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桑德贝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雷霆湾
Thunder Bay
城市
City of Thunder Bay
雷霆湾一景
雷霆湾一景
雷霆湾旗帜
旗帜
绰号:(The) Lakehead; TBay; The Bay
格言:Superior by Nature / The Gateway To The West
雷霆湾在安大略省的位置
雷霆湾
雷霆湾
雷霆湾在安大略省的位置
坐标:48°22′56″N 89°14′46″W / 48.3822°N 89.2461°W / 48.3822; -89.2461
国家 加拿大
 安大略省
雷霆湾区
建制1884年(设亚瑟港镇)
1892年(设威廉堡镇)
1907年4月(改设亚瑟港市和威廉堡市)
合并1970年1月1日
政府[2][3]
 • 类型市镇政府
 • 市长Keith Hobbs
 • 市经理Tim Commisso[1]
 • 市政机关雷霆湾市议会
 • 国会下议院议员Bruce Hyer新民主党
John Rafferty新民主党
 • 省议员Michael Gravelle自由党
Bill Mauro自由党
面积[4][5][6]
 • 城市447.5 平方公里(172.8 平方英里)
 • 陆地328.24 平方公里(126.73 平方英里)
 • 水域119.0 平方公里(45.9 平方英里)  26.6%
 • 市区179.7 平方公里(69.4 平方英里)
 • 都会区2,556.37 平方公里(987.02 平方英里)
海拔[8]199 公尺(653 英尺)
人口(2011年)[4][5]
 • 城市108,359(全国排名第46位[9])人
 • 密度330.1人/平方公里(855人/平方英里)
 • 市区102,222(全国排名第30位)
 • 市区密度569.9人/平方公里(1,476人/平方英里)
 • 都会区121,596(全国排名第32位[7]
 • 都会区密度47.6人/平方公里(123人/平方英里)
 • 居民名称Thunder Bayer
时区ESTUTC−5
 • 夏时制EDTUTC−4
邮区编号前缀P7A-P7G、P7J、P7K
电话区号807
NTS Map052A06
GNBC CodeFCWFX
网站www.thunderbay.ca

桑德贝(英语:Thunder Bay,或意为雷湾雷霆湾,又译珊德湾),是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北部的一座城市,为桑德贝区的行政中心。根据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桑德贝人口为108359人[4],在全国排名第46位[9];都会区人口则达121596人[5],在全国排名第32位[7]。雷霆湾是安省西北部最大城市和安省北部继萨德伯里后的第二大城市。

雷霆湾市坐落苏必略湖尽头,卡米尼斯蒂基亚河汇入桑德湾的地点,因而得名[10]。由于该处位于五大湖在加拿大境内水域的航行尽头,因此该市又有“加拿大湖首”(Canadian Lakehead)或“湖首”(Lakehead)之称[11]。现有的雷霆湾市于1970年成立,由亚瑟港市和威廉堡市合并而成。

历史

早期发展

当地原住民将此处称为“Animikie”,意即“雷电”。法裔皮毛交易员从17世纪末期起在此带作业,将卡米尼斯蒂基亚河汇入苏必略湖所在的湖湾名为“雷霆湾”(Baie du Tonnerre[10],并于1678年左右在该河河口设立一座皮毛交易站,但于1696年因皮毛市场供过于求而关闭。此地于1717年再设立另一座交易站,但随着法国在七年战争中败于英国,新法兰西于1763年割让予英国,此带地域遂落入英国的控制,此交易站亦于同期废弃。

战后皮毛交易再度兴旺,而西北公司则利用白鸽河上的大波蒂奇(Grand Portage)作其主要交易站。然而,英美两国于1794年签定《杰伊条约》后,白鸽河一带落入美国的控制,西北公司遂于1803年在卡米尼斯蒂基亚河河口另立据点[10],并于1807年以该公司的首席合伙人威廉·麦吉利维雷(William McGillivray)将此处名为威廉堡Fort William)。随著西北公司于1821年与哈德逊湾公司合并,区内的皮毛交易改以后者位于哈德逊湾畔的约克工场交易站(York Factory)为主,威廉堡的重要性因而大减。

