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热带气旋洋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正式划分的热带气旋洋盆

传统上,热带气旋形成区域分为七个洋盆。其中包括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东部和西部、西南太平洋、西南和东南印度洋以及北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其中以西太平洋最活跃;而北印度洋则最不活跃。全球每年平均产生86个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其中47个达到飓风/台风强度,20个为强热带气旋、超强台风或大型飓风(强度至少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3级以上)[1]

概述

热带气旋洋盆及区域专责气象中心
洋盆 区域专责气象中心 责任范围
北半球
大西洋
东太平洋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
中太平洋飓风中心
赤道以北,非洲海岸 – 140°W
北赤道, 140°W-180
西太平洋 日本气象厅 赤道-60°N, 180-100°E
北印度洋 印度气象局 北赤道, 100°E-45°E
南半球
西南印度洋 法国气象局留尼汪分部 赤道-40°S, 非洲海岸-90°E
澳洲洋盆区 印度尼西亚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
巴布亚新几内亚气象局
澳洲气象局
赤道-10°S, 90°E-141°E
赤道-10°S, 141°E-160°E
10°S-36°S, 90°E-160°E
南太平洋 斐济气象局
纽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驻威灵顿热带气旋警报中心
赤道-25°S, 160°E-120°W
25°S-40°S, 160°E-120°W

北半球

北大西洋

1980至2005年间大西洋所有热带气旋路径图

该洋区范围包括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每年热带气旋在此生成次数差异很大,每年1个到25个甚至更多[2]。大西洋大多数热带风暴飓风生成于6月1日至11月30日之间。国家飓风中心作为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区域专责气象中心之一,会对大西洋洋盆进行监测,并发布有关热带天气系统的观测、警告与报告[3]。平均每年风季会有14个风暴被命名(热带风暴强度或更高),其中平均约有7个会成为飓风,3个成为大型飓风。以气候的角度来看,每年风季高峰期约为9月至10月之间[4]

在该洋盆中,美国、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百慕达的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经常受到风暴的影响,委内瑞拉加拿大大西洋省份马卡罗尼西亚也偶尔受到影响。许多更强烈的大西洋飓风都是维德角型飓风英语Cape Verde hurricane,其主要生成于非洲西海岸佛得角群岛附近。飓风有时候会转化为温带气旋影响欧洲,包括2006年9月在西班牙与不列颠群岛带来强风的飓风戈登[5]、2005年10月以热带性低气压强度登陆西班牙西南海岸的飓风文斯,以及2020年9月以副热带气旋登陆葡萄牙沿岸的副热带风暴阿尔法,其为国家飓风中心自1851年开始有纪录以来,唯一一次以热带气旋形式影响欧洲大陆的已知系统[6],前一次据信为1842年西班牙飓风英语1842_Atlantic_hurricane_season#Late_October[7]

东北太平洋

1980至2005年国际换日线以东所有热带气旋路径图,其中东北太平洋与中太平洋以责任区界线进行区隔

东北太平洋是活跃度第二名的洋盆,每单位面积的风暴数量最多。飓风季自每年5月1日至11月30日,涵盖该洋区大部分的热带气旋活动[8]。在1971至2005年期间,该洋区平均每年产生15至16个热带气旋,其中产生9个飓风及4-5个大型飓风(强度至少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3级以上)[8]

在此产生的风暴主要影响墨西哥西部,不常见于美国本土(特别是加州)及中美洲北部。最新的资料库中并没有飓风在加州登陆,而1858年的历史纪录描述了一场风暴带给圣地牙哥超过每小时65公里的最高持续风速,尽管不清楚该场风暴是否真的有登陆[9]1939年1976年1997年2023年皆有热带风暴带给加州地区强风[9]

