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贝特
- Afrikaans
- Alemannisch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sturianu
- تۆرکجه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Bosanski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aeilge
- Galego
- 客家語 / Hak-kâ-ngî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Hrvatski
- Kreyòl ayisyen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Interlingua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Jawa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Қазақша
- 한국어
- Kurdî
- Latina
- Lëtzebuergesch
- Lietuvių
- Latviešu
- Malagasy
- Македонски
- മലയാളം
- मराठी
- Bahasa Melayu
- مازِرونی
- नेपाल भाषा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ål
- ਪੰਜਾਬੀ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संस्कृतम्
- Scots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தமிழ்
- Тоҷикӣ
- ไทย
- Tagalog
- Türkçe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Oʻzbekcha / ўзбекча
- Tiếng Việt
- Winaray
- 吴语
- 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
- Yorùbá
- 粵語
汉斯·贝特 Hans Bethe | |
---|---|
出生 | 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 (1906-07-02)1906年7月2日 德意志帝国斯特拉斯堡 |
逝世 | 2005年3月6日(2005岁—03—06)(98岁) 美国纽约州伊萨卡 |
居住地 | 美国 |
国籍 | 德国 美国 |
母校 | 法兰克福大学 慕尼黑大学 |
知名于 | 核物理 恒星核合成 量子电动力学 贝特-索尔皮特方程 贝特公式 贝特-费曼公式(英语:Bethe–Feynman formula) 贝特晶格 贝特拟设(英语:Bethe ansatz) |
奖项 | 诺贝尔物理学奖(1967年)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核物理 |
机构 | 蒂宾根大学 康奈尔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 |
博士导师 | 阿诺·索末菲 |
博士生 | M.K. Sundaresan 杰弗里·戈德斯通 罗曼·贾基夫 罗伯特·马沙克 约翰·欧文 (物理学家) 戴维·索利斯 P. S. Epstein 戈登·肖(义大利语:Gordon Shaw) R. Rajaraman 彼得·A·卡拉瑟斯 |
其他著名学生 | 弗里曼·戴森 加塔克(英语:Ajoy Ghatak) |
签名 | |
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德语:Hans Albrecht Bethe,1906年7月2日—2005年3月6日),德国和美国犹太裔核物理学家,对于天体物理学,量子电动力学和固体物理学有很重要的贡献。由于恒星核合成理论研究成果,他获得了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2]。
贝特在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他是秘密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理论部门的负责人。后来,贝特与爱因斯坦和原子科学家紧急委员会开展了反对核试与核军备竞赛运动。他帮助说服甘迺迪和尼克森政府分别签署了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1972年《反弹道导弹条约》(SALT I)。
他的科学研究从未间断。曾经是他的学生之一的弗里曼·戴森称他为“20世纪的最大问题解决者”。
早年
贝特于1906年出生于德国的斯特拉斯堡(二战后划归法国至今)。1924年,他进入法兰克福大学接受教育。他后在慕尼黑大学师从物理学家阿诺·索末菲学习理论物理学[3][4]。
早期工作
贝特获得博士学位后,获得了奖学金。1931年2月,贝特选择去了恩里科·费米在罗马的实验室。费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自己没有先去罗马感到遗憾。贝特发现了一种量子模型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寻找精确解的方法。费米对待问题的严谨感影响了他,影响了他自己以后的研究。
美国
1935年,贝特为逃避纳粹迫害,离开欧洲来到美国。二战期间,贝特受罗伯特·奥本海默之命负责原子弹研发的理论物理研究。期间他还提拔了年轻人理查德·费曼。有一个计算核武器效率的公式后就叫做贝特-费曼公式(英语:Bethe–Feynman formula)。贝特还研究了太阳中微子失踪问题。他因对问题采取刨根问底的研究方法,有“战舰”的昵称。
1941年12月,汉斯·贝特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在此期间他发明了Bethe-hole定向耦合器(英语:Bethe-hole directional coupler)。[5]
1967年,贝特因凭借其恒星核合成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恒星能够在长时间里持续向外释放大量能量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传记
- Bernstein, Jeremy. Hans Bethe, Prophet of Energ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0. ISBN 978-0-465-02903-7.
