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基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0年8月14日) |
洋基人 Yankees Yankee Americans | |
---|---|
分布地区 | |
美国, 美国北部, 新英格兰 | |
语言 | |
英语 | |
宗教信仰 | |
主要宗教: 基督教 (新教) [1] |
洋基(英语:Yankee),又译洋基人、洋基和洋基人,该词汇最初意指美国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居民的后裔;后来其民俗意义延伸为美国东北部地区(新英格兰、中大西洋各州、上五大湖区等)的所有居民,以及美国内战期间与战后的美国北方人,甚至全体美国人。
在若干英语系国家中—尤指英国、澳大利亚、与纽西兰—所称的“洋客”(Yank)即美国人,相当于今日通称的Brit、Pom、Pommy(指英国人)、Aussie(指澳洲人)、Canuck(指加拿大人)、Kiwi(指纽西兰人)。
洋基文化史
起源
历史上,洋基客系指新英格兰当地移民,尤指于十七世纪及以前移居的英国白人后裔。传统上多居于乡村(而非自辟农场),经由乡镇议会等参与地方自治事务,相互激励伦理与道德。洋基客在新英格兰各海港-如波士顿、沙连、榄城与纽伦敦等-建立国际贸易路线,于1800年代甚至远达中国。其后在投资丝绸与工具机企业中获利丰盈,使新英格兰于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成为美国的工业重镇。
大多数语言学家都参考荷兰语资料,注意到新尼德兰(纽约、新泽西和特拉华州的部分地区)的荷兰殖民者与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罗德岛州和康涅狄格州)的英国殖民者之间的广泛互动。但确切的应用尚不确定;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嘲笑荷兰殖民者的术语,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是嘲笑英国殖民者的。
迈克尔·奎尼恩和帕特里克·汉克斯认为,该术语来自荷兰语Janneke,这是名字Jan的缩写形式,[2]另外,荷兰人的名字Jan和Kees早已很常见,有时这两个名字会合二为一(Jan Kees)。它的英语化拼写Yankee可能以这种方式被用来嘲讽荷兰殖民者。新英格兰人将其英语化为“Yankee”,因为荷兰语中J的发音与英语中的Y相同。奎尼恩和汉克斯认为,它“在殖民时期被用作荷兰语美国人的昵称”,并且可能扩展到非荷兰殖民者。
英国将军詹姆斯·沃尔夫在1758年首次使用“洋基”一词,当时他指的是他麾下的新英格兰士兵。他说:“我可以给你们两个甚至更多的洋基连,因为他们更擅长巡逻和侦察,而不是工作或巡逻。” [3]后来英国人对这个词的使用带有贬义,比如1775年出版的一幅讽刺“洋基”士兵的漫画。[4]
Yankee这个词的含义随时间而变化。在18世纪,它指的是新英格兰的居民,是该地区最初的英国定居者的后裔。马克·吐温在1889年的小说《康州美国佬大闹亚瑟王朝》中以这种含义使用了这个词。早在1770年代,英国人就将这个词用于任何来自美国的人。在19世纪,美国南部的美国人用这个词来指代来自美国北部的美国人,但并不指最近从欧洲来的移民。因此,一位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游客在1818年评论道:“有进取心的人大多是陌生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尤其是新英格兰人,或者他们所谓的洋基人”。[5]从历史上看,它也被用来区分在美国出生的新教徒和后来的移民,比如爱尔兰裔天主教徒。[6][7]
文化
洋基客为子弟们创建美国首座公立高中与大学,形成发展中都市所必需的高级人才。洋基文化的特色包含重视教育并尊重多元社会价值,强调智力高于技艺,支持乱中有序的整体结构。
重视教育甚于一切的洋基客于1636年成立哈佛学院(今哈佛大学大学部),1635年成立波士顿拉丁学校,1701年成立耶鲁学院(今耶鲁大学大学部),并成立其他法学、医学、神学等相关科系的高等院校。洋基客在设立免付费公立学校中创先河,在荷瑞斯·曼恩的领导下,设计出公立学校与教育课程体系,其后发展为全国模式,各州皆仿效。洋基客于19世纪晚期建立美国最早成立的多家名校,如约翰霍普金斯(美国第一个大学研究所,由丹尼尔·寇伊特·吉尔曼所成立)、哈佛、耶鲁、密西根、威斯康辛、哥伦比亚、芝加哥、与柏克莱等大学。而私立中学如圣保罗、菲利普·安多瓦、菲利普·艾斯特、乔艾特、与格罗顿等,则一直是精英、富家子弟受教育之首选。
长春藤盟校与小长春藤自由主义美术学院联盟,特别是哈佛与耶鲁,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始终是老派洋基文化之重镇。受过高等教育的典型洋基客具内省性格,通常会长期记录详细的日志。
宗教
