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
《杜甫传》 | |
---|---|
作者 | 冯至 |
类型 | 传记 |
语言 | 简体中文 |
发行信息 | |
出版机构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952年11月 |
出版地点 | 北京市 |
开本 | 16 |
页数 | 198 |
规范控制 | |
ISBN | 978-7-02-014261-3 |
《杜甫传》是中国近代诗人冯至创作的关于唐代诗人杜甫的传记。[1]全书刻画了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跌宕起伏、颠沛流离的一生。[2]
内容
全书分作13章,分别是:
- 家世与出身(本章讲述杜甫的家世渊源,其先祖是晋代名将杜预,曾祖父杜依艺、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母亲是清河崔氏大族。)
- 童年(本章讲述杜甫由于母亲早逝而寄养在洛阳姑母家,他在西域和中原文化交融的洛阳度过他的童年。)
- 吴越与齐赵的漫游(本章讲述20岁到29岁(731年至740年)的杜甫在吴越齐赵的漫游经历,当时正值开元盛世和诗人的青年时期,这个时期他充满了青春豪情。)
- 与李白的会合(本章讲述杜甫和李白在各地赏湖登山、探访寺观的事迹,时间跨度是741年至745年。)
- 长安十年(本章讲述杜甫在首都长安的十年生活,时间是746年至756年。前期杜甫的诗歌多数描述个人遭遇和山川壮丽,后期则揭露政治腐败、边疆战争和人民的苦难。)
- 流亡(本章讲述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也成为千千万万流亡群众的一员,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
-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本章讲述杜甫短暂在朝为官,当上皇帝的侍奉官左拾遗,不久之后被免官,从此真正走入人民,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 陇右的边警与艰险的山川(本章介绍759年杜甫在秦州的旅途遭遇。他的诗歌详细记述了秦州的地理形势和当时的战火硝烟。)
- 成都草堂(本章讲述759年年末杜甫来到益州的成都,获得了难得的安稳闲适的生活,这时期杜甫的诗歌既有吟咏大自然风光的壮丽,也有悲悯人民群众的苦难。)
- 再度流亡(本章讲述成都官军叛乱之后开始流亡的事迹,从梓州、阆州到成都奔波劳累。)
- 幕府生活(本章讲述杜甫回成都之后当幕府小官的生涯。)
- 夔府孤城(本章讲述晚年杜甫居住在夔州的难得的两年平稳生活,这时期他的诗歌吟咏了山川河岳和人民生活。)
- 悲剧的结局(本章讲述贫病交加的杜甫客死湖南岳州。他的遗骸在43年后(813年),由孙子杜嗣业移葬首阳山。)
创作和出版
冯至曾说:“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依据,不违背历史。”
1945年,冯至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
1946年,冯至发表了《两个姑母》和《公孙大娘》。
1947年,冯至发表了《杜甫在长安》。
1948年,冯至发表了《从秦州到成都》、《草堂前期》和《杜甫在梓州、阆州》。
1949年,冯至发表了《杜甫的家世与出身》。
1950年,冯至发表了《爱人民爱国家的诗人杜甫》。
1951年,冯至的《爱国诗人杜甫传》在《新观察》杂志2卷1期至12期连续刊登。
1952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取得版权,出版了《杜甫传》。
1956年,冯至的《杜甫诗选》出版。
1980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出版《杜甫传》,增加冯至对杜甫诗歌的研究文章和夏承焘的评论。10年,冯至在瑞典做学术演讲《歌德与杜甫》。
1985年10月,冯至为杜建根《诗人杜甫》日文版作序。
1986年,冯至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撰写《杜甫》条目。
主题
《杜甫传》通过讲述杜甫一生的生平事迹和生活旅程,刻画了一个既吟咏中国山川田园的壮丽,又悲悯人民群众多灾多难的诗人形象。《杜甫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不久出版,当时正值百废待兴,各项建设如火如荼,“人民进行着旷古未有的斗争和建设,需要有好诗来歌颂和反映”,,写《杜甫传》纪念杜甫,表达作者呼唤“好诗”,呼唤“爱国爱民”的现实主义作品。
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冯至最初创作杜甫相关文章始于1945年,当时中国大地战乱频仍、烽烟四起、局势动荡,和杜甫遭遇安史之乱的国家乱局相似。
写作手法
冯至按照杜甫的成长轨迹平铺直叙杜甫的一生事迹。
书评
新华社对冯至的唁电中说:“他对杜甫和歌德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术史上均有开创性意义。”
宁夏大学张迎胜的文章《冯至先生的杜甫研究》中说:“《杜甫传》的写作,体现了冯至先生务实求真,中西兼融的学术追求。”[3]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赵睿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冯至先生的杜甫研究》中评价其学术贡献,“一、把杜诗当做一个整个的有机体来研究;二、开阔的学术视野;三、先进的文学史观;四、不被繁琐的考证与论据所累,又不轻视考据;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之功”。[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把《杜甫传》列入“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