- Schweber, Silvan S. Nuclear Forces: The Making of the Physicist Hans Beth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0-674-06587-1.
参考资料
- ^ Lee, S.; Brown, G. E. Hans Albrecht Bethe. 2 July 1906 -- 6 March 2005: Elected ForMemRS 1957.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2007, 53: 1. doi:10.1098/rsbm.2007.0018 (英语).
- ^ Horgan, John. Illuminator of the Stars. Scientific American. 1992, 267 (4): 32. Bibcode:1992SciAm.267d..32H.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092-32 (英语).
- ^ Bernstein 1980,第13页.
- ^ Schweber 2012,第93页.
- ^ Brown & Lee 2009,第13页. sfn模板错误: 无指向目标: CITEREFBrownLee2009 (帮助)
外部链接
1901年-1925年 | 1901年:伦琴 / 1902年:洛伦兹、塞曼 / 1903年:贝克勒、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 / 1904年:瑞利 / 1905年:菲利普·莱纳德 / 1906年:汤姆孙 / 1907年:迈克耳孙 / 1908年:李普曼 / 1909年:马可尼、布劳恩 / 1910年:范德瓦耳斯 / 1911年:维恩 / 1912年:达伦 / 1913年:昂内斯 / 1914年:劳厄 / 1915年:劳伦斯·布拉格、亨利·布拉格 / 1917年:巴克拉 / 1918年:普朗克 / 1919年:施塔克 / 1920年:纪尧姆 / 1921年:爱因斯坦 / 1922年:玻尔 / 1923年:密立根 / 1924年:西格巴恩 / 1925年:弗兰克、赫兹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考克饶夫、沃尔顿 / 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 / 1953年:泽尔尼克 / 1954年:玻恩、博特 / 1955年:兰姆、库施 /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 /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 / 1958年:切连科夫、弗兰克、塔姆 / 1959年:塞格雷、张伯伦 / 1960年:格拉泽 / 1961年:霍夫施塔特、穆斯堡尔 / 1962年:朗道 / 1963年:维格纳、梅耶、延森 / 1964年:汤斯、巴索夫、普罗霍罗夫 / 1965年:朝永振一郎、施温格、费曼 / 1966年:卡斯特勒 / 1967年:贝特 / 1968年:阿尔瓦雷茨 / 1969年:盖尔-曼 / 1970年:阿耳文、奈尔 / 1971年:伽博 / 1972年:巴丁、库珀、施里弗 / 1973年:江崎玲於奈、贾埃弗、约瑟夫森 / 1974年:赖尔、休伊什 / 1975年:玻尔、莫特森、雷恩沃特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里克特、丁肇中 / 1977年:安德森、莫特、范扶累克 / 1978年:卡皮察、彭齐亚斯、威尔逊 / 1979年:格拉肖、萨拉姆、温伯格 / 1980年:克罗宁、菲奇 / 1981年:布隆伯根、肖洛、西格巴恩 / 1982年:威尔森 / 1983年:钱德拉塞卡、福勒 / 1984年:鲁比亚、范德梅尔 / 1985年:克利青 / 1986年:鲁斯卡、宾宁、罗雷尔 / 1987年:贝德诺尔茨、米勒 / 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施泰因贝格尔 / 1989年:拉姆齐、德默尔特、保罗 / 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泰勒 / 1991年:德热纳 / 1992年:夏帕克 / 1993年:赫尔斯、泰勒 / 1994年:布罗克豪斯、沙尔 / 1995年:佩尔、莱因斯 / 1996年:戴维·李、奥谢罗夫、理查森 / 1997年:朱棣文、科恩-塔诺季、菲利普斯 / 1998年:劳夫林、施特默、崔琦 / 1999年:胡夫特、韦尔特曼 / 2000年:阿尔费罗夫、克勒默、基尔比 |
2001年-至今 | 2001年:康奈尔、克特勒、威曼 / 2002年:戴维斯、小柴昌俊、贾科尼 / 2003年:阿布里科索夫、金兹堡、莱格特 / 2004年:格娄斯、波利策、韦尔切克 / 2005年:格劳伯、霍尔、亨施 / 2006年:马瑟、斯穆特 / 2007年:费尔、格林贝格 / 2008年:南部阳一郎、小林诚、益川敏英 / 2009年:史密斯、博伊尔、高锟 / 2010年:海姆、诺沃肖洛夫 / 2011年:珀尔马特、施密特、里斯 / 2012年:阿罗什、瓦恩兰 / 2013年:恩格勒、希格斯 /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 2015年:梶田隆章、麦克唐纳 / 2016年:索利斯、霍尔丹、科斯特利茨 / 2017年:魏斯、巴里什、索恩 / 2018年:阿什金、穆鲁、斯特里克兰 / 2019年:皮布尔斯、奎洛兹、马约尔 / 2020年:彭罗斯、根策尔、盖兹 / 2021年:真锅淑郎、哈塞尔曼、帕里西 / 2022年:阿斯佩、克劳泽、蔡林格 / 2023年:阿戈斯蒂尼、克劳斯、吕利耶 / 2024年:霍普菲尔德、辛顿 |
注:年份不一定是实际获奖时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4年、1925年、1928年、1932年、1943年的奖项都延后一年颁发。 |
