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蜥伏龙属
暴蜥伏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晚期,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兽脚亚目 Theropoda |
科: | †暴龙科 Tyrannosauridae |
属: | †暴蜥伏龙属 Raptorex Sereno et al., 2009 |
模式种 | |
克氏暴蜥伏龙 Raptorex kriegsteini Sereno et al., 2009
|
暴蜥伏龙属(属名:Raptorex,意为“盗贼般的帝王”或“强盗之王”)又名盗王龙[1]或盗暴龙,是暴龙超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早期或晚期的东亚。其外观类似后来的暴龙科,有可能是特暴龙的幼年个体。
暴蜥伏龙的化石是一个未成年个体化石,最初被认为是在中国东北的义县组下层发现,地质年代被估计是1亿2500万年前的下白垩纪。近年研究提出不同结论,认为这个化石发现于外蒙古的的二连组(Iren Dabasu Formation)地层或是相近地层,地质年代相当于上白垩纪。由于这个标本是幼年个体,体型与年龄接近当地的特暴龙幼年个体,暴蜥伏龙被认为可能是特暴龙的幼年个体[2]。
词源
模式种是克氏暴蜥伏龙(R. kriegsteini),又名克氏盗王龙[1],是在2009年由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等人所叙述、命名。属名是取自拉丁文的“盗匪”及“帝王”,种小名是为纪念罗曼·克里斯坦(Roman Kriegstein),他是个犹太人大屠杀的生还者,他的儿子亨利·克里斯坦(Henry Kriegstein)将标本捐赠给芝加哥大学[3][4]。
特征
根据目前的唯一化石,暴蜥伏龙的身体比例类似暴龙科的未成年个体。头颅骨较大、较结实。后肢长、适合奔跑,前肢瘦小,只有两指。这与一些白垩纪早期的较原始暴龙类不同,例如帝龙,其头部较小、狭长,而前肢则有三指,帝龙仍保有许多基础型虚骨龙类的特征[3]。
虽然暴蜥伏龙的身体比例与巨型的暴龙科相似,但其体型非常小,被估计只有3公尺长,体重约65公斤重;古生物学家葛瑞格利·保罗也估计暴蜥伏龙全长2.7公尺,重70公斤,是身形很纤细的暴龙类。正模标本(编号LH PV18)个体更只有2.5公尺长,被估计约于6岁时死亡[3]。
研究历史
发现过程
暴蜥伏龙的化石起源有很大争议。根据古生物学家彼得·赖森(Peter Larson)的追溯与探索,这个化石是由蒙古化石商人在日本东京卖给美国商人,这位美国商人再带回美国,在一场亚利桑那州的矿物与化石交易会卖出。经过多次交易后,眼科医生兼化石收集家亨利·克里斯坦获得这个化石。在这个时候的新闻,报导这个化石是一个来自蒙古的特暴龙未成年标本。亨利·克里斯坦将化石捐给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塞里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个化石是个亚成年个体,发现于满洲的义县组。经过正式研究、命名后,赛里诺将化石交给中国古生物学界。暴蜥伏龙的唯一化石,目前由内蒙古的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拥有、管理[2]。
命名研究
在2009年,保罗·塞里诺、亨利·克里斯坦等人提出暴蜥伏龙的命名研究。塞里诺等人根据埋藏在母岩里的许多标准化石,例如鱼类、贝壳…等化石,提出暴蜥伏龙化石应该来自于中国东北的义县组,地质年代约为白垩纪早期[5]。在这个化石的母岩里,可发现一节鱼类脊椎、一个被压碎的软体动物贝壳[2][3]。被压碎的软体动物贝壳无法鉴定是哪个物种,而鱼类脊椎被鉴定出属于狼鳍鱼(Lycoptera),狼鳍鱼是白垩纪早期义县组的标准化石[3]。但在这份研究里,塞里诺等人并没有将这个鱼类脊椎做出特征描述[2]。
在这份暴蜥伏龙的第一个研究里,塞里诺等人推测这个标本是个亚成年个体,年龄约6岁。暴蜥伏龙是种早期、原始暴龙超科恐龙,可能代表暴龙超科演化至暴龙科的重要历程。赛里诺等人提出,暴蜥伏龙是种白垩纪早期的小型暴龙超科恐龙,身体比例、外形却类似白垩纪晚期的暴龙科,代表暴龙类在白垩纪早期已演化出大概的身体外形,例如:大型头颅骨、前肢有两指、长后肢,之后才演化出巨大体型。这结论与过去研究互相冲突,当时已知的原始暴龙超科都是头颅骨小、前肢长、前肢有三指的动物[3]。
重新研究
