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布柳赫尔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7年10月21日) |
瓦西里·布柳赫尔 Васи́лий Блю́хер | |
---|---|
昵称 | 加伦将军 |
出生 | 俄罗斯帝国雅罗斯拉夫尔省巴尔辛卡村 | 1889年12月1日
逝世 | 1938年11月9日 苏联莫斯科 | (48岁)
效命 | 俄罗斯帝国 苏联 |
军种 | 苏联红军 |
服役年份 | 俄罗斯帝国 (1914-1917) 苏联 (1917-1938) |
军衔 | 苏联元帅 |
统率 | 苏联红军 |
参与战争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内战 国民革命军北伐 中东路事件 波苏战争 苏日国界战争 |
获得勋章 | 列宁勋章 x2 红旗勋章 x4 红星勋章 乔治十字勋章X2 |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俄语:Васил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Блюхер,罗马化:Vasiliy Konstantinovich Blyukher;1889年11月19日—1938年11月9日),苏联著名军事将领,是初期的五大元帅。在华取汉名“加伦”,被称为“加伦将军”,因苏俄内战而成名,曾任防御日本侵略的远东方面军司令。1938年11月9日在斯大林的大清洗被暗中杀害;1956年获得平反。
生平
出生于贫民家庭,1905年开始参加革命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战功、奖章。在十月革命、俄罗斯内战中立下战功,是苏联第一枚红旗勋章的获得者。
1923年奉派到中国,任广州军政府军事总顾问。[1]:2021924年6月,出席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参与黄埔军校的教学活动。因前任顾问帕维尔·安德烈耶维奇·巴甫洛夫在华溺水身亡。1924年10月及1926年5月,两次受苏联政府派遣抵华,任广州国民政府军事顾问,参加东征、北伐之筹画,获蒋中正之重视。1927年返俄,而其继任者为季山嘉。[1]:202
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指挥苏联红军击败中华民国张学良指挥的东北军。1929年至1938年,任苏联远东军区司令。[1]:2021935年,成为5名首批授衔苏联元帅之一。1938年,在张鼓峰事件中指挥苏军与日军作战。同年,在苏联大清洗中,布柳赫尔被逮捕,狱中受到严刑拷打和折磨,一眼被挖出,11月9日死于狱中,其死讯未公布。1956年一个负责调查清洗事件的委员会就向党的领导层秘密报告称,一名前军官在审讯期间见过布柳赫尔,当时,他的整个脸都肿了,布满瘀伤。与大多数遭受这种酷刑的囚犯不同,他没有签署虚假供词,但经过18天的酷刑后,他于1938年11月9日伤重身亡。[2] 1939年,蒋介石在会见史达林时询问布柳赫尔的下落,并询问他是否可以回来帮助国民党。史达林回答说,这位将军因帮助日本间谍而被处决。[3] 1956年布柳赫尔获得平反[2]。1989年,《消息报》首次报导了布柳赫尔的死因。[4]
著作
- 《布柳赫尔言论集》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唐德刚著、张学良口述:《张学良口述历史》,台北:远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
- ^ 2.0 2.1 Доклад Комиссии ЦК КПСС Президиуму ЦК КПСС по установлению причин массовых репрессий против членов и кандидатов в члены ЦК ВКП(б), избранных на ХVII съезде партии. 9 февраля 1956 г.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SU to the Presidium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SU on establishing the causes of mass repressions against members and candidate member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All-Union Communist Party of Bolsheviks elected at the 17th Party Congress. February 9, 1956).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Материалы. [4 July 2023].
- ^ Jonathan Fenby,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2008, page 190
- ^ Getty, J Arch; Naumov, Oleg V. The Road to Terror: Stalin and the Self-Destruction of the Bolsheviks, 1932–1939. New Haven: Yale U.P. 2010: 206. ISBN 978-0-300-104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