到了19世纪中期,密歇根上半岛的基维诺半岛(Keweenaw Peninsula)发现铜矿,引发加拿大省当局探索其境内苏必略湖一带地域是否同样蕴藏贵重金属。随著当地发现金银铜等金属,矿业亦取代皮毛交易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10]。当局并于1859年-60年间在此划下威廉堡镇址、尼兵乡(Neebing)和派普恩奇乡(Paipoonge),以安顿迁居至此的欧裔殖民。

威廉堡一景(1865年)

双镇并立

加拿大联邦于1867年成立后,当局计划修建道路连接苏必略湖和加里堡(Fort Garry,即现温尼伯);项目主管西门·多臣(Simon Dawson)将道路的东端终点定于威廉堡以北数英里的地点[10]。陆军元帅沃尔斯利子爵于1870年5月将此处以亚瑟王子名为亚瑟王子登陆点(Prince Arthur's Landing[10],而安大略省政府则于1871年在该处划下镇址。雷霆湾区于同年脱离阿尔戈马区而成,其行政中心亦设于亚瑟王子登陆点。

受惠于当地的银矿业,亚瑟王子登陆点早期发展良好,当地居民并于1873年3月成功争取将该带地域(包括威廉堡在内)建制为舒尼亚自治区(Municipality of Shuniah),成为雷霆湾区内首个设立地方政府的政区。舒尼亚自治区的事务主要由亚瑟王子登陆点的居民操控,招徕了威廉堡居民的不满;威廉堡居民后于1881年成功争取脱离舒尼亚自治区,另设尼兵自治区(Municipality of Neebing)。

该两个地区之间的竞争在日后更趋激烈。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PR)工程于1882年-85年间在亚瑟王子登陆点进行,进一步刺激当地发展。铁路公司高层于1883年5月将该冗长名称改为亚瑟港(Port Arthur[12],而亚瑟港亦于1884年正式建制为镇[10]。然而,铁路工程完结后,CPR决定将其雷霆湾地区业务迁至威廉堡。此外,美国亦于1890年大幅增加关税,严重影响亚瑟港的银矿业。在此双重打击下,亚瑟港经济陷入衰退。另一方面,威廉堡却稳步增长,并于1892年脱离尼兵自治区建制为镇[10]

迈向合并

20世纪初期,亚瑟港争取改制为市。当时有传亚瑟港的设市申请书中提及要求同时吞并威廉堡,后者居民因此同时发起将之改制为市;亚瑟港和威廉堡遂于1907年4月同时升格为市[10]。当局曾于1920年和1958年两度就两市合并的事宜举行公投,结果皆遭选民否决[10]。亚瑟港市长查理·觉士(Charlie Cox)大力推动两市合并,更曾于1948年市选中竞逐威廉堡市长职位,以图同时出任两市市长[10]

1964年,时任亚瑟港市长索尔·拉斯金(Saul Laskin)去信省政府,要求当局就雷霆湾一带五座城镇(亚瑟港市、威廉堡市、尼兵自治区、派普恩奇自治区和舒尼亚自治区)所面临的各种事宜展开研究,其后获威廉堡市政府和其他机构支持[10]。1965年初,上述五座城镇向安省城镇事务厅长联署,进一步争取当局进行该项研究。省府于同年9月正式展开湖首地区地方政府的检阅工作,最终结论为将亚瑟港市、威廉堡市、尼兵乡和麦金泰尔乡(McIntyre)合并为一座新城市[10]

安大略省议会于1969年5月8日通过法案,确定上述市镇的合并程序[10]。当地于同年6月23日就新城市的名称举行公投,选项包括“雷霆湾”(Thunder Bay)、带有英语定冠词的“湖首”(The Lakehead)和没有定冠词的“湖首”(Lakehead)。没有定冠词的“湖首”获得15,302票,但票源遭带有定冠词的“湖首”(8,377票)摊薄,令获得15,870票的“雷霆湾”脱颖而出[13]。雷霆湾市于1970年1月1日正式成立,首任市长为拉斯金[10]

