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心流理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心流的状态

心流理论(英语:Flow),亦译神驰沉浸,是1975年由奇克森特米哈伊·米哈伊所提出的心理学概念。其描述人类一种完全沉浸(专注)和完全投入于活动本身的心智状态的振奋状态。在适当的条件下,心流状态可以变成催眠欣喜若狂的恍惚状态。一些科学家已将心流本身理解为一种恍惚[1]

心流的发生

米哈里·契克森认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点:

  • 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
  • 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
  • 注意力投入在当前活动
  • 动作与意识的合并
  • 反省自我意识的丧失
  • 有清楚目标的活动
  • 有立即回馈的活动
  • 我们对环境与动作有主控感--挑战与技能之间达成平衡
  • 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
  • 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以上项目不必同时全部存在才能使心流产生。但米哈里·契克森也提出一些方式使得一群人可以在一起工作使得每个个体都能达到心流的状态。这种工作群体的特点包括了:

  • 创意的空间排列
  • 游戏场的设计
  • 平行而有组织的聚焦
  • 目标群组聚焦
  • 现存某项工作的改善(原型化)
  • 以视觉化增进效能
  • 参与者的差别是随机的

心流状态的特征

当人们处于心流状态,可能会出现四个特征:

  1. 自动运转:事情做起来顺手不需多加思考,身体自动发挥。
  2. 时间流逝:处于心流状态中,不会在意时间的流逝,直到回到正常状态后,才会注意到已经过了多长时间。
  3. 不觉他物:专注投入事物之中,导致不易察觉像是饥饿、手机震动等感觉与刺激。
  4. 感到愉悦:在事情完成后,感受到愉悦、满足、成就感等正向情绪。

机制

任意给定时刻,每个人能注意的讯息是有限的。米哈里·契克森在2004年的TED大会上分享的讯息大约是110比特/秒。[2]人们用英语谈话时的交流讯息大约是60比特/秒。[2]这也是人们在谈话时难以注意其他事物的原因。

人能够决定是否关注大部分知觉(除了天生的体内感觉如饥饿、痛觉等)。但在心流状态,人完全沉浸在手头的任务上,不会有意识决定如此,因而失去了对其他事物的感知:时间、人、分心的事、甚至基本身体需要。这是因为在心流状态人的全部注意力在手头任务,没有可分配的注意力。[3]

米哈里·契克森称心流状态为“最佳体验”,因为人从中感到极高的满足。[4]

其它相关领域

米哈里·契克森是第一个将心流的概念提出并以科学方法加以探讨的西方科学家,不过他并非第一个注意到心流现象或发展出心流技法的人。

超过二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东方精神传统实践家如道家及佛家,运用心流技法为其发展精神力的重要技法。日本禅宗使用心流来决定其表现形式。在佛教圈中,心流早已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汇。在教育领域中,“过度学习”似是心流的一项重要因素——至少在技术层面是如此。同时,许多现代运动员也在运动中经历心流,他们称此经验为“在心流区”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心流的概念已广为东西科学家、精神大师及运动员所共同认识,只有米哈里·契克森将心流的概念应用到改善西方文化构成(如游戏场设计)的领域中。东方精神实践家曾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心流理论来促成精神力及个人之发展与自我提升。

参见

参考资料

  1. ^ Birce Polat: Differenzielle Unterschiede des Flow-Erlebens beim musikalischen Üben. epubli, Berlin 2013, ISBN 978-3-8442-4892-0, S. 14–15.
  2. ^ 2.0 2.1 McGuinness, Mark. Mihaly Csikszentmihályi – Does Creativity Make You Happy?. Lateral Access. [6 April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8). 
  3. ^ Csikszentmihályi, M.,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human psychology, Csikszentmihályi, M. (编),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35, 1988 [2017-10-20], ISBN 978-0-521-4380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7) 
  4. ^ Csikszentmihályi, Mihály; Harper & Row.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PDF). [2 April 20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年2月25日). 

参考书目

  • Csíkszentmihályi, Mihály,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1996, ISBN 0-06-092820-4 
  • Csíkszentmihályi, Mihály,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Basic Books, 1996, ISBN 0-465-02411-4  (a popular exposition emphasizing technique)
  • Csíkszentmihályi, Mihály, Good Business: Leadership, Flow, and the Making of Meaning,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3, ISBN 0-14-200409-X 
  • Egbert, Joy, A Study of Flow Theory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3, 87 (4): 499–518, doi:10.1111/1540-4781.00204 
  • Jackson, Susan A. & Csíkszentmihályi, Mihály, Flow in Sports: The Keys to Optimal Experiences and Performances, Champaign, Illinois: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1999, ISBN 0-88011-876-8 
  • Mainemelis, Charalampos, When the Muse Takes It All: A Model for the Experience of Timelessness in Organization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 (4): 548–565, JSTOR 3560241, doi:10.2307/3560241 
  • Shainberg, Lawrence, Finding 'The Zon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989-04-09 [2017-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7) 

外部链接