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毕打街钟楼

坐标22°16′53″N 114°09′25″E / 22.281331°N 114.156917°E / 22.281331; 114.15691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2°16′53″N 114°09′25″E / 22.281331°N 114.156917°E / 22.281331; 114.156917

毕打街钟楼(1880年)

毕打街钟楼(英语:Pedder Street Clock Tower)是香港昔日一座钟楼,原址位于香港岛中环皇后大道中毕打街交界处,于1862年建成并在1913年拆卸[1]

历史

1870年代的毕打街
2015年的毕打街

兴建及使用

毕打街钟楼建于1861年至1862年,楼高5层,共80英尺(24.4米),比当时周围的建筑为高,目的是报时及报火警,于夜间也具有导航的作用。该钟楼由一名称为 Rawlings 的人设计[2],但是因为筹款不足,设计中的部份细节需要省略。钟楼得到德忌利士洋行东主德忌利士Douglas Lapraik)捐款兴建,是当时中环的地标之一,也被称为大钟楼The Clock Tower)。

1863年1月1日午夜12时,毕打街钟楼第一次响起,迎接元旦的来临[3]

其中钟楼报火警的时候会以敲响次数分辨事发地区[4]

  • 1次钟声:代表火警发生于东区(湾仔一带)
  • 2次钟声:代表火警发生于中区(中环一带)
  • 3次钟声:代表火警发生于西区(西营盘一带)

拆卸

钟楼正位于路口交界(图中今位置)的中央,因阻塞交通而需拆卸

1884年,有总商会会员要求搬迁钟楼至毕打码头、即将重建的中环街市云咸街顶水库;其他建议则曾提出邮政总局作重置选址[5]

1913年[6],由于皇后大道中需要进行道路扩阔工程,位处两条马路交界T字路口英语Three-way junction的钟楼因此被拆卸。拆卸后其中一面钟面于1915年被安装到当时刚兴建成的九广铁路尖沙咀站尖沙咀钟楼,直至1921年该钟楼换上全新四钟面报时大钟为止[7]

取代建筑

位于钟楼原址附近,于1926年建成的全香港最高建筑物告罗士打行附设的告罗士打钟楼,取代了毕打街钟楼的地位。

集体回忆

虽然毕打街钟楼被拆卸,但是香港人于20世纪初仍然习惯称该处为大钟楼香港日治时期,大钟楼一带曾经被更名为昭和广场

图片

参考资料

  1. ^ Haider Kikabhoy. Witnesses to History: Hong Kong's Clock Towers. Zolima CityMag. 2019-04-10 [2021-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英语). 
  2. ^ The Clock Tower, Hong Ko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John Thomson 1837-1921, (London,1873-1874)
  3. ^ Eric Cavaliero. Pedder Street was where it all happened. 《英文虎报》. 1998年8月13日 [2007年9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22日). 
  4. ^ 探古尋源:畢打街 (专题短片). 无线新闻. 2020-01-26 [202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8) (中文(香港)). 
  5. ^ 马, 冠尧. 香港建築的前世今生. 香港: 三联书店. 2016: 63. ISBN 9789620437472. 
  6. ^ 畢打街鐘樓舊址. 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2009年12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月4日). 
  7. ^ 舊地重遊:開埠至今畢打街之建築物. 《成报》. 2005年10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3月11日).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毕打街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