中太平洋飓风中心的责任区从国家飓风中心的责任区边界140°W开始,到西北太平洋开始的国际换日线结束[10]。中太平洋的飓风季自每年6月1日至11月30日[11] ;中太平洋飓风中心监测已发展或进入指定责任区的风暴[10]。 中太平洋飓风中心此前的任务是监测该洋盆的热带活动,最初称为联合飓风警报中心,后因任务改组另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中太平洋的飓风很少见,每年平均有4至5个风暴形成或移入该洋盆[11],由于该洋盆没有大片的连续土地,直接袭击或登陆的情况少见,但仍有机率发生,例如1992年登陆夏威夷飓风伊尼基[12]及2006年袭击约翰斯顿环礁飓风伊欧凯[13]

西北太平洋

1980至2005年,国际换日线以西所有热带气旋路径图

西北太平洋是地球上热带气旋最活跃的洋盆,占所有产生的热带气旋总数的三分之一,洋盆内每年平均有25.7个热带气旋的强度大于等于热带风暴[2]。此外,在1968年至1989年期间,每年平均生成16个台风。该洋区的范围涵盖赤道以北至国际换日线以西的整个地区,并包含南海[10] 。此洋盆一年四季都能看见热带系统的活动,并以每年2至3月期间活跃度较低[14]

该区域所产生的热带气旋经常影响中国香港澳门日本韩国菲律宾台湾越南,以及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帛琉等大洋洲的许多岛屿。该区域所产生的热带气旋偶尔影响寮国泰国柬埔寨,甚至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中国沿岸是全世界中,热带气旋最常登陆的地区[15],而菲律宾则平均有6至7个热带气旋登陆[16]2013年的海燕2020年的天鹅分别为为有纪录以来最强及登陆带来剧烈影响的风暴[17]

北印度洋

1980年至2005年间北印度洋所有热带气旋路径图

该洋盆共分为两个部分: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其中以孟加拉湾占主导地位(热带气旋的活动量为阿拉伯海的 5-6 倍),但尽管如此,该洋盆仍为世界上热带气旋最不活跃的洋盆之一,每年生成的风暴数量仅有4至6个。

此洋盆的风季共有两个巅峰期,分别在季风开始前的4月及5月及季风开始后的10月及11月[18]。出现两个巅峰期的主要原因在于季风期间,地表的季风低压和对流层的高压之间有强烈的垂直风切变,使出其生成的气旋容易被破坏[19]红海所具的深度、涡度与海表温度虽具备热带气旋的生成条件,但高风切的环境解释了为什么红海不易生成气旋。此洋盆其他地方所生成的热带气旋不太影响阿拉伯半岛索马里。然而,2007年的气旋古努却对阿曼半岛造成了破坏。

尽管北印度洋是相对沉寂的洋盆,但恒河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英语Irrawaddy Delta人口稠密,意味著这里所生成的热带气旋相对较为致命,包括1970年造成50万人死亡的气旋波拉,受到侵袭的国家包含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巴基斯坦

地中海

达到飓风强度的类热带气旋很少出现在地中海,这类气旋被称之为“地中海飓风”。尽管热带海洋区域与地中海之间的地理范围明显不同,但这些基于大气和海洋之间热力学不平衡的热带扰动前兆机制是相似的[20] 。“地中海飓风”的起源通常是非热带的,最初是冷心结构,类似于大西洋洋盆的副热带气旋,如1980年飓风卡尔英语Hurricane Karl (1980)、2005年的飓风文斯、2009年热带风暴格雷斯2012年的热带风暴克里斯英语2012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Hurricane_Chris2017年的飓风欧菲莉亚英语Hurricane Ophelia (2017)2023年风暴丹尼尔 [21]。地中海在8月下旬和9月初的海面温度相当高(摄氏24至28度),但研究表明,热带气旋通常只需要摄氏20度的海温[22]

文献指出,1947年9月、1969年9月,1982年1月、1983年9月和1995年1月,1996年10月、2006年9月、2011年11月、2014年11月2017年11月皆有生成此类系统[23][24]。1995年的系统发展出清晰明了的风眼,一艘船记录到的最大瞬间风速为每小时140公里,大气压力为975百帕。尽管它具有热带气旋的结构,但它产生在摄氏16度的海温以上,表明它可能是在极低的海温发展的极地低压[25]

