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杨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录(1927年3月15日—2022年12月20日),籍贯河北隆尧,中国石油工业专家,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石油系。是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的先驱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工业部)一等奖等。曾任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1]兼钻井总工程师[2],辽河石油勘探局总工程师兼副局长[2]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3]、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

人物生平

中学毕业于河北国立中学。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石油系,毕业后曾在四川、大庆,辽河油田工作30多年;1954年-1959年12月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工程师。1955-1957年在苏联古比雪夫油田工作从事定向井、丛式井钻井。1960年1月任大庆石油会战二探区主任工程师,1961年1月任大庆石油会战钻井指挥部副指挥兼总工程师[2],1965年5月任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总指挥[1];1973年4月-1990年任辽河石油勘探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2]。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3]

作为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业的拓荒人,是大庆石油会战[1][2]、辽河石油会战的重要指挥者和领导者之一[2]。同时组织过80多台钻机、上万人的石油大会战,完成了大庆第一口超深井—松基六井的钻探任务,1960年-1965年间,在大庆油田亲自组织指挥打了3000多口井;领导先后完成了35部中型钻机电动化改造;研制成功气动下灰车并全部应用;研制成功了千米刮刀钻头;指导用3200型钻机打成了一口4200米的超深井;打成了三一井(即一个钻头、一天打1000米);组织1202和1205两个钻井队双双年进尺超过10万米大关,创世界钻井队年进尺最高记录;研究推广使用密闭取心和油基泥浆取心;推广应用钻机整体搬迁等多项新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2]。领导指挥应急成功处置特大井喷事故,包括1961年大庆南1-35井,啦71井,1969年辽河“黄五井”,1970年4月辽11井,1972年辽河兴213井,1974年四川合川等。

精通英语、俄语,借鉴国外石油钻探的先进技术,在大庆组织编写了钻井业务岗位责任制。1973年领导打成了辽河油田第一口定向井-兴235井,大量引进国外打定向井、丛式井、水平井的全套设备、仪器与技术,定向井、丛式井得以大面积推广,到1996年底共打定向井8235口,数量居全国之首。 负责《优选参数钻井技术攻关研究》项目,获三委一部国家科技攻关进步奖和省级科技一等奖。在辽河总结推广了三大钻井技术,其中长筒取岩心等八项技术被推广到全国各油田,获石油工业部一等奖。负责承担“七五”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保护油层防止油层污染的钻井完井技术”[2]。荣获“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2],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黑龙江省志第十六卷石油工业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319–320. ISBN 7-207-00988-7.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岁月流金》编委会. 岁月流金: 记石油科技专家(二).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160–167. ISBN 978-7-5021-2261-4. 
  3. ^ 3.0 3.1 白雪岩主编. 中国专家人才库.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9: 231. ISBN 7-80153-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