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不言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永不言败》(意第绪语זאָג ניט קיין מאָל‎, [zɔg nit kɛjn mɔl])有时拼作“Zog nit keynmol”。又称“游击队歌”(Partizaner lid))是一首意第绪语歌曲,被认为是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的主要赞歌之一,在世界各地的追悼会上传唱。

历史

歌词由维尔纽斯隔都的一名年轻犹太囚犯赫什·格利克于 1943 年为维尔纽斯犹太联合游击组织(FPO) 创作[1][2]。标题源自歌词的第一行。

格利克的曲调来自波克拉斯兄弟和创作的战前苏联歌曲。原题《捷列克哥萨克进行曲》(Терская походная),后来更名为《哥萨克之歌》,后来又以第一行的歌词“那些不是云,而是雷雨云”(“То не тучи - грозовые облака”)为标题。原歌词由阿列克谢·苏尔科夫创作。像很多苏联歌曲一样,原曲本身有一段历史。该曲创作于1936年秋天,在1937年苏联关于1936年红军军事演习的纪录片《劳动人民之子》中首次演出。影片的标题暗指红军的效忠誓言:“我,劳动人民的儿子……“(“Я, сын трудового народа...”)而歌曲标题指涉的是红军骑兵第6师,又称“库班-捷列克 琼哈尔哥萨克骑兵团,命名自布琼尼”。

电影于5月初上映,但很快就被悄悄地下架,据说是因为它以图哈切夫斯基乌博列维奇元帅为主角,他们在1937年5 月下旬受到镇压(托派反苏军事组织案)消失了 。苏联歌手列昂尼德·乌乔索夫在11月份发行的一张演唱这首歌曲的唱片被从发行版中删除,并于12月被另一张唱片取代,其中没有提及这首歌的起源电影。乌乔索夫在 1939 年演唱这首歌时使用了标题“那些不是云……”。这首歌的旋律与传统的哥萨克歌曲毫无关系,而是基于典型的犹太和声[3]

格利克的灵感来自于华沙犹太区起义[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永不言败》被一些在东欧活动的犹太游击队所采用。成为反抗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和大屠杀的象征。

保罗·罗伯逊于1949年在苏联首次公开演唱,题为《华沙隔都之歌》,部分用英语演唱,部分用意第绪语演唱。旋律立即被听众所认可。(这可能是某些消息来有误,声称这首歌是在华沙犹太人区写的。)虽然歌词在苏联被翻译成俄语,但这首歌再也没有在那里表演过,无论是其俄语、英语。意第绪语版本[3]

歌词

参见

参考

  1. ^ "Zog nit keyn mol" (Never Say) | Music of the Holocaust. Yad Vashem. [2022-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4) (英语). 
  2. ^ 2.0 2.1 Gilbert, Shirli. Buried Monuments: Yiddish Songs and Holocaust Memory. History Workshop Journal. 2008, (66): 121 [2023-10-09]. ISSN 1363-3554. JSTOR 25473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5) –通过JSTOR. 
  3. ^ 3.0 3.1 Nikolay Ovsyannikov, "От терской походной до еврейской партизанско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eph Magazine, March 7, 2021
  4. ^ Note: 原文此处写的是 נאַגאַנ, nagan,即纳甘M1895转轮手枪,苏联产,在二战期间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