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火山口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19年1月18日) |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9年1月18日) |
破火山口(又称火山臼、陷落火山口)通常是由于火山锥顶部(或一群火山锥)因失去地下熔岩的支撑崩塌形成,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火山口。猛烈的爆发除了形成破火山口外,还使火山的高度大大降低,若破火山口累积降水或有其他水源流入,则可能会形成火山湖(火口湖)。如坦博拉火山爆发,产生了一个直径12公里的破火山口,并且海拔高度也随之降低了1400米。外形为碗形的凹地,其直径为数百公尺至数公里不等。其英文名“Caldera”的语源来自西班牙文,意指“罐子”或“大锅子”。
分类
依Howel Williams与T.A. Jaggar的分类法,可将火山臼形成原因分成三类
- 喷发火山臼(Explosion calderas)单纯因喷发造成的火山臼
- 沉降火山臼(Subsidence calderas)单纯因沉降形成的火山臼
- 复式火山臼(Composite calderas)由喷发后沉降所产生的火山臼
成因
火山臼的面积大,直径通常达到数哩甚至数十哩;以往多认为火山臼的成因是由于猛烈的火山喷发作用(超级火山)所形成,但新的研究显示陷落才是主因。Howel Williams认为部分锅状火口是纯粹由火山爆发所形成,称为喷发火山臼,不过这类的火口臼甚少且面积也较小。
无论火山的形状为何,最初的形成原因全都是由喷发作用开始,但是大量喷发之后导致火山锥下方空虚,引起火山锥顶陷落使得火山喷发口扩大,进而使得火山口的范围更加扩增,也因此许多火山臼都是先因喷发作用而后再由陷落导致的双重作用所形成,也因此有学者认为此说法应该称做“爆发陷落说”(Explosion-collapse theory);另有少数火山臼可能是单纯因沈降作用而成,在此沈降发生的前后并未伴随喷发作用,例如夏威夷群岛上的冒纳罗亚火山口及基拉韦厄火山口都是纯粹因为岩浆柱往下方低降导致较上地层陷落而造成,也因此火山口周围通常会发现断层崖壁,并且逐渐层移使火山口周围的崖壁陷落并扩大,之后就形成大型的火山臼;而在沉降火山臼之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称为锅状沉降(Cauldron subsidence),倘若有一块接近圆形的岩块沉落陷入岩浆穴当中,使下方岩浆受到上方压力而沿圆形周围的裂隙垂直窜升,冷却之后造成环状岩墙,因此锅状的火山口通常伴随著被侵蚀的环状岩墙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