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民俗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民俗学Folkloristics)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著重要的文化信息。

概要

民俗学一词最早见于英国,它源自英语的Folklore。它的原本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The Lore of Folk),作为科学名称可直译成“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举凡生活中内涵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节活动记录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风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于民俗学的认知与阐述,是当今国际学术研究极为重视的课题,也是日后研究者刻不容缓的责任与方向。

民俗学起源

民俗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格林兄弟。但是,“民俗”(folklore)一词却是1846年才由汤姆斯(W.J.Thomas)首先提出,而(folkloristics)则是其学科名本身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德国,民俗学(Folkloristik)是人民学(Volkskunde)的一项分支,在英国欧洲其他国家被称为大众古俗(popular antiquities)或俗文学popular literature)。1846年,在写给《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信中,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提出用folklore一词来概括此一新兴的学科。从此以后,民俗学风靡欧洲

特点

  1. 区别于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阶层的文化,是被视为“无文化”的人们的文化。
  2. 是各民族的习俗都有各民族的特点,如汉族的新年和婚丧、白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跳月、鄂伦春族的拜熊……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
  3. 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从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从劳动人民的饮食起居到内心活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4. 许多民间习俗,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
  5. 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多样。民俗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传统的民族民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民间语言、民间娱乐、民间组织等。
  6. 深入了解文化的传统和表达形式,像是歌曲、故事、舞蹈、仪式、手工艺、艺术、饮食习惯、服饰、习俗、宗教、建筑、技能和其形成的过程和背后的意义[1]

重点

  1. 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在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上的许多东西都近于荒诞、迷信,离奇古怪,实际上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世界观。
  2. 是劳动人民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上创造的业绩,特别是民间文学艺术的光辉成果、民间文艺、无论是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语言以至民间工艺等,都形象地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情调、思想、风格、特别是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领域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发展沿革

随著社会文明的进程和民俗学的发展,国际学术普遍趋向广义民俗学的研究。它既研究人类的生活与文化,也研究精神和物质的事物;同时,甚至将研究对象伸延至野蛮民族的的生活与文化。这样,民俗学已摆脱以前的狭隘与执著,成为跟其他社会科学并驾齐驱的独立概念科学。

研究方法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跟其他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当然有许多相近之处。比如,民俗学中广泛使用比较研究法——两个民族之间的相类之处,是引起研究的重要因素。又如十九世纪自然神话学派对各种神话、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地方的事象比较等。

20世纪,“结构主义”的理论及方法崛起,1958年法国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及《亲族的结构》等著作,就是用结构方法去探究民俗的事象,如口头承传。这种方法十分重视研究对象自己揭示事象的规律。现今国际间已日益以结构方法为新潮流。

随著科学不断的发展,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该趋向灵活,连民俗学也不例外。

研究对象

1914年英国的班妮、德国的鲍斯特、法国的莫斯均主张不仅研究文明民族,而且也该以文化较低的或野蛮的民族为研究对象。

关联学科

参考

  1. ^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民俗学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11-09. 于2011年3月17日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