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施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姓氏
百家姓》第23位
2:
3:
4:

郡望  吴兴郡

施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3位。施字的历史起源有组织生产工作的意思,进而形成了“施姓”。

起源

施姓起源有三说:

  1. 出于姬姓,为鲁惠公之子施父后人,《姓纂》曰:‘鲁惠公子施父尾生施伯,伯孙倾叔生孝叔,惠公五代孙也,因氏焉,汉有博士雠。’[1]
  2. 出于百工之造旗者,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施”姓。
  3. 出于时之施国(即现今之湖北省恩施市)。[2]

郡望

吴兴郡(即今浙江湖州市)。

堂号

分布

施姓在百家姓中排名靠前,在江苏福建台湾等地是大姓。

根据文献《元和姓纂》和《中国姓氏大全》以及施姓族谱记载,周文王四子,也就是武王之弟周公旦被封于鲁国,也就是今山东曲阜一带,周公旦因辅国未能前往,由其子伯禽代任鲁侯。鲁侯历七世至鲁惠公,其子恒,贤德有才华,任“门下丁公府椽,流誉他方,四国归仁,遂以(他方)二字合成一文为施,食采于鲍,封为施国。恒号施父”。施父也就成为华夏施姓之始祖。

中国大陆移民至台湾大致有三次高潮,施姓是随著这一移民潮迁入台湾的,他们大多来自福建泉州地区,尤以晋江县为最普遍。

第一次是明末清初郑氏时期。明崇祯年间郑芝龙招募大批沿海农民到台湾垦荒,其中大多是泉州人。继而其子郑成功率军攻打驱逐荷兰人,占领台南,随郑氏赴台湾的将士和百姓更是数以万计,他们大多是泉州人,其中包含一些施姓民众,例如施琅家族。这时期的中国大陆移民大多居住在今台南市高雄市彰化县一带。

第二次是施琅攻打下台湾时期,施琅是晋江衙口人,衙口是浔海支派施姓的聚居地,此为浔江施姓。

施琅平台后,因战功卓著,在台南置有将军乡。于是,福建沿海人民大量涌入台湾,随施琅来台湾的晋江施姓亲属和族人不计其数。如施琅其子施世骥施世骠施世骅,侄施世骧、施世禄;族人施玮、施瑶、施璿、施肇勋、施启秉等。施世骠,十五岁随父出征,因有战功授左都督,累迁广东陆路提督,后调任福建水师提督,擒获海盗有功,受康熙嘉奖,康熙六十年,台湾朱一贵起义,施世骠统兵剿灭。

施琅的后裔多在台湾定居。族人施启秉以军功授左都督,后任提督军门,驻凤山,后裔成为台湾的望族:长子施世榜,凤山县学拔贡生,袭职兵马司副指挥,康熙五十八年,集众兴修水利,即台湾有名的八堡圳。八堡圳又名施厝圳,引水筑圳,东西八十馀里,灌一百零三庄,约一万九千馀甲,圳道纵横于彰化县八堡之野,为清代全台第一大水利工程,惠及台民,功德无量,连横《台湾通史》有其专传。次子施世魁为凤山县武生;四子施世黻为诸罗县武生,康熙乙酉科乡试第四十七名武举。

康熙年问台湾科举初创,施姓族人还有多人[谁?]为儒生、武生。

第三次移民潮是在乾隆、嘉庆时期。晋江在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朝政府批准晋江的蚶江(今属石狮市)与台湾的鹿港"对渡"。八年后又开放蚶江与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对渡",所谓"对渡"就是对口贸易。期间,中国大陆沿海人民大量移民台湾,据一些施姓族谱记载,其时施姓相率赴台者不在少数,此为蚶江施姓。

施姓族人自中国大陆移居台湾后,现今台南市彰化县淡水区高雄市台北市等地皆有大量施姓族人聚居,但是,人数最多、最集中的是鹿港和台南。台南施姓主要聚集区分布在现今台南市安平区、安南区、中西区、以及新营区一带居多。

鹿港施姓祖先主要来自福建晋江前港或后港,堂号也因此分为“钱江衍派”(前港)与“浔海衍派”(后港)。

台南市新营区施姓祖先主要源自中国大陆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衙口,亦即现今之龙湖镇衙口,是为浔江(浔海)派。新营区施姓主要以世居该地的施水金家族为主。

参考文献

  1. ^ 《百家姓》何吕施张_科教台_央视网(cctv.com). kejiao.cntv.cn.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8). 
  2. ^ 施氏,施姓起源,施氏,施姓介绍 - 百家姓 - 族谱录. wiki.zupulu.com.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4).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百家姓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施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