地理

桑德贝位于苏必利尔湖的西北岸。

气候

桑德贝属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柯本气候分类法Dfb)。当地气候受苏必利尔湖湖水的缓和效应影响,市内夏季气温较内陆地区为低,但冬季气温却较内陆地区为高;此效应在该市北部尤以为甚。1月平均气温为−14.8℃,平均高温为−8.6℃。七月平均气温为17.6℃,平均高温为24.2℃。1982年1月10日,市内录得-36℃,连同时速54公里的强风,感觉有如-58℃,为安大略省内连同风冻效应感觉最寒冷的一天[14]。市内全年平均有2167.7小时获阳光照射,较该市以东任何城市都要多[8]

桑德贝(1971年-200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C(°F) −8.6
(16.5)
−5.6
(21.9)
0.3
(32.5)
9.0
(48.2)
16.4
(61.5)
20.6
(69.1)
24.2
(75.6)
23.1
(73.6)
17.1
(62.8)
10.4
(50.7)
1.7
(35.1)
−6.1
(21.0)
8.5
(47.3)
平均低温 °C(°F) −21.1
(−6.0)
−18.4
(−1.1)
−11.2
(11.8)
−3.3
(26.1)
2.5
(36.5)
7.3
(45.1)
11.0
(51.8)
10.1
(50.2)
4.9
(40.8)
−0.5
(31.1)
−7.7
(18.1)
−17
(1)
−3.6
(25.5)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31.3
(1.23)
24.9
(0.98)
41.6
(1.64)
41.5
(1.63)
66.5
(2.62)
85.7
(3.37)
89.0
(3.50)
87.5
(3.44)
88.0
(3.46)
62.6
(2.46)
55.6
(2.19)
37.5
(1.48)
711.7
(28.02)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2.5
(0.10)
2.8
(0.11)
17.5
(0.69)
29.5
(1.16)
65.0
(2.56)
85.7
(3.37)
89.0
(3.50)
87.5
(3.44)
87.5
(3.44)
57.0
(2.24)
31.5
(1.24)
3.6
(0.14)
559
(22.0)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41.2
(16.2)
26.9
(10.6)
26.8
(10.6)
12.4
(4.9)
1.7
(0.7)
0
(0)
0
(0)
0
(0)
0.5
(0.2)
6.1
(2.4)
27.8
(10.9)
44.1
(17.4)
187.5
(73.8)
平均降水天数 11.9 10.0 10.9 8.8 10.5 13.4 12.7 12.6 13.3 11.7 11.6 12.3 139.7
平均降雨天数 0.6 0.9 3.4 6.6 10.3 13.4 12.7 12.6 13.2 10.7 5.1 1.1 90.6
平均降雪天数 12.6 10.3 9.4 3.9 0.6 0 0 0 0.1 2.3 9.1 13.1 61.4
月均日照时数 114.4 133.5 159.1 219.0 265.0 264.1 283.4 258.3 162.9 127.7 88.8 91.7 2,168
数据来源:加拿大环境部 [8]

交通

雷霆湾国际机场

雷霆湾市内的主要干道为安大略11号和17号省道,两者皆隶属横加公路,而两者在市内亦共构运行。11号省道西通雷尼河镇和弗朗西斯堡,东达科克伦;17号省道西通肯诺拉,东达苏圣玛丽萨德伯里。此外,61号和102号省道的终点亦位于雷霆湾:前者向南通往通往美加边境并驳上明尼苏达州61号州道;后者则往西伸延并驳上11号和17号省道。

市内的公共交通服务由市营的雷霆湾交通局营运。加拿大国家铁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货运铁路服务皆途经雷霆湾;维亚铁路过去亦曾经提供客运铁路服务来往雷霆湾,但于1990年取消[15]