南半球

在南半球,热带气旋经常生成于非洲海岸和南太平洋中部之间。人们还注意到,南大西洋偶尔会出现热带和副热带气旋。由于各种原因,例如热带气旋形成的地点,有多种方法将该地区划分为美洲和非洲海岸。例如,世界气象组织为追踪热带气旋和对热带气旋预警,划分了三个不同的洋盆,分别是西南印度洋,位于非洲海岸和90°E之间,澳大利亚地区位于90°E和160°E之间,南太平洋区位于160°E和120°W之间。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也监测整个南半球区域,但在135°E处将其划分为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两部分。

西南印度洋

1980年至2005年间西南印度洋所有热带气旋路径图

西南印度洋位于南半球非洲东海岸和东经90度之间,主要由法国气象局留尼旺分部做为区域专责气象中心进行监测,但毛里求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的天气部门也会监测其中部分地区[26]

直到1985年至1986年热带气旋季开始前,该洋盆一直延伸到80°E,而80至90°E之间的10度被认为是澳洲洋盆区的一部分[27]。此洋盆每年平均有9个热带气旋生成,其中有5个会发展为相当于飓风或台风强度的热带气旋。

澳洲洋盆区

1980年至2005年间澳洲洋盆区所有热带气旋路径图

到1985年中期,此洋盆向西延伸到东经80度,自那时开始,西部边界就维持在东经90度[27]。该洋区的热带气旋影响区域为澳洲与印尼。澳洲气象局表示,澳洲最常遭受灾害的地区是西澳大利亚州的埃斯茅斯英语Exmouth, Western Australia布鲁姆之间[28]。该洋盆平均每年有个热带气旋生成或自其他洋盆移入(例如南太平洋)[2][29][30]。1999年的气旋万斯在澳洲的一个城镇造成创记录的风速,其风速高达每小时267公里[31]

南太平洋

1980年至2005年间南太平洋所有热带气旋路径图

南太平洋洋盆范围为东经 160°至西经 120°之间,斐济气象局及纽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驻威灵顿热带气旋警报中心对在此区域生成的热带气旋进行正式监测[32]。该洋盆所发展的热带气旋通常影响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国家,尽管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的温暖年份,气旋会改以法属玻里尼西亚附近的国际换日线以东发展。该洋盆每年会产生9个热带气旋,其中半数都是带来严重灾害的气旋。

南大西洋

自2004年开始有被命名的南大西洋所有热带气旋及副热带气旋路径图

热带气旋很少在未被正式视为热带气旋洋盆的其他热带海洋区域产生。南大西洋偶尔会出现热带性低气压和热带风暴,有记录的主要热带气旋包括1991年热带风暴安哥拉英语South Atlantic_tropical cyclone#1991 Angola tropical storm2004年飓风卡塔琳娜2010年热带风暴安妮塔英语South Atlantic_tropical cyclone#Tropical Storm Anita2019年热带风暴伊巴英语South Atlantic_tropical cyclone#Tropical Storm Iba2021年热带风暴01Q英语South Atlantic_tropical cyclone#Tropical Storm 01Q。南大西洋没有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列为热带气旋洋盆,也没有指定的区域专责气象中心。而自2011年开始,巴西海军水文学中心开始为该洋区内最高持续风速至少达每小时65公里的热带气旋及副热带气旋命名。