爱丁顿奖章获得者 |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万尼瓦尔·布什奖获得者 |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亨利·德雷伯奖章获得者 | |
---|---|
1886年-1900年 |
|
1901年-1925年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
1976年-2000年 |
|
2001年-至今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马克斯·普朗克奖章获得者 | |
---|---|
1920年代 | |
1930年代 | |
1940年代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罗蒙诺索夫金质奖章获得者 |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尼尔斯·玻尔奖章获得者 |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2010年代 |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平奖获得者 |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1898–1900 | |
---|---|
1901–1925 |
|
1926–1950 |
|
1951–1975 |
|
1976–2000 |
|
2001–至今 |
|
1910年代 |
|
---|---|
1920年代 |
|
1930年代 |
|
1940年代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 1906年出生
- 2005年逝世
- 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奖者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
- 犹太诺贝尔奖获得者
- 恩里科·费米奖获奖者
- 皇家学会院士
- 曼哈顿计画人物
- 美国物理学家
- 美国核物理学家
- 德国物理学家
- 德国核物理学家
- 理论物理学家
- 犹太科学家
- 康乃尔大学教师
- 杜克大学教师
- 蒂宾根大学教师
- 慕尼黑大学校友
- 法兰克福大学校友
- 德国裔美国人
- 归化美国公民的德国人
- 移民美国的德国人
- 德国犹太裔美国人
- 20世纪德国犹太人
- 斯特拉斯堡人
- 爱丁顿奖章获得者
- 亨利·德雷伯奖章获得者
- 马克斯·普朗克奖章获得者
- 万尼瓦尔·布什奖获得者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平奖获得者
- 奥斯特奖章获得者
- 富兰克林奖章获得者
- 罗蒙诺索夫金质奖章获得者
- 奥斯卡·克莱因纪念讲座
- 尼尔斯·玻尔奖章获得者
- 拉姆福德奖获得者
- 通用电气人物
- 阿尔萨斯德意志人
- 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院士
- 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教师
- CS1英语来源 (en)
- 含有哈佛参考文献格式系列模板链接指向错误的页面
- 含有签名的传记作品
- 含有hCards的条目
- 本地相关图片与维基数据相同
- 含有德语的条目
- 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WorldCat实体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da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ANTI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J9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K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ibri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SK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PLWA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eopoldin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ATHS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G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copu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ZBMATH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usicBrainz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DTBIO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Trov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ONO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AR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NA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