航空交通方面,雷霆湾国际机场Thunder Bay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代码:YQT,ICAO代码:CYQT)提供航线来往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毕晓普机场、弗朗西斯堡、肯诺拉、萨德伯里、蒂明斯北湾、苏圣玛丽和温尼伯等地。

教育

湖首大学

雷霆湾市内的公立中小学以主要授课语言和宗教背景分为三个类别,并由数间不同机构营运:

  • 湖首教育局(Lakehead District School Board):负责营运市内的英语世俗公立中小学
  • 雷霆湾天主教教育局(Thunder Bay Catholic District School Board):负责营运市内的英语天主教公立中小学
  • 北极光天主教教育局(Conseil scolaire de district catholique des Aurores boréales):负责营运市内的法语天主教公立中小学

专上教育方面,市内设有湖首大学的主校园和联邦学院(Confederation College)。

媒体

雷霆湾是安省西北部的媒体中心。市内的主要日报为《纪事日报》(The Chronicle-Journal),日发行量为28000份,覆盖整个安省西北部[16]。此外,市内还有两份周报,分别为英语的《雷霆湾资讯来源》(Thunder Bay's Source)和芬兰语的《加拿大报》(Canadan Sanomat)。

市内两间主要地区电视台皆隶属德格尔传媒(Dougall Media),分别为加拿大广播公司英语电视地区分台CKPR和环球电视地区分台CHFD。安省政府辖下的公营频道安大略电视(TVOntario)在市内设有转播站,而CTV电视网加拿大广播公司法语频道则需依靠有线或卫星电视接收。

姊妹城市

参考文献

  1. ^ Burkowski, Peter. "City appoints new city manag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Chronicle-Journal (19 August 2008). Retrieved 19 August 2008.
  2. ^ City Hall, Thunder Bay City Council. Retrieved on 2 June 2007.
  3. ^ Municipal Code, by-law 218-2003. Retrieved on 2 June 2007.
  4. ^ 4.0 4.1 4.2 Thunder Bay, City Ontario (Census Subdivision). Census profile, Canada 2011 Census. Statistics Canada. 2014-01-08 [2014-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 ^ 5.0 5.1 5.2 Thunder Bay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 census profile. Canada 2011 Census. Statistics Canada. [2014-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6. ^ The Port of Thunder Bay,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City of Thunder Bay. Retrieved on 30 November 2007.
  7. ^ 7.0 7.1 Population and dwelling counts, for Canada,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s, census agglomerations and census subdivisions (municipalities), 2011 and 2006 censuses. Statistics Canada, 2011 Census of Population. 2014-01-13 [2014-03-22]. 
  8. ^ 8.0 8.1 8.2 Canadian Climate Normals 1971-2000. Environment Canada. [2010年2月18日] (英语). [失效链接]
  9. ^ 9.0 9.1 Population and dwelling counts, for Canada and census subdivisions (municipalities), 2011 and 2006 censuses. Statistics Canada, 2011 Census of Population. 2014-01-13 [2014-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2).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Thunder Bay History. 雷霆湾市政府. [2014-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8). 
  11. ^ Tronrud, Thorold J; Epp, Ernest A.; and others. (1995). "Introduction"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02-07., Thunder Bay: From Rivalry to Unity, p. vii, Thunder Bay Historical Museum Society ISBN 0-920119-22-0
  12. ^ F.B. Scollie, "Falling into Line : How Prince Arthur's Landing Became Port Arthur," Thunder Bay Historical Museum Society Papers and Records, XIII (1985) 8–19.
  13. ^ About Thunder Bay, pp. 2. Retrieved 2 September 2007.
  14. ^ Ontario Region Winter Weather Factsheet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5-24., Environment Canada. Retrieved 11 April 2008
  15. ^ Canada Transportation Act, 1990. Order Varying Certain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Agency Orders Respecting Railway Compan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OR/89-488 S III 1. (2) (c). Retrieved 5 June 2007
  16. ^ Sudbury Star and Sault Star Part of Media Buyout. Netnewsledger, 1 June 2007. Retrieved 8 June 200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