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畚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běn[1][注 1],也作cuō[2]běndǒu,是集尘土、盛垃圾以方便扫除或收运的器具,多为铲状盘且附短把或长把。现今畚箕作为一种清洁用工具,常与一同使用,用作盛载尘埃。

畚箕是台湾及中国大陆的称呼,其有许多异名[3],因此某些地区或某些学者也将其与[4][注 2][注 3]通用,港澳地区两广部分地区又称垃圾铲,中山市石岐话称为“畚箕铲”。畚箕一般都是平平的一个铲子,大小不一:从前在香港负责街道清洁的,会用半个生油罐充作畚箕来使用,并且有一根长竹杆作把手;而今日更常见的,是一种家居用的畚箕,很小巧的一种,用来扫除家居内的毛尘。

现代畚箕的的发明人是美国费城汤马士·E·麦克尼尔于1858年发明的,并取得了专利[5],特色是盛尘的地方是凹陷了的。劳埃德·P·雷利发明了更为复杂的站立变种的畚箕[6],并于1897年3月25日为这个发明申请了专利[7]。然而,打从麦克尼尔于差不多40年前发明现代畚箕时相比,这亦只不过是其200多个变种的其中一个[7]

备注

  1. ^ “畚”按《汉典》作名词是“撮土器”的意思;作动词是“用箕之类装东西”,如畚泥土。
  2. ^ 簸箕按原始定义指的是用来除去谷类糠皮的箕形器具。“簸”字由“箕”与“皮”组成,从箕,皮声;表示用箕箩在风中扬去谷物的皮壳。《说文》“簸,扬米去糠也。”“畚箕”与簸箕原义虽非同一器具,唯现今购物网或某些地区常混用。此外,另有一种“筲箕”,是淘米、盛米、盛饭用的扁形竹筐。
  3. ^ 根据江宝钗,林镇山《树的见证:郑清文文学论集》麦田出版,2007,110:簸箕类似畚箕,而制作较精细,同样都是台湾农村常见的盛物器具。“畚箕”通常作为盛放砂土、牛粪、垃圾等物之用;“簸箕”则用于将稻谷、种籽等农产品,从容器取放到乙容器(如从谷仓取出,装进布袋),或播种时盛放谷物、种籽等,农人一手将簸箕靠在腰际,边走边撒种。

参考

  1. ^ 畚箕 辭典檢視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2021. dict.concised.moe.edu.tw(注:其形见词典图示).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1). 
  2. ^ 撮 辭典檢視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2021. dict.concised.moe.edu.tw.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 
  3. ^ 周方. 汉语异名辞典.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 527 [2023-05-21]. ISBN 97872160119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1). 
  4. ^ 簸箕 辭典檢視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2021. dict.concised.moe.edu.tw(注:其形见词典图示).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1). 
  5. ^ 存档副本. [201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1). 
  6. ^ 存档副本.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7. ^ 7.0 7.1 http://www.google.com/patents?id=y1FlAAAAEBAJ&dq=587607%7CUS專利#587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