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无竭
昙无竭(Dharmodgata) 汉名法勇。俗姓李,幽州黄龙人。[1]在南朝刘宋时期赴西取经,为古代佛教事业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2]
弘法生平
昙无竭自为沙弥,便修习苦行,持戒诵经,受到法师和众僧的器重。听闻名僧法显等人西行天竺取经的事迹,自己也兴发西天取经的志向。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420年),鲜卑慕容氏和汉人冯氏陆续建立前燕、后燕、北燕三朝,龙城均为建都的所在。百年期间,龙城可说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高僧云集、塔寺林立的佛家圣地。受到慕容一朝的提倡,朝阳的佛教事业兴盛地发展。到北燕时期,昙无成、释昙弘、释慧豫、释法度等许多大德高僧已相当知名。而在南朝宋永出元年(公元420年),亦即北燕冯跋太平十二年,昙无竭招集了志同道合的和尚僧猛、昙朗等二十五人,携带供养佛、菩萨的幡盖法器,从燕都龙城出发,向西天前进。[3] 昙无竭等一行人从龙城出发,首先到达鲜卑“慕容吐谷浑”建立的河南国(今青海一带),再出海西郡,进入流沙,[4]再从高昌郡(新疆吐鲁番一带),途经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沙勒国(今新疆库什一带),攀登葱岭(今新疆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等山脉),越过雪山,历经艰险,辗转到达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东部一带),同行二十五人,十二人遇难。在罽宾一年多的时间,学习梵书、梵语,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本一 部。其后西行,进入月氏国(今新疆伊犁以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礼拜佛陀肉髻骨及亲见看到“自沸木舫”。再来到檀特山(约今印度沙萨达)[5],于南石留寺,受三坛大戒。南往中天竺(即中印度),最后到达舍卫国。然后从南天竺搭乘商船,回到广州。
译经贡献
- 《观世音受记经》
- 《外国传》五卷
注释
- ^ 龙城,今朝阳市。
- ^ 根据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统计,西行求法活动自朱士行而后,以晋末宋初为最盛。这时期最知名的求法者有以下一些人:康法朗和其他四人,见《高僧传》卷四;于法兰,见同上书、卷;竺佛念,见《高僧传》卷一;慧常、进行、慧辩、见道安;《合光赞放光随略解》;慧叡,见《高僧传》卷七;支法领、法净,见《高僧传》卷六《慧远传》;法显、智严、智羽、智远、宝云、慧简、僧绍、僧景、慧景、道整、慧应、慧嵬、慧达,见《法显传》、《祐录》卷十五《法显传》、《智严传》、《宝云传》;昙学、威德等八人,见《祐录》卷九;僧纯、昙充、道曼,见《祐录》卷十一;智猛与昙纂、竺道嵩等十五人,见《高僧传》卷三;法勇、僧猛、昙朗等二十五人,见《高僧传》卷三;沮渠京声;道泰;法盛共师友二十九人,见《名僧传抄》;僧表,见同上书;法维;道普。
- ^ 梁高僧傳#卷三. 维基文库 (中文).
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昙朗之徒二十五人。共赍幡盖、供养之具,发迹北土,远适西方。
- ^ 据《唐书西域传》:“吐谷浑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夏有热风伤行人。”流沙.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 ^ “檀特山,据载,佛在前世为须大拏太子时,修菩萨行,将身边一切物悉皆施舍,并将妻子施与婆罗门,乃达完全施舍行之境地。”慈怡法师主编. 檀特山. 佛光大辞典. [201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参考文献
- 南朝梁,释僧祐. 《出三藏記集》. 维基文库 (中文).
- 南朝梁,释慧皎. 《高僧傳》. 维基文库 (中文).。
- 隋,释法经等撰,《众经目录》
- 唐,释道宣. 《大唐內典錄》. 维基文库 (中文).。
- 汤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2012. ISBN 9789570527919.
- 吕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里仁出版社. 1998. ISBN 95783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