在宗教上,英格兰地区的洋基客承袭喀尔文教派公理宗之清教徒传统,但于1750年代之后转为圣公会、卫理会、美北浸信会、或唯一神教派。霍桑所描述的十七世纪刻板固执的伦理道德于十八世纪淡去,而十九世纪早期的第二次大觉醒(由查尔斯·格兰迪逊·芬尼发起)转而强调个人虔敬、信仰复兴、以及献身于公民义务中。阿民念教派取代了原来众人笃信的喀尔文教派。荷瑞斯·蒲秀纳尔引入基督哺育的观念,即儿童们无需经信仰复兴便可皈依恩主。
洋基客于1800年之后开展多项改革运动,如废奴、禁酒、女权等运动。南北战争后的美国重建时期的1860年代,在洋基客南下教育受解放黑奴的同时,爱玛·威勒德与玛丽·里昂成为妇女受高等教育之开路先锋。
政治
在政治上,主宰新英格兰、北纽约州与中西部内地大部的洋基客成为1860年代新生的共和党大票仓,当中以长老会、公理会以及1860年代后之卫理会教友为主。一项对以洋基客为主要族群的65个郡县所作研究发现,在1848年与1852年总统大选中,辉格党在当地获得四成支持率,但在1856年至1864年的各场大选中,共和党获得61至65%的选票。[8]
1800 年后,北方白人领导了大多数美国改革运动,包括废除奴隶制、禁酒、增加妇女政治权利和改善妇女教育。埃玛·威拉德和玛丽·里昂是女性高等教育的先驱,而北方白人则在19世纪60年代末重建期间前往南方教育自由民的改革者中占大多数。[9]
据文献记载,洋基客控制新英格兰乃至全美之商业、金融、慈善事业、以及高等教育。在社经上主宰新英格兰及纽约市、克里夫兰、底特律、芝加哥、旧金山、西雅图、以及檀香山。洋基企业家经常以新英格兰及纽约市的大量国际金融往来为后盾,在中西部开拓商业中心与工业大城。
刻板印象
喀尔文·柯立芝是特出的洋基客实例。柯立芝自佛蒙特乡间搬迁至麻省的市郊,受教于麻省的艾摩斯特学院,但其粗犷不文的作风,以及简洁的农村说话方式,产生了政治上的吸引力,当时有名言为“洋基式鼻音腔可当数十万张选票”,相传是一位共和党领袖如是说。[10]
影集《格理甘之岛》内的虚构人物,哈佛大学毕业的舍斯顿·豪威尔三世(Thurston Howell III),为老式洋基菁英份子的滑稽象征。
到了21世纪,有系统的洋基式作风经由教育界弥漫至整个社会。虽然自1880年代起即不断有人预言洋基政客非新一辈政治动物之对手,洋基客仍处身政治顶层,如布什总统父子,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霍华德·迪恩,以及民主党2004年的总统候选人约翰·福布斯·凯瑞参议员,他是古老的福布斯家族之新生代,此家族可追溯至殖民地时期。
当代的习惯用法
美国境内
在美国境内,洋基一词在文脉与地理上代表多重的不同意义。
传统上,洋基通常即指新英格兰的居民(在这种用法中也可暗指清教徒式纯朴价值观。)但今日可指来自梅森-迪克森线以北各州州民,而主要是指新英格兰人。在新英格兰当地,此词多特指具英国血统之老派新英格兰人。自1960年代后开始使用之华斯普(WASP,意译为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是今天构成美国上流社会的绝大部分)一词指新教徒的英裔先祖,含括洋基客与南方人,虽说其意义经常延伸至美国白种基督徒。
罗德岛州乡间、东康乃迪克州、与麻省东南一带所使用的湿地洋基一词为中性意义,意指信奉新教的农人及其子孙(相对于上流社会的洋基客。)[11]若干作家曾述及,老式洋基鼻音腔主要留存于新英格兰内陆山城。[12]最具特色的洋基食物是派饼,洋基作家哈利耶特·毕却·斯陀于其‘老城居民’(Oldtown Folks)一书中之传统社会庆典环绕在洋基派饼上。
在美南,洋基一词用以讥讽北方人,特指移居美南之北方人,一如若干南方人之说法:‘洋基是指北方人,而“天杀的洋基”(Damnyankee)是搬到南方的北方人。’就如同苏格兰人与威尔斯人若被称为‘英国人’会感觉受辱一般,美国南方人不喜欢被称为‘洋基客’,许多美国南方人较愿意被称为迪克西。
艾尔温·布鲁克·怀特(Elwyn Brooks White)拮取这些分别,归结成幽默的警句:
该警句有多种民俗趣谭式变体,如将最后一条定义改为“用户外厕所的人”。
马克·吐温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康乃迪克洋基佬进亚瑟王廷,将洋基一词通俗化,转为康乃迪克州民的称呼。
世界其他地方
世上某些国家,尤其是拉丁美洲、西班牙、东亚等地,洋基或yanqui一词时作为与反美主义相关的政治性侮辱,用于‘洋基佬滚回家’或‘我们戮力反对洋基,人类之敌’(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口号)等句中。
在美国以外的英语系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纽西兰、及联合王国等,洋基一词普遍简写为'Yank',在口语中作为全体美国人的代称。
伦敦土话中的Yank一词演变成化粪池,进而成为美国人的新绰号:‘烂货’(Seppo或Septic)。[13]这些国家于世界大战期间以此词称呼美军大兵,而美国政府则被称为the Yanks。
