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援物比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援物比类取象比类类推或象思维[来源请求])是中医学独有的用于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生命活动过程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等的思维方式。[1]它类似逻辑学的类比

人生存于天地之间、生活于社会之中:中国先民崇拜、观察、思考和应用宇宙天地万物,将天地自然的凝练总结到人体之中、将社会中的象类比到人体之中。医生依此综合临床经验。[1]

援物比类包含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恒动思维和类比思维等,贯穿《黄帝内经》。

发展渊源

“援物比类”一词首见于《素问·示从容论》:“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圣。”它指两类事物联系比较,总结类似或相同之处,用已知推论未知。[2]

内容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天人相应”的理论是将人当成宇宙的一部分来看,其主要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的自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所以自然界中的规律在人体中也是适用的。所以人身上如果发生了疾病,可以从自然界现象找到疾病的病因和诊断治疗方法,如“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这也是“援物比类”思维方式的一种应用。[1]

恒动思维

《黄帝内经》中恒动思维的内涵是自然界万事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故需要用动态眼光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看待事物变化。所以要动态地看待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治疗手段,从而能够有效治愈疾病或阻止疾病向下一阶段传变。[1]

类比思维

《周易·系辞》中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说明先民已经能够将宇宙中事物的象进行类比推理,以此来了解事物的本质。类比思维是在完成动态观察整体物象后,进行分类推理的过程,是“援物比类”思维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步骤。[1]

地位

《周易·系辞》说:“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之能事毕矣”,可见援物比类、引而伸之、触类以长是古人求知的重要方法,也全然成为中医学理论构建的一大深刻的方法论。[3]

局限性

援物比类造成了五行学说的落后[来源请求]:《黄帝内经》“取类比象”是一种表达手段,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的说理方法,推导不出新的假说或结论,且其中一部分属于主观唯心的、机械牵强的比附;类推没有考虑跨域带来的质变,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类推体系始终是一个概念、范畴、逻辑形式,只能反映人体概貌,难以认识人体特殊的规律;同时在五行的规范下,人体生命结构与功能被机械、简单地划分为五个系统,而拘于五行生克关系解读脏腑之间复杂的生理病理联系,失去了深入分析与研究的可能;另外,五行比附归类,四时与五行配属难以调和,五行作用的单向性与五脏关系的复杂性相矛盾。目前,由于中医界对逻辑方法重视不够,中医思维方法研究尚处于初起阶段,仍存在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等不足,导致援物比类思维存在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4]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1.4 林华城. 援物比类思维指导下对胃肠术后早期活动促进肠道蠕动的思考. 亚太传统医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6-05: 178-180 –通过知网. 
  2. ^ 高琦. 援物比类”在中医教学中的认识体会. 新疆中医药. 2016-08-25, 34: 59-61 –通过知网. 
  3. ^ 李如辉. 《黄帝内经》对“援物比类”方法的态度及其应用的哲学前提. 中华中医药杂志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2013-03-01, (03) –通过知网. 
  4. ^ 刘, 庆华. 中医五行研究论争史略. 中医杂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2022, (13): 1205-1668. doi:10.13288/j.11-2166/r.2022.13.002 –通过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