参考来源

  1. ^ Chris Landsea. Climate Variability table — Tropical Cyclones.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2). 
  2. ^ 2.0 2.1 2.2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What are the average, most, and least tropical cyclones occurring in each basin?. NOAA. [2006-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31). 
  3. ^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e North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08-08 [200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31). 
  4.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Climatology.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5. ^ Blake, Eric S.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Gordon: 10–20 September 2006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11-14 [2006-11-29]. 
  6. ^ Franklin, James L.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Vince: 8–11 October 2005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02-22 [2006-11-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0-02). 
  7. ^ Vaquero, J.M.; García-Herrera, R.; Wheeler, D.; Chenoweth, M.; Mock, C.J. A Historical Analog of 2005 Hurricane Vinc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February 2008, 89 (2): 191–201. Bibcode:2008BAMS...89..191V. doi:10.1175/BAMS-89-2-191可免费查阅. 
  8. ^ 8.0 8.1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NOAA. Background Information: East Pacific Hurricane Season.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05-22 [2006-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9). 
  9. ^ 9.0 9.1 Chenoweth, Michael and Christopher Landsea. The San Diego Hurricane of 2 October 1858 (PDF).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November 2004 [2006-12-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9-04). 
  10. ^ 10.0 10.1 10.2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What regions around the globe have tropical cyclones and who is responsible for forecasting there?. NOAA. [2006-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9). 
  11. ^ 11.0 11.1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CPHC Climatology.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7). 
  12. ^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The 1992 Central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Season. 1992 [200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6). 
  13. ^ Leone, Diana. Hawaiian-named storm hits Johnston Isle. Star Bulletin. 2006-08-23 [200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6). 
  14. ^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When is hurricane season?. NOAA. [2006-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8). 
  15. ^ Weyman, James C. and Linda J. Anderson-Berry. Societal Impact of Tropical Cyclones. Fif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ropical Cyclones.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December 2002 [2006-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4). 
  16. ^ Shoemaker, Daniel N. Characteristics of Tropical Cyclones Affecting the Philippine Islands (PDF).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1991 [2006-11-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2-05). 
  17. ^ Why Typhoon Haiyan Caused So Much Damage (报告). NPR. 2013-11-11 [2017-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2). 
  18.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1.2: North Indian Tropical Cyclones. 2003 Annual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2004 [200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7). 
  19. ^ Nieuwolt, Simon; Tropical climat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limates of the low latitudes, p. 82 ISBN 0471994065
  20. ^ "Medicanes: cataloguing criteria and exploration of meteorological environments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9-03-29.". www.tethys.cat.
  21. ^ Emanuel, K. Genesis and maintenance of "Mediterranean hurricanes" (PDF).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2005, 2: 217–220 [2023-09-21]. doi:10.5194/adgeo-2-217-20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31). 
  22. ^ Microsoft Word – EGS2000-Plinius-II-Meneguzzo.doc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3-05-25.
  23. ^ Erik A. Rasmussen and John Turner. Polar lows: mesoscale weather systems in the polar reg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14–219 [2011-01-27]. ISBN 978-0-521-624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1). 
  24. ^ Schwartz. TXMM21 KNES 071819. Satellite Services Division.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1-11-07 [2011-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2). 
  25. ^ "DR. JACK BEVEN'S Images of the Mediterranean 'Hurricane' (1995)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6-05.". www.mindspring.com.
  26. ^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Tropical Cyclone RSMC / South-West Indian Ocean (DOC). [200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8). 
  27. ^ 27.0 27.1 G. Kingston. The Australian Tropical Cyclone Season (PDF). Australian Meteorology Magazine. August 1986, 34: 103 [2013-04-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23). 
  28. ^ Tropical Cyclones in Western Australia – Climatology. Bureau of Meteorology. [2006-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29. ^ BoM — Severe Weather Event. Bureau of Meteorology. [2008-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2). 
  30. ^ Tropical Cyclone Trends. Bureau of Meteorology. [2008-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3). 
  31. ^ BoM — Cyclone Vance produces highest recorded wind speed in Australia. Bureau of Meteorology. [2008-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6). 
  32. ^ RA V Tropical Cyclone Committee. Tropical Cyclone Operational Plan for the South-East Indian Ocean and the Southern Pacific Ocean 2022 (PDF) (报告).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I–4–II–9 (9–21). 2022-10-31 [2023-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