‘为洋基钱卖命。’("Working for the Yankee dollar")时用以贬损把自己‘卖’给美国公司者。
Yanquilandia("Yankeeland")为西班牙语中,对美国之蔑称。
在十九世纪,日本人被称为‘东方洋基佬’("the Yankees of the East"),赞其勤勉与在现代化道路上勇猛精进。[14]到了二十一世纪,日本以Yankī一词指称年轻的恶棍,[15]他们喜欢卖弄自己染成淡色的头发。虽有人称此词来自英文中的洋基,但此词之语源颇受争议。
在芬兰,通常以jenkki一词称呼美国人,而Jenkkilä(洋基国)一词则用以称呼美国。[16]
语源
此词语源不明。1758年,英国的詹姆斯·伍尔夫将军称麾下之新英格兰籍士兵为洋基佬:‘我可以替你拉来两师洋基佬’[17]英国人以此词为杂用蔑称,1775年嘲弄洋基大兵的漫画即为一例。[18]‘洋基与宾那迈’("Yankee and Pennamite")之战用以形容宾夕法尼亚州自1769年以来为争一片河岸而起的连串冲突,其中的‘洋基’指的是主张所有权的康乃迪克州民一方。
麻萨诸塞州剑桥的强纳生·黑斯廷(Johnathan Hastings)于1713年左右,带动使用此词表示广义上的出类拔粹。[19]
最早关于此词语源的理论之一是,来自北美印地安人对‘English’一词的近似发音,[19]已遭语言学家驳斥。[18]
牛津字典所提出的语源最具说服力,认为是衍自荷兰语中的Janke,缩写为Jan,(即英语中的"John"),且延伸至用以称呼新英格兰之英裔或荷裔移民。[20]一个出名(但靠不住)的理论,描述印地安人以其所知之最简单的名字—Jan Keyes—来称呼所有的白种生意人。另一种推测则为自荷兰酪农业中之Jan Kaas与"John Cheese"流传而来。其他的猜想尚有来自上纽约州的荷兰人用以称呼移居当地的新英格兰人等。最后一说明显有误,新英格兰移居者于美国独立后方移居上纽约州,其时洋基一词早已广为流传。麦可·昆宁(Michael Quinion)与派崔克·汉克(Patrick Hanks)论断,[21]该词牵涉到荷语中之别号与姓氏Janke经英化为‘洋基’且‘作为殖民时期说荷语的美国人之绰号’。依其论点,此词进而将非以荷语为母语之美国人包含在内。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普受欢迎的洋基歌是此词广受传诵的影响因素之一。美国人为此回敬以康科特之役,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流传至今成为康乃迪克州之州歌。
在美国境外,此词最早可溯及1835年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诺瓦哈里法克斯一家报纸内的专栏人物-‘洋基钟表匠’山姆·史立克。这个角色是个直肠子的美国人,为该报当时的美国与新斯科舍省客户带来乐子,并激励老派的加拿大人变得和洋基人一样灵巧而勤勉。
‘天杀的洋基’一词自1812年开始流传,[22]美利坚联盟国(南军)于美国内战期间与战后广用此词以贬损其北方的敌人。
参考资料
- ^ Luis Lug; Sandra Stencel; John Green; Gregory Smith; Dan Cox; Allison Pond; Tracy Miller; Elixabeth Podrebarac; Michelle Ralston. U.S. Religious Landscape Survey (PDF). Pew Forum on Religion & Public Life. Pew Research Center. February 2008 [February 12, 20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7-05).
- ^ World Wide Words: Port Out, Starboard Home. World Wide Words. [2007-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0).
- ^ Mathews (1951) p 1896
- ^ Mathews (1951) p 1896
- ^ See Mathews, (1951) pp. 1896–98 and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quoting M. Birkbec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Tager, Jack. Boston Riots: Three Centuries of Social Violenc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7, 120-22. ISBN 1555534600.
- ^ Harkins, Edward Francis. The Schemers: A Tale of Modern Life. L.C. Page & Company. 1903: 243.
