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际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本际(梵语:koṭi或purimā koṭi,巴利语:purimā koti),又译为本原,佛教术语,指时间的最初起点,事物的最初原因,相当于第一因。
词语
字源
梵语koṭi有三个基本意思,第一,用于数值,是指一个很大的数目,又译为俱胝,或拘胝等。俱胝的大小有许多不同说法,有十万、百万、千万等等。第二个意思,指空间的顶端,边际。第三个意思,则是指时间的分割,过去、未来等,可指时间的边际。
在《杂阿含经》中,梵语pūrva-koṭi被汉译为本际,指过去时间的边际,事物在过去时间中的最初原因,又称前际。因为释迦牟尼认为过去时间可无限延伸,无有边际,又称无始。即巴利语pubbā-koṭi,菩提比丘在英译《相应部》时,译为第一因(first point)[1][2]。
koṭi也可以用来指未来时间,称未来际(purimā-koṭi,或pacchima-koṭi)或后际,指未来时间的边际,事物的最终结果。
龙树在写作《中论》时,以koṭi,造了一个梵文新字pūrva-para-koṭi-parīksā,这个字包括了过去(pūrva-koṭi)与未来(para-koṭi)二者,用来表示时间本身无始无终,被汉译为本际。在〈观本际品〉中,龙树援引《杂阿含经》中“无始生死”的说法,称众生的生死没有第一因,也没有最终结果,也不存在中间[3]
同词异义
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中使用数次“本际”,但与《杂阿含经》所说的本际,源自不同的印度原语。举例而言,“为本际作证”一句中的本际[4],其梵文为bhūta-koṭim,即bhūta-koṭi的复数形式,是在本际koṭi加上真实(梵语:bhūta),形成实际(梵语:bhūta-koṭi)这个复合名词,其字面意思为最真实,最极致的真实,或最真实的教说,鸠摩罗什译为实际,意指涅槃。
翻译讹误
五比丘中的阿若㤭陈如,曾被译为了本际。因其姓㤭陈如(Kauṇḍinya),又称㤭怜、拘邻,意译火器,其发音与本际(koṭi)相近,因此早期译师,如竺法护,认为可意译为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际、知本际,在唐代后,至印度留学的僧人增多,普遍认识到这种译法是误译[5][6]。
概论
在《杂阿含经》中,本际是最初起源,第一因的意思。释迦牟尼认为,众生的生死没有起源,不知苦的起源,因此长受轮回[7]。
尊崇自在天的外道,认为大自在天为宇宙的最初起源,以大自在天为本际。
大乘佛教中,如来藏学派认为,如来藏为一切众生的起源,以如来藏为本际。
注释
- ^ 《杂阿含经》卷34〈937经〉:“众生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系其颈,长夜生死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此经对应于《相应部》〈无始相应〉第13经。
- ^ 《别译杂阿含经》卷16〈330经〉:比丘当知,生死长远,无有边际,无有能知其根源者,一切众生皆为无明之所覆盖,爱结所使,缠系其颈,生死长途,流转无穷,过去亿苦无能知者,譬如恒河流入四海。
- ^ 《中论》:“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 ”
- ^ 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复次,须菩提!魔事一起时,令深学菩萨为本际作证,便堕声闻中,得须陀洹道,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 ^ 光宅法华《法华经义记》:“㤭陈如是外国姓,此方无翻。”
- ^ 窥基《观弥勒菩萨上兜率天经赞》:“旧经或云‘尊者了本际’,或云‘解无智’,皆得‘阿若多’义,不正得名;又不解‘㤭陈那’之姓故也。”
- ^ 《杂阿含经》卷34〈940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诸比丘!于意云何?若此大地一切草木,以四指量,斩以为筹,以数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所依父母;筹数已尽,其诸父母数犹不尽。诸比丘!如是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是故,比丘!当如是学:‘当勤精进,断除诸有,莫令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