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极地涡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极涡旋
Map of a compact blob over the Arctic
典型的极地漩涡(2013年11月)
Map of a blobs spreading from the Arcitc
弱势的极地漩涡(2014年1月5日)
1985年1月21日早晨,北美洲加拿大魁北克和美国缅因州上空的极地涡旋天气图

极地涡旋(英语:Polar Vortex;或极地漩涡),是一种发生于极地的,介于对流层平流层的中、上部的,持续性且大规模的气旋。这种涡旋在冬季极夜的时候最为强大,因为此时的温度梯度最大;随后会持续缩减,到夏季极昼前后甚至会消失。

记载历史

最早记载极地涡旋现象的文献出现于1853年。[1]在北半球的冬季,这种现象会导致突然性平流层暖化英语stratospheric warming[2]

1952年,在海拔高度超过20公里的无线电探空仪观测中发现了这种现象导致的平流层暖化英语stratospheric warming[2]在2013年后的北美冬季,新闻和天气媒体中经常提到这种现象,使得该术语推广成为对于极低温寒潮的解释。[3]

后果

南极极地涡旋比北极极地涡旋更为显著,持续时间也更长。这是因为北半球纬度地质因素增强了罗斯比波,而就是罗斯比波引起涡旋的破裂;与之相比,在南半球涡旋则更为稳定。北极涡旋形状上是瘦长的,有两个中心,一个在加拿大巴芬岛,而另一个在西伯利亚的东北部。

南极极地涡旋的化学现象已经导致严重的臭氧消耗。极地同温层云团中的硝酸CFC反应生成,也就是对臭氧的光化学破坏。氯在冬天的极夜中凝聚、堆积,到春天(9月或10月),持续的臭氧破坏也将更为严重。这些云只能在-80°C以下形成,故而较为暖和的北极区域形成不了臭氧层空洞

一些天体同样已知有极地涡旋现象,包括金星火星木星,以及土星的卫星——土卫六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Air Map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ittell's Living Age No. 495, 12 November 1853, p. 430.
  2. ^ 2.0 2.1 GEOS-5 Analyses and Forecasts of the Major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 of January 2013 (新闻稿).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January 8,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4). 
  3. ^ Quark Expeditions. explore.quarkexpeditions.com. [2019-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