工作多年的她,经由美国新闻处帮助而在1980初期移民美国。童尚经的墓也落在加州。[3]
1999年,痖弦鼓舞童小南替父亲写文章、出书平反,后者认为无报纸敢登。痖弦回答《联合报》可登,认为有很多作家会接著写,因为童尚经培植过太多的写作人才。于是,童小南前后写出十九章文稿,由母亲华世贞寄去台湾申请平反,可是《联副》表示无法刊登,其他台湾几家刊物,也均以内容不适合该刊风格而未成。[13]
童小南只好投稿给《北美世界日报》,选出其中五篇可以独立登载的章节,在2001年10月21日刊出[13]。当她的台湾大学图资系同学读到《世界日报》时不禁哭泣,打电话给前者质疑为何之前都不诉说?童小南回说那种环境之下不想主动告诉让人惹麻烦[14]。直到2009年12月12日,《联合副刊》登出了张系国怀念童尚经的文章(纪念一位副刊编辑),好几位亲友发电子信告诉童小南,她因而感激又感叹与这次《联副》的刊登,认为可能是四十年来,台湾第一次有非绿的日报刊出有关他父亲的纪念文章。她也感谢许昭荣曾多年前于《自由时报》投稿(狱中遇贵人)纪念父亲[13]。
2001年初,童小南写信感谢崔小萍[12]。同年9月1日童尚经获得陈水扁政府平反,后亦经行政院公告恢复名节[15]。隔年,遗族在西来寺举行追思会[16]。
刘兴钦接受张梦瑞口述生平时说:“令人难过的是,当年提拔我的童尚经编辑,不知什么缘故,竟被枪毙了,我不敢去打听,最后才听说是匪谍。”、“童编辑走后,我经常想到他。他是个好人,对儿童文学有很大的贡献,特别他创办的《新生儿童周刊》,受到许多小朋友的欢迎,为《新生报》打下很好的名声。”[17]
2010年,杨素绢对此平反写下:“恭喜小南女士,令尊冤屈获得平反;其实众人的思念纪念才是真正的平反。您的父亲童尚经先生,真是了不得的人物。”[9]
参考
- ^ 1.0 1.1 1.2 1.3 1.4 1.5 〈白色恐怖情境下的新聞工作者圖像〉. 《50年代新聞自由與人權保障調查研究案新聞工作者涉及白色恐怖案件之調查研究》. 台湾: 国家人权博物馆筹备处. 2015-04-10 (中文(台湾)).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李祯祥. 〈稿費資助政治犯童常主編被槍決〉. 《新台湾新闻周刊》 (台湾: 本土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7-12-26, (第614期) (中文(台湾)).
- ^ 3.0 3.1 3.2 华泽钊. 〈“海峡两岸对峙的政治”害惨了三叔和三姑〉. 《路:華澤釗教授憶述》. 中国: 上海三联书店. 2013-01-30. ISBN 9787542640864 (中文(中国大陆)).
- ^ 童常. 《在內蒙古的草地上》. 中国: 文化供应社. 1942 (中文).
- ^ 邱各容. 〈六零年代的臺灣兒童文學〉. 《臺灣兒童文學史》. 台湾: 五南图书出版社. 2005. ISBN 9571139475 (中文(台湾)).
- ^ 王美秀. 《先秦諸子寓言中教育課題之研究》. 台湾: 国立屏东师范学院. 2003 (中文(台湾)).
- ^ 吕燕卿. 《童話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實施研究》. 台湾: 国立新竹教育大学. 2006 (中文(台湾)).
- ^ 8.0 8.1 张系国. 〈紀念一位副刊編輯〉. 《亂世貝果》. 台湾: 洪范书店. 2010-09-16. ISBN 9789576743153 (中文(台湾)).
- ^ 9.0 9.1 杨素绢. 童先生野菜宴及其他. 《联合报》. 2010-01-31 (中文(台湾)).
- ^ 柏杨. 〈炮的威力〉. 《越幫越忙集》. 台湾: 平原出版社. 1965-12 (中文(台湾)).
- ^ 续伯雄. 台灣光復後的第一大報一一新生報 (下) (PDF). 《Atlanta Chinese News》. 2013-01-25 [2015-09-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中文).
- ^ 12.0 12.1 崔小萍. 〈「補償」能贖罪嗎?〉. 《碎夢集:崔小萍回憶錄》. 台湾: 秀威资讯. 2010-12-01. ISBN 9862216204 (中文(台湾)).
- ^ 13.0 13.1 13.2 童小南. 童尚經女兒的回響. 《联合报》. 2009-12-30 (中文(台湾)).
- ^ 杨美华. 〈年少情懷總是詩〉.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五十週年系慶特刊》. 台湾: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 2011 (中文(台湾)).
- ^ 童小南. 童尚經之女回應《荒謬的一頁》. NOWnews. 2010-07-06 [2015-09-06] (中文(台湾)).
- ^ 華世貞逝世17日追思會. 世界新闻网. 2011-03-10 [2015-09-08] (中文).[永久失效链接]
- ^ 刘兴钦. 〈報紙爭相刊載我的作品〉. 《吃點子的人:劉興欽傳》. 台湾: 联经出版公司. 2005-01-06. ISBN 9789570828030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