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铁EF59型电力机车
EF59 | |
---|---|
概览 | |
类型 | 电力机车 |
原产国 | 日本 |
生产商 | 日立制作所、芝浦制作所、 汽车制造、三菱电机、川崎车辆 |
生产年份 | 1932年—1940年(新造) 1963年—1972年(改造) |
产量 | 24台 |
主要用户 | 日本国有铁道 |
技术数据 | |
华氏轮式 | 4-6-6-4 |
UIC轴式 | 2Co'Co'2 |
轨距 | 1,067毫米 |
机车长度 | 19,920毫米 |
机车宽度 | 2,810毫米 |
机车高度 | 3,940毫米 |
整备重量 | 106.60吨 |
受流电压 | DC 1500V |
传动方式 | 直—直流电 |
牵引电动机 | MT17(1~12) MT17A(13~24) |
最高速度 | 95公里/小时 |
持续速度 | 51公里/小时 |
牵引功率 | 1,350千瓦(小时) |
牵引力 | 11,700公斤(持续) |
制动方式 | EL14A空气制动机 |
EF59型电力机车(日语:EF59形電気機関車)是日本国有铁道的干线电力机车车型之一,是为满足山阳本线濑野至八本松间高坡区段(简称“濑野八”)的补机需要,于1960年代由EF53、EF56型电力机车改造而成,适用于供电制式为1500伏直流电的电气化铁路。
历史
背景
1962年(昭和37年) ,山阳本线三原至广岛区间完成电气化改造。1963年(昭和38年)末,随着冈山至广岛之间的货物列车改为电力机车牵引,日本国有铁道决定对濑野至八本松间的高坡区段(简称“濑野八”)实行补机无烟化,以电力机车取代以往使用的D52型蒸汽机车来担任补机。当时日本国铁曾经考虑了多种替换方案,例如计划新造EF60型电力机车、改造既有的EF10型电力机车或EH10型电力机车、又或者增加配属ED60型电力机车。
考虑到各种方案的成本,由于信越本线、东北本线、高崎线的旅客列车逐渐采用电力动车组营运,因此最终决定以数量过剩而运用状态良好的EF53型电力机车作为改造对象,使其适应该大坡度区段的使用条件,经改造后的机车被改称为EF59型电力机车。最初,日本国铁原本打算将机车最高运行速度定为85公里/小时以下,并定型为EF20型电力机车,但由于特急旅客列车会在广岛站加挂补机,并在广岛至濑野间以90公里/小时的最高速度运行,因此机车的最高运行速度仍定为95公里/小时,并定型为EF59型电力机车。
改造
主要改造内容包括改变传动齿轮比,将齿轮比从2.63加大至3.67,以提高机车的牵引力;加装重联控制装置,机车两端加装重联控制用的电气插座和空气管路;机车往东京方向的一端改装带有自动解挂装置的自动车钩,而往下关方向的一端在前窗下方画上V字型虎纹的警戒色图案。
1960年代初,由10000系货车组成的高速货物列车不断增加,当这些列车在“濑野八”区间加挂补机时,需要手动连接列车制动风管(BP)、总风管(MR)以及电空制动连接线。为了简化机车与高速货车的解挂作业,EF59型电力机车又陆续改装电空式密接自动车钩。
1968年(昭和43年),所有EF53型电力机车均已完成改造,EF53型电力机车正式从日本国铁编制中消失,而EF59型电力机车则按完成改造的先后次序重新编号。
EF53 | 8 | 9 | 3 | 11 | 12 | 5 | 6 | 7 | 4 | 1 | 2 | 10 | 19 | 16 | 18 | 17 | 14 | 15 | 13 |
---|---|---|---|---|---|---|---|---|---|---|---|---|---|---|---|---|---|---|---|
EF59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1969年(昭和44年)至1972年间,其中五台EF56型电力机车亦被改造为EF59型电力机车,除了上述的改造内容外,还拆除了为旅客列车供暖的蒸汽锅炉。
EF56 | 1 | 2 | 3 | 5 | 12 |
---|---|---|---|---|---|
EF59 | 20 | 21 | 22 | 23 | 24 |
运用
所有EF59型电力机车均配属濑野机关区,担当“濑野八”区间的列车尾部补机任务,运行区间和编组辆数视乎列车种类而有所不同。货物列车通常加挂两台重联的补机,而重量较轻(600吨以下)的货物列车、行包列车和旅客列车则加挂一台补机。普通货物列车一般停靠濑野站,并在列车尾部进行加挂补机作业。高速货物列车为了节省运行时分,则在广岛编组站加挂补机,并直接通过濑野站。而卧铺特急列车的安排则与高速货物列车相似,但改为在广岛站加挂补机。
补机会加挂在上行列车(往东京方向)的尾部,当列车通过“濑野八”区间的长大坡道后,通常补机会在列车通过八本松站前自动解挂,亦有部分列车会走行至西条站才以手动方式解挂补机。补机完成当次牵引任务后,会回送至濑野站或广岛站。由于山阳本线列车运行密度较高,因此通常采用双机回送而较少采用单机回送,最多可达六台机车重联回送。
1977年,原本作为后继者的EF61型200番台电力机车投入“濑野八”区间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重联控制系统存在缺陷,因此该型机车仅试制八台之后停止生产,迫使日渐老化的EF59型电力机车继续担任补机任务。
1982年,新一代的EF67型电力机车投入“濑野八”区间运用后,EF59型电力机车开始逐步报废或封存,至1986年全部脱离运用。其中,处于不可动状态的EF59-10号机车于1987年国铁分割民营化时被西日本旅客铁道继承,并存放于下关地域铁道部下关车辆管理室,直至2006年(平成18年)7月正式除籍并拆解。
车辆保存
- EF59-1(EF53-8)号机车:静态保存于碓冰岭铁道文化村。
- EF59-11(EF53-2)号机车:静态保存于碓冰岭铁道文化村。
- EF59-16(EF53-17)号机车:静态保存于日本货物铁道广岛车辆所。
- EF59-21(EF56-2)号机车:静态保存于日本货物铁道广岛车辆所。
参看
外部链接
- (日语)戦前戦中の国产电気机関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