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林砺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砺儒
本名林绳直
出生(1889-07-18)1889年7月18日
广东信宜
逝世1977年1月20日(1977岁—01—20)(87岁)
北京
死因胃癌
墓地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纪念建筑林砺儒先生铜像(华南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家
政党 中国民主同盟

林砺儒(1889年7月18日—1977年1月20日),原名林绳直广东信宜人,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家。[1][2]

生平

林砺儒出生于广东信宜北界镇上村的一个书香世家,高祖林汉源是贡生,祖父林兆蓉是同治庚午举人,父亲林达为秀才,自幼丧父,母亲患癫痫,由祖母抚养,在伯父廪生林鸿、叔父优贡林适的严格管教下勤学苦读,1905年,就读于广东高郡中学堂(今广东高州中学),1911年毕业后,应信宜中义学堂之聘到该校任教,后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今筑波大学)。1918年回国,并于1919年起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2年9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主任,在任期间倡导全人教育,在中国率先推行仿照欧美的“六三三”学制,将原来小学7年、中学4年,改为小学6年,初、高中各3年。1928年,北师并入北平大学,改称第一师范学院,林砺儒任临时院务委员会主席。1931年,因支持师生参加社会活动,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解职。

1931年7月,林砺儒在老友许崇清邀请下前往广州,出任中山大学教授、教务长。次年,兼任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校长。1933年,参与筹办勷勤大学,成立后出任教务长、师范学院(后改为教育学院)院长。1937年,勷勤大学教育学院独立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后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华南师范学院,即华南师范大学前身)。1941年5月,当局下令改组文理学院,免去林砺儒的职务。1941年10月,赴桂林担任广西教育研究所导师,1942年4月,任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教务长,时任院长曾作忠为其学生。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7年8月,赴厦门大学任教。[1][2]

1949年9月,到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1月,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1950年2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任教育部副部长。[1][2]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7年1月20日,林砺儒因胃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1][2]

纪念

  • 2007年,林砺儒家乡广东信宜市以其命名新建的普通高中“信宜砺儒中学”,2023年,华南师范大学与信宜市政府合作兴办“华南师范大学砺儒高级中学”。位于信宜北界镇结坡村的林砺儒故居旧址改建为砺儒文化史馆。
  • 2019年,原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本部旧址(广东连州市东陂镇西塘村五福公祠)被设为“砺儒书舍”,以纪念其贡献。
  •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将东校区研修楼命名为“砺儒楼”。
  • 2023年11月,华南师范大学在建校90周年之际,在校史文博馆西侧草坪设立“林砺儒先生铜像”以供后学瞻仰[3]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教育家林砺儒. 广州文史. [201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2. ^ 2.0 2.1 2.2 2.3 林砺儒:“全人格”教育先行者. 网易新闻. 2010-07-21 [201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4). 
  3. ^ 华南师范大学新闻网. news.scnu.edu.cn.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8). 
教育职务
前任:
黎锦熙
校务委员会主席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1950年2月—1952年10月
继任:
陈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