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革命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4年1月14日) |
物价革命(英语:Price Revolution),又称价格革命,是指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人从美洲,掠夺大量贵金属(主要是黄金白银)流入欧洲,但是各项物资并未增加,加上人口激增,以致商品农产品产量不足,货币大量贬值,物价急遽上涨,尤其是粮食价格,出现通货膨胀。欧洲各国财政恶化不敷支用形成政治危机(如英国国会权力扩大)。而农业企业化经营,有助资本累积促成工业革命。社会上,地主贵族没落,中产(商人)阶级兴起。
基本情况
新航路开辟的其中一个经济后果是引起“物价革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
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致被称为物价革命。但是,物价革命对西班牙所起的作用却不同。[1]
影响
西班牙
16世纪前期,西班牙国内社会经济虽一度呈现出繁荣局面,工商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也有所滋长,但封建结构仍相当顽强。
面对农产品的价格猛涨,封建贵族只是一味加强封建剥削,城市中的行会继续控制着手工业生产。 这就造成西班牙国内工农业生产难以发展,所产粮食不足以养活本国居民,所产羊毛仍然大量输往尼德兰和意大利, 工农业产品的价格更加高于英国、法国、尼德兰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
加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称霸欧洲的政策,将巨额财富用于军事和政治活动;西班牙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挥 霍,这都造成从美洲殖民地运回的金银很快就转到其他国家的供货者和债权人手中的局面。
因此,西班牙进行的殖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它所开辟的殖民地市场,很快被英法等国的商品占领;它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并未被自己国内的工农商业所吸收,而是辗转流入英法等国后才转化为资本。 据统计,1492~1595年,西班牙从美洲运回金银共约价值40亿比塞塔,留在国内的最多只有2亿比塞塔,仅占5%。
欧洲
物价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两部分人。
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陷于贫困破产;
另一部分人是城乡的雇佣工人,由于他们处于被雇用的地位,而国家为保护雇主的利益,一再颁布限制提高工资的法令,致使工资的增长幅度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
在物价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他们既能够更廉价地购买劳动力,又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
同时,对英法等国家来说,物价革命还有另一个作用,即初步理顺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时期的价格体系。因此,在英法等国内经济体系能够较顺利地进行资本主义改造的国家里,物价革命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过程
西班牙占领了美洲印地安人的印加和阿兹提克文明,并且掠夺了大量金、银贵金属进入国内,引致货币贬值,故物价革命最早发生在西班牙,一世纪里物价上涨几乎四倍,其他欧洲地区虽上涨幅度较小、速度较缓慢,但依然饱受其苦。
物价革命中,西欧靠田租获利的贵族与地主,因为物价上涨,田租却没有相对提高,经济实力降低,社会与政治的地位也连带下降,反而是佃农或自耕农因为农产品价格提高,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东欧则因粮食利润高,反而强化贵族与地主的实力,农奴制度得以依存。
由于精致的工艺品价格上涨,专业工匠的收入增加,经济状况获得改善,甚至纷纷跻身中产阶级。而商品价格上涨,商人的获利增加,投资能力因而提高,使资本主义能进一步发展,商人与专业工匠阶级也因而得利。但城市中领固定薪水的小职员或工人,由于物价上涨,而工资并未随之上扬,生活水平也逐步下滑。
受物价革命所累的群众,他们的经济状况变得每况愈下,于是又变得更不满,普遍认为应该是那些贪婪邪恶的人要负全责,兴起了各种抗议运动,德意志地区的路德派宗教改革兴起,就与物价革命有关。
而后物价革命更扩展到鄂图曼帝国、印度和18世纪的中国。欧洲因物价革命加上美洲输入的玉米、马铃薯、花生、番茄等粮食使人口增加成为向外移民探险的“推力”。
参考
- ^ David Hackett Fischer. X. Li , 编. Price Revolution: A New World History. American: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2月: 引文的起讫页码. ISBN 9787559841018.
第二次浪潮 16世纪价格革命 17世纪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