在2010年10月,科学期刊《自然》网站公布一则新闻,黑山地质学研究机构(Black Hills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Research, Inc.)主席彼得·赖森宣称发现暴蜥伏龙的化石来源,而它们并非原始暴龙超科动物[6]。由于这个化石的来源处不明,加上只根据鱼类脊椎、贝壳而推定生存年代,赖森对暴蜥伏龙非常好奇。赖森追溯化石的转手过程后,提出这个化石可能来自于外蒙古的白垩纪晚期地层,地质年代约7000万年前。赖森提出暴蜥伏龙的化石需要重新鉴定,并对母岩里的花粉做定年测试。
在2011年6月,彼得·赖森等人提出暴蜥伏龙的重新研究,公布于期刊《PLoS ONE》。在塞里诺等人的最初研究里,提到暴蜥伏龙的脊椎几乎愈合,显示它们是亚成年个体,年龄估计约6岁;彼得·赖森等人则提出这个标本是个未成年个体,年龄估计约3岁。赖森等人并质疑化石的生存年代,他们认为最初研究并没有明确提到鱼类脊椎的形状、大小、特征,因此无法明确归类于狼鳍鱼。赖森等人认为这鱼类脊椎属于谐鱼形目(Ellimmichthyiformes),谐鱼形目生存于白垩纪各时期,因此无法当作辨别年代的标准化石。赖森等人认为暴蜥伏龙不是生存于白垩纪早期,而是白垩纪晚期。此外,他们也提出暴蜥伏龙与暴龙科幼年个体的相似处,根据化石的可能发现处与生存年代,暴蜥伏龙有可能是勇士特暴龙的幼年个体。但是,目前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暴龙科成长模式研究,还不能比对暴蜥伏龙、特暴龙是否为同种动物。至于塞里诺等人所提出的暴龙类生长理论,暴龙类先演化出大型头颅骨、前肢有两指、长后肢,之后才演化出巨大体型,因为暴蜥伏龙可能生存于白垩纪晚期,这个理论遭到推翻[2]。
参考资料
- ^ 1.0 1.1 周忠和, 王原. 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分析以及与其他动物群的比较 (PDF).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9): 1250–1265 [2018-07-03]. doi:10.1360/zd-2010-40-9-125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7-03).
- ^ 2.0 2.1 2.2 2.3 2.4 (英文)Fowler DW, Woodward HN, Freedman EA, Larson PL, Horner JR (2011) Reanalysis of "Raptorex kriegsteini": A Juvenile Tyrannosaurid Dinosaur from Mongol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LoS ONE 6(6): e21376. doi:10.1371/journal.pone.0021376
- ^ 3.0 3.1 3.2 3.3 3.4 3.5 (英文)Sereno P., Tan L., Brusatte S. L., Kriegstein H. J., Zhao X. and Cloward K. Tyrannosaurid skeletal design first evolved at small body size. Science. 2009, 326: 418–22 [2018-07-03]. doi:10.1126/science.1177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3).
- ^ (英文)Ansari, Azadeh. Tiny T. rex fossil discovery startles scientists. CNN.com. 2009-09-17 [2009-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3) (英语).
- ^ (英文)Mullen W (2009) Fossil identified as mini-T. rex. Chicago Tribune, Sept 18th 2009. Available: http://articles.chicagotribune.com/2009-09-18/news/0909170802_1_fossil-bones-tyrannosaurus-rex-chicago-paleontologist-paul-sereno. Accessed 2011 March 8.
- ^ (英文)Corbyn, Zoë. Big Row over tiny T. rex. Nature.com. 11 October 2010 [201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