- ^ Kleppner p. 55
- ^ Taylor (1979)
- ^ "That Yankee twang will be worth a hundred thousand votes." William Allen White, A Puritan in Babylon: The Story of Calvin Coolidge(1938)p. 122.
- ^ Ruth Schell, "Swamp Yankee," American Speech, 1963, Volume 38, No.2 , pg. 121–123. accessed through JSTOR
- ^ Fisher, Albion's Seed p 62; Edward Eggleston, The Transit of Civilization from England to America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1901)p. 110; Fleser(1962)
- ^ 存档副本. [2007-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 ^ William Eleroy Curtis, The Yankees of the East, Sketches of Modern Japan. (New York: 1896).
- ^ Daijirin diction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ヤンキー&stype=0& dtype=0 Yahoo! Dictionary
- ^ See comments on H-South by Seppo K J Tamminen at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I can afford you two companies of Yankees." Mathews(1951)p1896
- ^ 18.0 18.1 Mathews(1951)p1896
- ^ 19.0 19.1 "yankee, n and a" OED <http://dictionary.oed.com/cgi/entry/502887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yankee, n and a" OED
- ^ 见http://www.worldwidewords.org/reviews/re-por1.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Mathews(1951)p. 1896
深入阅读
- Beals, Carleton; Our Yankee Heritage: New England's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Civilization [2]
- Conforti, Joseph A. Imagining New England: Explorations of Regional Identity from the Pilgrims to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3]
- Bushman, Richard L. From Puritan to Yankee: Character and the Social Order in Connecticut, 1690–1765(1967)
- Ellis, David M. "The Yankee Invasion of New York 1783–1850". New York History(1951)32:1–17.
- Fischer, David Hackett. Albion's Seed: Four British Folkways in America(1989),Yankees comprise one of the four
- Gjerde; Jon. The Minds of the West: Ethnocultural Evolution in the Rural Middle West, 1830–1917 [4]
- Gray; Susan E. The Yankee West: Community Life on the Michigan Frontier [5]
- Oscar Handlin, "Yankees," in Harva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 ed. by Stephan Thernstrom, (1980) pp 1028–1030.
- Hill, Ralph Nading. Yankee Kingdom: Vermont and New Hampshire. (196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olbrook, Stewart H. Yankee Exodus: An Account of Migration from New England(1950)
- Holbrook, Stewart H.; Yankee Loggers: A Recollection of Woodsmen, Cooks, and River Drivers(1961)
- Hudson, John C. "Yankeeland in the Middle West," Journal of Geography 85(Sept 1986)
- Jensen, Richard. "Yankees" in Encyclopedia of Chicago (20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Kleppner; Paul. The Third Electoral System 1853–1892: Parties, Voters, and Political Cultures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79, on Yankee voting behavior
- Knights, Peter R.; Yankee Destinies: The Lives of Ordinary Nineteenth-Century Bostonians [6]
- Mathews, Lois K. The Expansion of New England (1909).
- Piersen, William Dillon. Black Yankees: The Development of an Afro-American Subculture in Eighteenth-Century New England(1988)
- Power, Richard Lyle. Planting Corn Belt Culture(1953),on Indiana
- Rose, Gregory. "Yankees/Yorkers," in Richard Sisson ed, The American Midwest: An Interpretive Encyclopedia(2006)193–95, 714–5, 1094, 1194,
- Sedgwick, Ellery; The Atlantic Monthly, 1857–1909: Yankee Humanism at High Tide and Ebb [7]
- Smith, Bradford. Yankees in Paradise: The New England Impact on Hawaii(1956)
- Taylor, William R. Cavalier and Yankee: The Old South and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1979)
- WPA. Massachusetts: A Guide to Its Places and People. Federal Writers' Project of the 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of Massachusetts (1937).
语言学相关著作
- Butsee H. Logemay, "The Etymology of 'Yankee'," Studies in English Philology in Honor of Frederick Klaeber, (1929) pp 403–13.
- Fleser, Arthur F. "Coolidge's Delivery: Everybody Liked It." Southern Speech Journal 1966 32(2):98–104. Issn: 0038-4585
- Harold Davis. "On the Origin of Yankee Doodle," American Speech, Vol. 13, No. 2(Apr., 1938),pp. 93–96 in JSTOR
- Kretzschmar, William A. Handbook of the Linguistic Atlas of the Middle and South Atlantic States(1994)
- Lemay, J. A. Leo "The American Origins of Yankee Doodl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33(Jan 1976)435–64
- Mathews, Mitford M. A Dictionary of Americanisms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1951)pp 1896 ff for elaborate detail
- Ruth Schell, "Swamp Yankee," American Speech, 1963, Volume 38, No.2(The American Dialect Society, Published by Duke University Press),pg. 121–123. accessed through JSTOR
- Oscar G. Sonneck. Report on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Hail Columbia" "America" "Yankee Doodle"(1909)pp 83ff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